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 (1)

1. 內經敘論

水脹篇,帝曰:水脹何如?岐伯對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脹,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膚,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帝曰:膚脹何如?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中,鼓之空然不堅,腹身大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經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膚腫。膚腫者,聚水而生病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也。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白話文:

古代皇帝問:「水脹是什麼病?」岐伯回答:「水脹初期,眼窩上方輕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脈跳動,偶爾咳嗽,大腿內側冰冷,小腿腫脹,腹部開始變大,這些都是水脹初期的症狀。用手按壓皮膚,皮膚會隨著手勢而浮起,像包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脹的徵兆。」

皇帝又問:「膚脹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膚脹是寒氣入侵皮膚,用手敲打皮膚時,感覺空空不實,腹部和身體都腫脹,皮膚厚實,按壓腹部時,凹陷下去卻不回彈,腹部顏色沒有變化,這些都是膚脹的徵兆。」

古籍記載:腎臟是至陰之臟,至陰之臟容易積水。肺臟是太陰之臟,少陰脈是冬脈,所以水脹的根源在腎臟,最終影響肺臟,都屬於積水病。

皇帝問:「為什麼腎臟會積水而生病?」岐伯回答:「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失守,就會積水,水會依循其特性,上下溢出至皮膚,造成膚腫。膚腫是積水而生病的表現。所以水病向下發展會造成小腿腫脹和腹部膨大,向上發展會造成呼吸困難,無法平躺。」水病影響肺臟和腎臟,所以肺臟會出現呼吸困難,腎臟會出現水腫,肺臟逆氣導致無法平躺。

又曰: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如溢囊裹里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喘咳不定。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經曰:下焦溢為水。王注:下焦為分水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白話文:

他又說:「肺部的寒冷會傳移到腎臟,這叫做湧水症狀,就像袋子裡裝著液體一樣,或者全身浮腫,按壓腹部時沒有硬塊,走路時身體晃動發出聲音。有些人還會不停地咳嗽不止。所有患有水氣病症的人,輕微的浮腫首先在眼睛下方出現。」 古籍上寫道:「下焦部位如果阻塞不通,就會導致水分堆積形成水腫。」王氏註解:「下焦是分解水分的地方,如果氣息受阻不能排出,那麼水分就無法正常排泄而出現水腫。」

2. 水腫病源於濕熱

《原病式》曰:或云:水腫者,由脾虛而不能制其腎水,則水氣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氣遊走四肢,身面俱腫者,似是而實非也。夫治水腫腹脹,以辛苦寒藥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經曰:中滿者治之於內。然則豈為脾土之虛也?此說正與《素問》相反。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云:太陰所主胕腫。又曰: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皆所謂太陰脾土濕氣之實甚也。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曰:諸胕腫疼酸,皆所謂心火實熱,安得言脾虛不能制腎水之實甚乎?故諸水腫者,濕熱之相兼也。如六月濕熱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腫之象明可見矣。

白話文:

《原病式》說道:

有人說:水腫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腎水,導致水氣亂竄,而脾主四肢,所以水氣流竄四肢,全身和面部都腫脹。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

治療水腫和腹脹,應該以辛寒藥為主,並暢通大小便。

經書說:腹脹滿者,要從內部治療。既然如此,水腫就不是脾土虛弱造成的,這種說法與《素問》正好相反。

經書說:所有的濕腫滿脹,都屬於脾。又說:太陰主掌胕腫。又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嚴重就會水閉胕腫,這些都屬於太陰脾土濕氣實證。

經書又說:所有的腹脹,都屬於熱證。又說:所有的胕腫疼痛酸楚,都屬於心火實熱。怎麼能說脾虛不能控制腎水是實證呢?

所以,水腫是由濕熱共同導致的。比如在六月份濕熱過盛,萬物繁茂,水腫的現象就十分明顯。

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藥治之。蓋以辛散結而苦燥濕,以寒除熱,而隨其利,濕去結散熱退氣和而已。所以妄謂脾虛不能制其腎水者,但謂數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豈知巴豆熱毒,耗損腎水陰氣,則心火脾土自盛,濕熱相摶,則怫鬱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腫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藥能除濕熱怫鬱痞隔故也。

亦由傷寒下之太早而熱入以成結胸者,更宜陷胸湯丸寒藥下之。又如傷寒誤用巴豆熱毒下之,而熱勢轉甚,更宜調胃承氣湯寒藥下之者也。

若夫世傳銀粉之藥以治水腫而愈者,以其善開怫鬱痞隔故也,甚不可過度而加害耳。況銀粉亦能傷牙齒者,謂毒氣感於腸胃,而精神氣血水穀能勝其毒,故毒氣循經上行而至齒齦嫩薄之分,則為害也。上下齒縫者,手足陽明胃之經也。凡用此藥,當先固濟。或云:陰水遍身,而又惡寒,止是寒者,非也。

