《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4)
卷之六 (24)
1. 足少陰腎經穴圖
【主治】小腹熱,大便堅燥,腰脊痛,目眥痛,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去臍中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一分,灸五壯。
【主治】腹痛寒疝,大便燥,目赤痛從內眥始。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出腹中行各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一寸,灸三壯。
【主治】噦噫嘔逆,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燥,目赤痛,婦人子臟有惡血,上衝腹痛不可忍。
陰都(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夾胃脘兩邊,相去五分。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滿逆氣腸鳴,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目痛。
通谷,幽門下一寸,夾上脘兩旁,相去五分,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口喎暴喑,積聚痃癖,胸滿食不化,喜嘔目赤痛。
幽門,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明堂》在巨闕旁一寸五分。衝脈所會。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小腹滿,胸滿痛,嘔吐不食,逆氣。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痛引胸,鼻塞不得息,少氣咳逆,嘔吐不食,臂不得舉。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開二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痛引胸,逆氣嘔吐不食。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開二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同神封。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同上。
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喘息不能,胸脅支滿多唾。
俞府,巨骨下旋璣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嘔吐不食,胸中痛。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穴圖
【主治】 主要治療小腹發熱、大便乾硬、腰部脊椎疼痛、眼角疼痛,以及女性月經不調等問題。
_肓俞_穴,位置在商曲穴下方一寸,距離肚臍中心五分的地方。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腹痛寒疝、大便乾燥,以及從眼內角開始的眼紅疼痛。
_商曲_穴,位置在石關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中線旁開五分。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寸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腹部劇烈疼痛、腹內積塊導致食慾不振,以及從眼內角開始的眼紅疼痛。
_石關_穴,位置在陰都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中線旁開五分。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寸深,艾灸三壯。
【主治】 主要治療打嗝、嘔吐、腹痛、小便不順暢、大便乾燥,以及眼紅疼痛。婦女若子宮內有瘀血,向上衝逆導致腹痛難忍,也可用此穴治療。
_陰都_穴(又名食宮),位置在通谷穴下方一寸,夾在胃脘兩側,距離中線各五分。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 主要治療胸悶、氣逆、腸鳴,以及肺脹氣體向上衝擊脅肋下方、發熱疼痛和眼睛疼痛等問題。
_通谷_穴,位置在幽門穴下方一寸,夾在上脘穴兩旁,距離中線各五分,從肓俞穴到幽門穴,各穴距離中線均為一寸。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 主要治療口眼歪斜、突然失聲、腹內積塊、胸悶、消化不良、容易嘔吐,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等問題。
_幽門_穴,位置在巨闕穴兩旁各五分的凹陷處,《明堂》記載在巨闕穴旁一寸五分。是衝脈所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寸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小腹脹滿、胸悶疼痛、嘔吐不想進食以及氣逆等問題。
_步廊_穴,位置在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胸部中線兩寸,仰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胸脅脹滿疼痛牽引至胸部、鼻塞呼吸困難、氣短咳嗽、嘔吐不想進食,以及手臂無法抬舉等問題。
_神封_穴,位置在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胸部中線各兩寸。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胸脅脹滿疼痛牽引至胸部,以及氣逆、嘔吐不想進食等問題。
_靈墟_穴,位置在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胸部中線各兩寸。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功效與神封穴相同。
_神藏_穴,位置在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胸部中線兩寸。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功效與靈墟穴相同。
_彧中_穴,位置在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部中線兩寸,仰臥時取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以及胸脅脹滿、多痰等問題。
_俞府_穴,位置在鎖骨下方旋璣穴旁兩寸的凹陷處,仰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 主要治療咳嗽氣逆、氣喘、嘔吐不想進食以及胸部疼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