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76)
卷之八 (176)
1. 脈候
《內經》云:脈浮者霍亂。劉宗厚云:霍亂脈來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脈訣》云:小兒乳後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脈象浮在表面的人,容易得霍亂。劉宗厚說:霍亂的脈象如果呈現浮大且有力的洪脈,還可醫治;但如果脈象微弱而遲緩,並且氣虛少話,就難以治療。《脈訣》說:嬰兒喝奶後經常嘔吐,如果再加上脈象紊亂,不必過於擔心。
2. 治法
錢仲陽云:夏至後十日吐瀉,身壯熱,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大暑節後吐瀉,身溫以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立秋後七日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睡,悶亂,哽氣,長出氣,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水,當以補脾,益黃散主之。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治之當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乳為命,不肯暫斷。
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而暴吐瀉者,脾胃俱虛,參朮散加薑、棗去核煎服,以正胃氣。大法吐瀉傷冷者,理中湯;傷熱者,五苓散。
白話文:
錢仲陽說:夏至後十天發生的吐瀉,身體發燙,這是熱證。因為小兒的臟腑十分中就有九分是熱的。可能是因為受熱,或是吃東西消化不良,導致腹瀉,拉出深黃色的便便,可以使用玉露散來治療。大暑節氣後發生的吐瀉,身體溫熱,臟腑中有六分是熱,四分是冷的。嘔吐方面,如果是吃奶前吐得比較少,就服用益黃散;吃奶後吐得比較多,就服用玉露散。立秋後七天發生的吐瀉,身體溫和,臟腑中有三分是熱,七分是冷的。
如果不能吃奶,嗜睡,感到煩悶、心神不寧,打嗝,長長地嘆氣,眼睛睜大、嘴唇發白,常常乾嘔,想大便,但不覺得口渴。吃奶前吐得比較多,就服用益黃散;吃奶後吐得比較少,就服用玉露散。秋分後發生的吐瀉,身體發冷,這是沒有陽氣的表現。如果不能吃奶,乾嘔,拉出青色的水便,應該用來補脾,使用益黃散來治療。
鄭氏說:小兒發生吐瀉,是因為外感風寒,或內傷於乳食,或是因為小孩啼哭不止,氣息不穩定時就餵奶。氣逆向上就會停滯在胸膈,導致嘔吐;氣逆向下就會傷及脾胃,導致腹瀉;如果上下都氣逆,就會同時出現吐瀉。一般來說,小兒如果只有吐沒有瀉是氣逆的表現,而且吐出來的肯定有痰,如果又出現抽搐,十個小孩裡面很難救活一個。如果只有瀉沒有吐,或是吐瀉一起發作,時間久了都沒好轉,也會轉變成陰癇,治療的時候應該暫時停止餵奶,症狀輕微的停一週,嚴重的停三天,要經常餵食稀粥,再配合吃藥,很快就能見效,大概有八九成的把握。有些人不相信這個說法,認為小孩子要靠吃奶才能活命,不肯暫時停止餵奶。
然而奶水固然不能完全斷絕,卻不知道是因為吃奶而導致的病症,如果再餵食導致病症的奶水,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而突然吐瀉的,是脾胃都虛弱了,可以使用參朮散加上薑、棗(去核)一起煎煮服用,來調整胃氣。總的來說,吐瀉是因受寒引起的,可以使用理中湯;因受熱引起的,可以使用五苓散。
3. 藥方
理中湯,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並治。
人參,白朮,乾薑(煨。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煎。腹痛加人參,渴加白朮,寒加薑、附,吐多去白朮,加生薑,瀉多仍用術,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轉筋,可加附子。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臟寒,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三分),
上水一盞、姜三片、燈芯十莖煎五分服。
藿香正氣散,治霍亂吐瀉,反胃嘔逆,噁心,腹冷痛,臟腑虛鳴,山嵐瘴氣,瘧疾,遍身虛腫,小兒疳傷及治傷寒頭疼壯熱。止喘咳,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並宜服之。
大腹皮(洗),白芷,紫蘇,茯苓(各半兩),半夏(泡七次),白朮,陳皮,厚朴(薑汁炒),桔梗(各一兩),藿香(兩半洗),甘草(炙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不換金正氣散,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虛寒。
厚朴,藿香,陳皮,半夏(泡),蒼朮,甘草(各等分),
薑、棗水煎服。
藿香散,治時氣吐瀉,退熱。
藿香,厚朴(炒),半夏(泡),白朮,乾葛,甘草(炙。各等分),
