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4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48)

1. 藥方

藿香散,治小兒脾胃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藿香(洗),枳殼(炒),厚朴(制),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紫蘇湯調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香橘餅,治積瀉、冷瀉、傷食泄瀉。

木香,青皮(炒),陳皮(各二錢半),厚朴,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餅,或米湯下。

調中散,治傷食瀉。先用紫霜丸取積,然後服此補之。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瘳。

人參,茯苓,白朮,乾薑,砂仁,木香,丁香,甘草(炙),藿香(洗),香附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薑、棗煎湯。肚腹痛白湯下,大小以意加減服。

錢氏白朮散,治泄瀉並吐瀉,止渴。

人參,茯苓,白朮,藿香,乾薑(炮。各三錢),甘草(炙一錢),木香(五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同煎。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及大病後以此養胃。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白扁豆,山藥,砂仁,蓮肉,薏苡仁,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棗湯、米湯下。

六神湯,治脾虛吐瀉,不進飲食。

黃耆(炙),扁豆(炒),人參,白朮,茯苓,粉草(炙。各等分),加藿香亦可

上銼,每服二錢,薑、棗煎,或作末,薑棗湯調服。

胃苓湯,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瀉。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厚朴,陳皮,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燈芯、陳米煎湯調服。

人參安胃散,出東垣方,治暑熱傷乳,損其脾胃,吐瀉久,恐成慢風。

人參(二錢),黃耆(四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一錢),芍藥(二錢),茯苓,陳皮,黃連(各二錢),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食前溫服。

全蠍觀音散,治吐瀉,截風定志,恐變成慢驚。

黃耆(炙),人參(各二錢半),木香,甘草(炙),蓮肉(去心),扁豆(一錢),茯苓,白芷,全蠍,羌活(各一錢),防風,天麻(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或煎服亦可。

朱君散,治虛弱,驚悸,吐瀉後有此證並糞青者,宜服四君子湯加辰砂、麝香末,用燈芯鉤藤湯調下。

豆蔻餅(方見痘疹門。),益黃散(方見吐門。)

消食丸(方見脾胃。),黃芩湯(方見痢門。)

定命散(方見驚門。),紫霜丸(方見變蒸。)

至聖丸(方見胎門。),生薑瀉心湯(方見痢門。)

調中湯(方見痢門。),理中湯(方見吐瀉。)

以上十方皆治吐,泄瀉,可對證用。

白話文:

藥方

藿香散:治療小兒脾胃不和,導致腹瀉,排出青、黃、黑、白等各種顏色的糞便,消化不良,糞便中有像雞蛋清一樣的黏液,同時還會像水一樣腹瀉,這些症狀伴隨著腹痛和輕微發熱。 藥材包含:陳皮、藿香(洗過)、枳殼(炒過)、厚朴(製過)、甘草(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紫蘇湯送服,或者用米湯送服也可以。如果拉出黃白色糞便,改用木瓜湯送服。腹瀉停止後,改用棗湯送服,可以有效調和腸胃,增進食慾。

香橘餅:治療因積食、受寒或食物不潔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含:木香、青皮(炒過)、陳皮(各二錢半)、厚朴、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餅,或者用米湯送服。

調中散:治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先服用紫霜丸來消除積食,然後再服用此藥補養身體。古人說: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嚴重時,應先處理疳積問題。如果身體虛弱,就應該用補虛的藥方。好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疾病就不用擔心難以痊癒。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白朮、乾薑、砂仁、木香、丁香、甘草(烤過)、藿香(洗過)、香附子(炒過。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和紅棗煮的湯送服。如果腹部疼痛,用白開水送服,用量可根據情況酌情增減。

錢氏白朮散:治療腹瀉,包括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並且可以止渴。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白朮、藿香、乾薑(炮製過。各三錢)、甘草(烤過,一錢)、木香(五分)。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

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腹瀉不止,以及大病之後用來調養脾胃。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烤過)、白扁豆、山藥、砂仁、蓮肉、薏苡仁、桔梗(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棗湯或米湯送服。

六神湯:治療脾虛導致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黃耆(烤過)、扁豆(炒過)、人參、白朮、茯苓、粉甘草(烤過。各等份),可加入藿香。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和紅棗煮的湯煎煮,或者磨成粉末,用生薑紅棗湯調服。

