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3)
卷之六 (23)
1. 足少陰腎經穴圖
【主治】足跗腫,䯒酸,小腹脹,痿厥寒疝,咽痛心恐煩滿,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初生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凡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此則死。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久瘧咳逆,心疼脈沉,手足寒,嘔吐寒疝,熱病汗不出,咳嗽咽腫,痃癖,傷寒手足厥冷。
大鐘,在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胸腹滿,喘息嘔吐,少氣不足,舌乾食不下,氣逆煩悶。
照海,在足內踝下,陰蹺所主。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四肢懈惰,久瘧卒疝,小腹痛,女子淋瀝,陰挺出,月水不調。
水泉,在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小腹痛,小便淋,陰挺出。
復溜(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條筋,足少陰脈所行為經金。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腸癖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足痿䯒寒不得履,目視䀮䀮,腹痛腸鳴,四肢腫,十種水病,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交信,在足內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間,陰蹺之郄。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五淋,陰疝急,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
築賓,在內踝上五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㿗疝,癲疾,發狂罵詈,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脈所入為合水。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膝痛不得屈伸,小便急引陰痿痛,陰股內廉痛,腹脹,女人漏下不止,少妊。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臥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眥赤痛,五臟虛。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虛勞失精,陰痿莖中痛,目赤痛。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兩旁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奔豚上引脊痛,瀉痢,經不調。
四滿(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氣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少陰脈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積聚疝瘕,腸癖,奔豚,臍下痛,女人月經不調。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一分,灸五壯。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穴圖]
**主要治療:**腳背腫脹、脊椎痠痛、小腹脹滿、手腳無力冰冷、疝氣、咽喉疼痛、心悸煩躁、男子遺精、女子子宮下垂、月經不調、新生兒臍風口噤。
**太谿穴(又名呂細):**位於足部內踝後方,跟骨上動脈搏動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俞穴,五行屬土。據說,如果病人還有此穴的脈搏,就表示還有救,如果沒有此脈搏就表示無救。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久病瘧疾、咳嗽氣逆、心痛且脈搏微弱、手腳冰冷、嘔吐、寒性疝氣、發熱但不出汗、咳嗽咽喉腫痛、痃癖(腹部腫塊)、傷寒手腳厥冷。
**大鐘穴:**位於腳跟後方,跟骨上方兩條肌腱之間。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胸腹脹滿、氣喘、嘔吐、氣短不足、口乾難以進食、氣逆煩悶。
**照海穴:**位於足部內踝下方,是陰蹺脈所主之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四肢無力、久病瘧疾、突然疝氣、小腹疼痛、女性淋瀝不盡、子宮下垂、月經不調。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緣,是足少陰腎經的郄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視物模糊,無法看遠方、女子月經不來、小腹疼痛、小便淋漓不暢、子宮下垂。
**復溜穴(又名昌陽):**位於足部內踝上方二寸,肌腱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向前是骨頭,向後是肌腱,中間是交信穴。這兩個穴位僅被一條肌腱隔開。復溜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經穴,五行屬金。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腸道積聚疼痛、腰背內部牽引痛,無法彎腰後仰、足部痿軟冰冷,無法行走、視物模糊、腹痛腸鳴、四肢腫脹、各種水腫病症、五淋(小便不暢)、盜汗、蛀牙、脈搏微弱。
**交信穴:**位於足部內踝骨上方二寸,足少陰腎經前方、足太陰脾經後方的肌腱間,是陰蹺脈的郄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五淋(小便不暢)、陰部疝氣急痛、腹瀉紅白痢疾、大小便困難、女子漏血不止、子宮下垂、月經不調、小腹疼痛、盜汗。
**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五寸的小腿肚處,是陰維脈的郄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疝氣、癲癇、發狂罵人、嘔吐痰涎、小腿疼痛。
**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壓有凹陷感,屈膝時容易找到。是足少陰腎經的合穴,五行屬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小便急迫、陰莖萎縮疼痛、大腿內側疼痛、腹部脹滿、女子漏下不止、不易懷孕。
**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肓俞穴下方五寸,恥骨聯合上方,彎曲如臥月的中間,距離腹部正中線各一寸半。是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五淋小便不通暢、陰部下垂牽引疼痛、小腹脹滿、眼角紅腫疼痛、五臟虛弱。
**大赫穴(又名陰維、陰關):**位於氣穴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一寸半。是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虛勞精氣虧損、陽痿、陰莖疼痛、眼睛紅腫疼痛。
**氣穴(又名胞門、子戶):**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一寸半。是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奔豚氣上衝至脊椎疼痛、腹瀉痢疾、月經不調。
**四滿穴(又名髓府):**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氣穴穴上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一寸半。是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腹部積聚腫塊、疝氣、奔豚氣、臍下疼痛、女子月經不調。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距離腹部正中線各一寸半。是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分深,艾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