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11)
卷之八十九 (11)
1. 腫脹門
(第十一)
2. 病機
丹溪云: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胃與脾合為水穀之海,因脾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自目胞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嗽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凹,舉手即滿是也。
古方有十種論證: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下虛上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諸家只知治濕多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利水之藥,往往多死。
白話文:
丹溪論水腫:
丹溪先生說:脾虛不能控制水液,腎虛不能運化水液。胃和脾合稱為水穀之海,由於脾虛無法運化水穀,腎水泛濫,反過來浸漬脾土,於是三焦氣機停滯,經絡阻塞,水液滲入皮膚,積聚在肌肉,導致水腫。
其症狀表現為:眼瞼下方微腫,四肢沉重,咳嗽心慌,大腿內側冰涼,小便澀黃,皮膚薄而光亮,用手按壓有凹陷,抬舉手臂就感覺飽滿。
古方有十種論證:
- 短氣不得臥,屬於心水。
- 兩脅緊痛,屬於肝水。
- 大便稀軟如鴨溏,屬於肺水。
- 四肢沉重,屬於脾水。
- 腰痛足冷,屬於腎水。
- 口苦咽乾,屬於膽水。
- 下虛上實,屬於大腸水。
- 腹部急迫,四肢瘦弱,屬於膀胱水。
- 小便澀滯,屬於胃水。
- 小腹脹滿,屬於小腸水。
許多醫家只知道治療濕氣的方法是利尿,執著於此,使用各種利水藥物,往往導致病人死亡。
现代白话文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水肿的病因、症状和治疗。丹溪先生认为,水肿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和肾虚。脾虚无法运化水谷,肾虚不能运化水液,导致水液在体内堆积,形成水肿。
文中还列举了十种水肿的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并说明了不同的症状。最后,丹溪先生强调,单纯使用利尿药治疗水肿,往往会导致病人死亡,因为水肿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和肾虚,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补充说明:
- 丹溪先生指的丹溪翁,即著名醫學家 張仲景 的後裔 張從正。
- 這裡的「水」指的是體內的 水液,並非單純的「水」。
- 三焦是指人體的 上焦、中焦、下焦,分別對應胸腔、腹腔和盆腔。
- 古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以脏腑理论为基础,将水肿归因于不同脏腑的虚损,并以此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 現代醫學對水腫的理解更加精細,將其分為很多種類,并根据病因进行分类治疗。
殊不知脾極虛損,雖劫目前,水氣復來,束手待斃。大都小兒尤是飲食傷脾,不能行水而作脹腫。只用實脾為主,佐之分證治而得之矣。
白話文:
很遺憾的是,如果脾臟非常衰弱,即使眼前沒有什麼問題,但一旦水分又堆積起來,就只能無可奈何地等死。尤其是小孩子,大多都是因為吃太多食物傷害了脾臟,無法正常排泄水分才會出現腹脅腫脳的情況。因此主要應該使用強化脾臟的方法治療,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相應的處理就能得到改善。
3. 脈候
《脈經》云: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實者生,虛者死。
白話文:
《脈經》說: 水病如果脈象洪大的可以治療; 如果脈象微細的則不能治療。 水病導致腹部腫脹閉塞, 脈象大而軟的是有生機的; 脈象沈、細微、虛弱和小的是會死亡的。 水病使腹部像鼓一樣膨脹, 實性的(即水腫)是有生存希望的, 虛性(即內臟衰竭引起的浮腫) 的是會死亡的。
4. 治法
水腫不治證
凡水腫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並皆不治。
白話文:
如果水腫症狀首先出現在四肢,然後轉移到腹部的話,就表示病情已經很嚴重了,無法治療。另外,如果有以下情況之一:大便稀溏、嘴脣發黑、鎖骨窩平坦、肚臍突出、雙腿和背部肌肉萎縮、皮膚變硬、手心凹陷或是男性從腳部開始往上浮腫、女性則是從身體中部往上下浮腫等,這些都是病況惡化的徵兆,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
5. 藥方
分氣飲,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四肢浮腫。
桔梗(炒),赤茯苓,陳皮,桑白皮,大腹皮(洗),枳殼(炒),半夏(泡),甘草(炙),真蘇子(微炒),紫蘇(各二錢),草果(一錢,煨去殼),加木通
白話文:
分氣飲用於治療小兒腫脹喘不過氣,呼吸急促,四肢浮腫,由炒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洗淨的大腹皮、炒枳殼、泡半夏、炙甘草、微炒真蘇子、紫蘇(各二錢)、煨去殼的草果(一錢)以及木通組成。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溫脾散,治小兒脾不和,虛脹不乳食,憎寒壯熱,困倦無力。