胃苓湯:治療腹瀉,適用於脾胃不和,以及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含: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厚朴、陳皮、甘草(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燈芯草和陳米煮的湯送服。

人參安胃散:出自東垣的方子,治療因暑熱導致的消化不良,損傷脾胃,引起長期嘔吐腹瀉,擔心會轉成慢性病症。 藥材包含:人參(二錢)、黃耆(四錢)、生甘草、烤甘草(各一錢)、芍藥(二錢)、茯苓、陳皮、黃連(各二錢)。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煮,飯前溫服。

全蠍觀音散:治療嘔吐腹瀉,可以鎮定心神,預防轉變成慢驚風。 藥材包含:黃耆(烤過)、人參(各二錢半)、木香、甘草(烤過)、蓮肉(去心)、扁豆(一錢)、茯苓、白芷、全蠍、羌活(各一錢)、防風、天麻(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和紅棗煮的湯調服,或者煎煮後服用。

朱君散:治療身體虛弱,出現驚悸,嘔吐腹瀉後出現這些症狀,並且糞便呈現青色的人,宜服用四君子湯,加入辰砂和麝香的粉末,用燈芯草和鉤藤煮的湯送服。

豆蔻餅:(藥方見於痘疹門) 益黃散:(藥方見於嘔吐門) 消食丸:(藥方見於脾胃) 黃芩湯:(藥方見於痢疾門) 定命散:(藥方見於驚風門) 紫霜丸:(藥方見於變蒸) 至聖丸:(藥方見於胎產門) 生薑瀉心湯:(藥方見於痢疾門) 調中湯:(藥方見於痢疾門) 理中湯:(藥方見於嘔吐腹瀉門)

以上十個藥方都可以治療嘔吐和腹瀉,可根據具體症狀對症用藥。

2. 霍亂吐瀉門

(第六)

白話文:

(第六)

3. 病機

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其清濁,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外傷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

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傷風吐瀉,身溫,乍寒乍熱,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完穀不消,時咳嗽,更五臟兼見證,宜先服鉤藤散,後用益黃散、香樸散主之。及有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服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鉤藤散。

吐瀉身涼,吐沫青白色,悶亂不渴,氣腫露睛,當補脾,宜加減四君子湯、藿香散、銀白散主之。夏月傷暑吐瀉,手足厥冷者,理中湯、藿香正氣散、五順散、車前子散、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論治之。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的中部,胃是儲存食物的地方。嬰兒喝奶進入胃後,脾臟能夠消化吸收,然後將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開,如果傳導變化順利,就不會發生嘔吐或腹瀉的問題。凡是小兒持續嘔吐或腹瀉不止,都是因為內外因素的傷害,加上照顧不當,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虛弱,精華和糟粕混亂,積聚而成。

有先腹瀉後嘔吐的情況,是脾胃虛寒的表現。症狀是先拉出清水,嘔吐不多,呼吸平緩、精神萎靡,額頭有汗,脈象沉細而弱,這是屬於虛寒的。

有先嘔吐後腹瀉的情況,是脾胃有熱的表現。症狀是呼吸急促、嘴唇發紅,嘔吐時臉色發紅,脈象洪大而快,口渴想喝水,這是屬於熱的。虛寒和實熱的情況,需要仔細分辨。

因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瀉,會出現身體發熱,忽冷忽熱,呼吸粗重,大便呈現黃白色,嘔吐物是未消化的乳汁或食物,時常咳嗽,甚至還會出現其他五臟的相關症狀,應該先服用鉤藤散,之後再用益黃散、香樸散來治療。如果嘔吐腹瀉時,身體發熱、嗜睡,但仍能吃奶,不停地喝水,嘔吐痰液,大便是黃色的水,這都是胃虛有熱引起的腹瀉。應該先滋生胃中的津液來止渴,之後再用發散的藥物來止渴,多服用白朮散、鉤藤散。

如果嘔吐腹瀉時,身體發涼,嘔吐物是青白色的泡沫,精神煩躁不喝水,身體腫脹、眼球突出,這應該補養脾臟,適合用加減四君子湯、藿香散、銀白散來治療。夏天因中暑引起的嘔吐腹瀉,如果出現手腳冰涼,可以使用理中湯、藿香正氣散、五順散、車前子散、不換金正氣散等方劑來選用。如果嘔吐腹瀉的症狀有發展成抽搐的趨勢,可以參照治療慢脾風的方劑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