白話文:

因此古人用辛辣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因為辛辣可以散開結塊,苦味可以燥濕,寒涼可以消除熱氣,然後隨著藥效,濕氣去除、結塊散開、熱氣退去、氣血調和。所以說脾虛不能制約腎水的人,只是認為多次服用瀉藥導致腎水過多,以及身體水分過多。卻不知道巴豆的熱毒會消耗腎水的陰氣,導致心火和脾土過於旺盛,濕熱交織在一起,就會造成胸悶氣滯、腹部痞滿、小便不暢和水腫。更應該服用瀉藥,是因為辛辣寒涼的藥物能夠消除濕熱,以及胸悶氣滯、腹部痞滿。

同樣的道理,如果傷寒患者過早服用瀉藥,導致熱氣侵入體內,形成胸部結塊,就更應該服用陷胸湯丸這種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又如傷寒患者誤用巴豆這種熱毒的瀉藥來治療,而病情反而加重,就更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這種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至於世傳的銀粉藥物可以治療水腫而痊癒,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地消除胸悶氣滯、腹部痞滿,但不能過度使用,以免造成傷害。而且銀粉也會損傷牙齒,這是因為毒氣進入腸胃,而精神、氣血、水谷能夠抵抗毒氣,所以毒氣就會沿著經脈向上運行,到達牙齦這種嫩薄的地方,就會造成損害。上下牙齒之間的縫隙,是手足陽明胃經所在。所以使用銀粉藥物,應該先要滋補身體。有些人說:全身水腫,還怕冷,只是寒症,這是不對的。

3. 水腫由脾虛所致

《盧氏醫鏡》以水腫隸於腎肝胃三經,而不及脾。下文繼以肺金盛生水,水溢妄行之說,豈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之水,乃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濁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盧不明言而更曰制木燥水,得非白圭以鄰為壑乎?

白話文:

《盧氏醫鏡》將水腫歸類於腎、肝、胃三經,卻沒有提及脾。接著又說肺金盛則生水,水溢妄行,這說法是否合理呢?

脾土生病,肺金是其子,自然不可能自行旺盛而生水。但肺金氣清,確實可以生水,滋養腎陰,執行下降之令,是生化之源,怎麼會引起腫脹呢?

如今水腫之水,乃是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四肢,灌入血管,血液也因此而化為水,想要藉助脾土來制止,引導腎氣來疏通。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弱,木氣不受抑制而來侵犯土,脾土又怎麼可能不生病呢?

治療方法應該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使之恢復運化之功能。肺氣下降,滲道開通,敗濁之氣,稍清者回歸為氣、血、津液,濁者則從上排出為汗,從下排出為尿,逐漸消散。盧氏未明言,卻又說制木燥水,難道不是以鄰為壑嗎?

《直指》云: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人所以得存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故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

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喘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

白話文:

《直指》一書中說道:賈洛陽因為患有腫瘤,久治不愈,必定是陳舊的痼疾,即使是扁鵲也無能為力。由此可知腫瘤的危險性,非其他疾病所能比擬。

人之所以能存活,依靠的就是水和食物。水由腎臟主導,食物則由脾臟主導。若腎臟虛弱,便不能正常運化水液;脾臟虛弱,則無法控制水液。胃與脾臟相輔相成,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因虛弱而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因此腎臟的水液泛濫,反而浸泡了脾臟的土氣。

於是三焦功能失調,經絡阻塞,水液滲透至皮膚,積聚於肌肉,導致腫脹。其表現為眼瞼上下微微隆起,四肢沉重,咳嗽喘息,心神不安,大腿內側冰冷,小便稀少且顏色發黃,皮膚薄且光滑,用手按壓會留下凹陷,舉起手就會腫脹。

4. 水腫最要分陰水陽水之異

丹溪曰:陽水者,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治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陰水者,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治以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仲景治法謂身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身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此即陰水陽水之治法也。《辨疑》謂陽水為病在上,風濕之成;陰水為病在下,寒濕之所致,治宜汗利,上下分消其濕也。其說亦通。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

陽水,指的是全身浮腫,伴隨口渴煩躁、小便赤澀、大便便秘的症狀。治療方法可以用五皮散或四磨飲,加上磨碎的生枳殼,病情嚴重者則需要使用疏鑿飲。

陰水,指的是全身浮腫,但沒有口渴煩躁,大便稀溏,小便量少且不赤不澀。治療方法可以用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仲景先生的治療方法是,上半身浮腫者,應該使用發汗藥;下半身浮腫者,應該使用利尿藥。這就是陰水陽水不同的治療方法。