訶子肉(炮),人參(各七錢半),甘草(二錢半,炙),白朮,木香,茯苓,藿香(泡),陳皮,黃耆,桔梗(各半兩),
上未,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白話文:
上咀,每服兩錢,水一碗,薑三片、棗一枚同煎。溫脾散,治小兒脾胃不和,虛弱脹滿不愛吃奶,怕冷發燒,疲倦無力。訶子肉(炮製),人參(各七錢半),甘草(二錢半,炙)、白朮、木香、茯苓、藿香(泡製)、陳皮、黃耆、桔梗(各半兩)。上藥,每服兩錢,薑、棗煎服。大橘皮湯,治濕熱內侵,腹脹水腫,小便不暢,大便稀軟。
陳皮(兩半),木香(二錢半),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白朮,澤瀉,肉桂(各半兩),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實脾散,治小兒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姜炒),白朮,木瓜,木香,乾薑(炮。各一兩),草果仁,大腹皮,附子,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陳皮切成兩半,木香二錢半,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白朮、澤瀉、肉桂各半兩,甘草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用一杯水煎服。這叫做「實脾散」,專門用來治療小兒陰水腫脹,先補益脾土。
此外,厚朴用薑炒,白朮、木瓜、木香、乾薑炮製,各一兩;草果仁、大腹皮、附子、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方見大人門。)
加味五皮飲,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之。
茯苓皮(咀,一錢,內加薑黃一錢),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木瓜(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用陳皮、桑白皮,無五加皮。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水煎煮後服用。疏鑿飲子用來治療水氣導致全身浮腫、呼吸急促、口渴、大小便不暢。加味五皮飲用來治療小兒四肢腫脹,無論是陽水還是陰水都可以服用。茯苓皮(研磨成粉,每次一錢,加入薑黃一錢),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木瓜(各五分),以上藥材一起煎煮服用。另外一種配方則用陳皮、桑白皮代替五加皮。
消腫丸,治小兒水腫喘滿,小便不利。
滑石,木通,白朮,黑牽牛(炒),通脫木,茯苓,茯神,半夏,陳皮(各一兩),木香,瞿麥穗,丁香(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燈芯湯下。
退腫塌氣散,治驚木、積水。用飲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浮腫。
白話文:
「消腫丸」用來治療小兒水腫、呼吸困難、小便不暢。
藥材包括滑石、木通、白朮、黑牽牛(炒)、通脫木、茯苓、茯神、半夏、陳皮(各一兩)、木香、瞿麥穗、丁香(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麥門冬、燈芯煮成的湯服用。
「退腫塌氣散」用來治療驚嚇引起的水腫、積水。這是因為喝水過多,停留在脾臟,導致四肢浮腫。
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半兩),木香(一錢),甘草(三錢),
上咀,薑、棗煎,三歲兒每服二錢。
勻氣散,治脾肺氣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桔梗(炒),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陳皮(七錢),藿香(三錢),木通(二兩),
上咀,每服二錢,薑、燈芯煎服。
三稜丸,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嘔噁心,全不入食。
三稜(炮),木香,神麯(炒),陳皮,半夏(制。各一兩),丁香,桂心(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乳食後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蘿蔔子、赤小豆(炒)、陳皮各半兩,木香一錢,甘草三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棗煎服,每次服用兩錢,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治療脾肺氣逆、咳嗽喘息、面部浮腫、小便不利的症狀。
桑白皮(炙)、桔梗(炒)、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陳皮七錢,藿香三錢,木通二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薑、燈芯煎服。
三稜(炮)、木香、神麯(炒)、陳皮、半夏(制)各一兩,丁香、桂心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飯後食用,適合治療小兒積食、腹脅脹滿、乾嘔噁心、不願進食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