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13)

1. 藥方

參蘇飲,治嬰兒感冒風寒,發熱頭疼,咳嗽痰涎,並宜服之。

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曲茯苓陳皮枳殼桔梗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華蓋散金沸草散甘桔湯瀉白散,(以上方並見大人瀉門。)

阿膠散,治小兒久嗽無津液。

阿膠(半兩,炒),鼠黏子(一錢,炒),馬兜鈴(半兩),甘草(炙,一錢),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葶藶丸,治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甜葶藶(炒),黑豆(炒),杏仁(去皮尖,炒另研),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膏蒸陳棗肉,和搗成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薑湯下,乳食後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杏蘇飲,治嬰兒痰氣咳嗽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黃),蘇子(炒),陳皮,赤茯苓桑白皮(炒),大腹皮半夏曲,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姜一片同煎,食遠服。

七寶散,治嬰兒清前,散熱化痰,定喘止嗽。

大黃(麵包煨),梔子仁,赤茯芩,黃芩赤芍藥(炒),滑石,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用桑皮煎湯,喘急,氣滿,不睡,磨刀水澄清,溫暖服。

白餅子,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半夏,南星(各制,一錢),輕粉(五分),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盡為度)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糊丸,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五餅子,以下三餅子。蔥白煎湯,臨臥服。

褊銀丸,治風涎瀉,上焦實熱及乳食不消,腹脹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水銀(各半兩),好墨(八錢,火燒醋淬),麝香(五分,研),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結成砂子)

將巴豆、黑鉛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糊丸,綠豆大,捻褊。一歲一丸,以歲以上五、六丸,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虛實增減,食後服。

百部丸,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麻黃(各三錢),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水略煮)

上和勻,煉蜜丸,皂角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2. 咳嗽灸法

小兒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

3. 病機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時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痎積於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先寒而後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後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乍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後隨其得病所由而調理之,斯為良法。

4. 脈候

《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風熱也,以飲食消息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