水、姜煎服。
銀白散,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青。
扁豆(炒),糯米(各一兩),藿香(洗),丁香,白朮,甘草(炙。各一錢),
上末,紫蘇湯下。
加減四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不止,調胃進食。
扁豆(炒),藿香,甘草,黃耆(炙),人參,茯苓,白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煎亦可。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宜服之。
砂仁,烏梅肉,草果(炮去皮),甘草(炙。各半兩),乾薑,白扁豆(炒。各三錢),
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參香散,治伏熱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人參,白朮,香薷,半夏(泡),陳皮,茯苓,扁豆(炒),水、姜煎服。
白話文:
藥方
理中湯,主治脾胃不調和,導致心腹部絞痛、痰多逆流、噁心嘔吐、心中虛煩、胸悶脹滿、胸膈阻塞不通、食慾減退、呼吸短促、身體虛弱等症狀。具有溫暖中焦、排除體內水濕、止汗去濕的功效。還能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不止、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腹中腸鳴、霍亂吐瀉、手腳冰涼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用火煨過,各一兩),甘草(炙烤過,半兩)。
服用方法:每次取藥粉二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若腹痛加重,可增加人參用量;口渴加重,可增加白朮用量;怕冷加重,可加乾薑、附子;嘔吐嚴重,可去除白朮,加入生薑;腹瀉嚴重,仍使用白朮;心悸,加茯苓;四肢冰冷、腹瀉導致腿部抽筋,可加附子。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稱為理中丸。主治因虛寒導致手腳冰冷、體內有寄生蟲、或胃部虛冷等症狀,可先服用理中丸。
五苓散,主治因中暑引起的霍亂吐瀉、發熱口渴等症狀。
藥材組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三分)。
服用方法: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燈芯草十根,煎煮至剩下一半服用。
藿香正氣散,主治霍亂吐瀉、反胃嘔吐、噁心、腹部冷痛、腸鳴、山嵐瘴氣引起的疾病、瘧疾、全身虛腫、小兒營養不良,以及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等症狀。還能止咳平喘,對於各種勞損、風痰等症狀也有效。
藥材組成:大腹皮(洗淨)、白芷、紫蘇、茯苓(各半兩),半夏(用清水浸泡七次)、白朮、陳皮、厚朴(用薑汁炒過)、桔梗(各一兩),藿香(兩半洗淨),甘草(炙烤過,一兩)。
服用方法:將藥材搗成粗末,每次取二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不換金正氣散,主治山嵐瘴氣引起的疾病、寒熱交替、霍亂吐瀉、身體虛寒等症狀。
藥材組成:厚朴、藿香、陳皮、半夏(泡過)、蒼朮、甘草(各等分)。
服用方法:加生薑、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藿香散,主治因時令不正引起的吐瀉、退燒等症狀。
藥材組成:藿香、厚朴(炒過)、半夏(泡過)、白朮、葛根、甘草(炙烤過,各等分)。
服用方法:加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銀白散,主治小兒吐瀉、強健脾胃、治療糞便青色等症狀。
藥材組成:扁豆(炒過)、糯米(各一兩),藿香(洗淨)、丁香、白朮、甘草(炙烤過,各一錢)。
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紫蘇湯送服。
加減四君子湯,主治小兒吐瀉不止、調理脾胃增進食慾。
藥材組成:扁豆(炒過)、藿香、甘草、黃耆(炙烤過)、人參、茯苓、白朮(各一兩)。
服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加少量鹽調服,也可以用水煎煮服用。
縮脾飲,可解除體內潛伏的熱邪、消除煩躁口渴、消暑、止吐瀉。對於霍亂後因服用太多熱性藥物而導致煩躁者,也適用。
藥材組成:砂仁、烏梅肉、草果(用火炮過並去皮)、甘草(炙烤過,各半兩),乾薑、白扁豆(炒過,各三錢)。
服用方法:每次取藥粉二錢,用白開水煎煮後服用。
參香散,主治體內潛伏的熱邪引起的腹瀉、虛煩悶亂、口渴不止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白朮、香薷、半夏(泡過)、陳皮、茯苓、扁豆(炒過)。
服用方法:加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