《辨疑》中說,陽水是病在上面的,是由風濕引起的;陰水是病在下面的,是由寒濕引起的。治療應該根據上下部位,分別使用發汗和利尿藥來消除濕氣。這個說法也講得通。

5. 水腫有十證不同

《金匱千金論》曰:水腫十證,其名不同。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氣水。

青水根於肝,先從面腫,漸行周身。赤水根於心,先從胸腫而起。黃水起於脾,腫從腹起。白水起於肺,先從腳腫而喘嗽上氣也。黑水起於腎,亦從足起。玄水起於膽,先從頭面而致足脛腫。風水起於胃,先自四肢腫而致通身。石水根於膀胱,其狀起於臍下,而腹獨大者是也。

里水起於小腸,先小腹而漸致腫也。氣水起於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虛,此其候也。大抵上下不通,陰陽不利而致之也。

白話文:

《金匱千金論》說:水腫有十種,名稱各不相同。

第一種叫青水,源於肝臟,先從臉部腫起,逐漸蔓延至全身。第二種叫赤水,源於心臟,先從胸部腫起。第三種叫黃水,源於脾臟,腫脹從腹部開始。第四種叫白水,源於肺臟,先從腳部腫起,並伴隨喘咳上氣。第五種叫黑水,源於腎臟,也從腳部開始腫起。第六種叫玄水,源於膽囊,先從頭面腫起,再蔓延到腳踝。第七種叫風水,源於胃部,先從四肢腫起,最終遍布全身。第八種叫石水,源於膀胱,腫脹始於臍下,而腹部特別大。

第九種叫里水,源於小腸,先從小腹部腫起,逐漸蔓延。第十種叫氣水,源於大腸,腫脹忽來忽去,忽大忽小,這是它的特徵。總之,上下不通暢,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水腫。

又有正水、皮水、五臟水之屬,不可不審。正水者,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皮水者,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又云: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黃汗風者,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體反重而酸,或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皆為風水。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心水者,其身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轉側,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臍腹大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瘦。

白話文:

水腫的種類很多,包括正水、皮水、五臟水等,不可不注意。正水脈象沉遲,外在表現為自發喘息。皮水脈象浮,外在表現為四肢腫脹,按壓時凹陷不回彈,不畏風寒,腹部像鼓一樣膨脹,不口渴,應該發汗治療。皮水病症表現為四肢腫脹,水氣停滯在皮膚中,四肢麻木發顫,可用防己茯苓湯治療。黃汗風的脈象浮,外在表現為骨節疼痛、畏風寒,寸口脈沉滑,體內有水氣,面部腫脹伴有發熱,或者身體沉重酸痛,或者畏風寒全身腫脹,脈象浮而不口渴,持續自發出汗但沒有高熱,這些都是風水。石水脈象沉,外在表現為腹部脹滿不喘。

里水表現為全身和面部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因此導致病水。心水表現為身體腫脹,氣短不能平躺,煩躁不安,陰部腫脹。肝水表現為腹部膨大不能翻身,脅肋下腹部疼痛,經常口渴。肺水表現為身體腫脹,小便困難,經常腹瀉。脾水表現為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減少,只是氣短,小便困難。腎水表現為臍腹腫脹腰痛,無法排尿,陰部濕潤如同牛鼻上的汗,雙腳冰冷,面容消瘦。

以上諸證見於《脈經》。大抵水腫之證雖多般,其要不出東垣仲景治法。身腰以上宜汗之,身腰以下宜利小水。此得《內經》所謂開鬼門潔淨府之義也。通身腫者,先須汗利之,使上下分消是也。

丹溪云: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是也。血腫者,皮間有血縷赤痕者是也。婦人懷妊,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所謂子腫是也。婦人又有腸覃、石瘕之證,乃是血證,別載癥瘕之門。

白話文:

上面這些症狀都記載在《脈經》里。總的來說,水腫的症狀雖然很多,但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要參考東垣和仲景的醫學理論。身體腰部以上的水腫,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身體腰部以下的水腫,應該用利尿的方法治療。這符合《內經》中“開鬼門潔淨府”的原則。全身水腫的,要先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讓上下半身都消腫。

丹溪說:風腫的症狀是皮膚粗糙、麻木不仁,而且會沿著經脈疼痛。氣腫的症狀是皮膚厚、四肢瘦弱,腹部和脅肋部位脹滿。血腫的症狀是皮膚上有血絲或紅色的痕迹。婦女懷孕的時候,也有氣阻水道導致虛腫的,這叫做“子腫”,只需要順氣安脾,飲食無阻,生完孩子後腫脹自然就會消退。婦女還有腸覃、石瘕的症狀,這是血證,屬於癥瘕的範疇,要另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