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8)

1. 痢疾門

(第七)

白話文:

(第七)

談到痢疾,如果病勢是新發的,而且腹痛劇烈,大便黏膩帶血,像是膠狀的濃液,或者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塊,這多半是濕熱蘊積腸道所導致的痢疾。這時候,可以考慮用黃芩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痢疾持續不斷,病情拖了很久,身體虛弱,大便變得稀薄,而且顏色清淡,這大多是脾胃虛寒所引起的痢疾。這時候,則應該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溫補脾胃,調養身體。

痢疾的成因有很多種,必須仔細辨別病情的寒熱虛實,才能夠對症下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 病機

小兒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傷、停滯不能克化;又為乳母恣食生冷、熱毒、厚味以傳之;又為風寒、溫熱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白話文:

小兒痢疾大多是因為脾胃不協調,飲食過量或吃了難以消化的食物,停留在腸胃中;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母親過度食用生冷、熱性、油膩的食物而傳染給孩子;或是受到風寒、溫熱等外邪侵襲,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疾病。如果出現裡急後重、腹部絞痛的症狀,是因為火性急躁,容易使腸道乾燥的緣故。有時候,在夏末秋初時節,突然遇到寒冷,熱氣無法散發,停留於皮膚肌肉之間,發於外則會變成瘧疾,發於內則會變成痢疾,內外同時發作則為瘧疾痢疾。一般來說,痢疾久了會導致腹脹,下半身偏冷,上半身則因熱邪結聚,形成上實下虛的狀況。

如果脾胃的濕熱毒氣向上熏蒸,阻塞了腸道,就會導致胃口閉塞,形成噤口痢疾。另外,還有可能在同一個區域或家庭中,出現上下傳染,大人小孩症狀相似的情形,這是因為疫毒痢疾。治療時,首先要推算當年的氣運,以調節外在環境的影響;觀察體內是否有鬱結,以調理內在的失衡;仔細了解病因,分辨虛實、寒熱,再加以治療。治療方法應當清晰明確,避免盲目用藥。

3. 脈候

《內經》曰:腸澼下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仲景云: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腹瀉又下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身體發冷就能活下來。腹瀉又排出白色泡沫,脈象沉細就代表能活,脈象浮大就代表會死。張仲景說:拉肚子時脈象滑而快的,是有積存的食物沒有消化,應該要用藥把這些食物排出來。

4. 治法

治痢大法與大人同,惟劑輕重耳。赤痢積熱窘迫者,宜通之,次用黃連解毒自止,如不止,用香連丸、地榆散之屬。秋後痢疾多因夏傷暑,宜調中五苓,黃連、枳殼。或下如豆汁,如瘀血,宜胃風湯。噤口不能食,宜石蓮、香橘之屬。

治痢,生薑助胃為陽,茶葉助胃為陰。平調陰陽,蜜治痢,生薑作片,好茶各一錢半,蜜水煎服。蟲毒痢,阿膠、黃蘗各二錢,用水同煎服。痢疾不能飲食,邪氣、疫毒不能發泄,傳入臟腑,腸胃摺疊以噤口,九死一生。脾虛胃弱,有熱氣關閉胸中。噤口服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枳殼、粳米一撮同煎,食前服。心氣通,胃脘開,便能食。

痢疾不治證

小兒下痢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肛門如竹筒不斂者死,下血如敗血不收者死。凡小兒赤白大下而不禁,小水無,腹疼,發熱,唇紅,舌胎,氣促,心煩,狂躁不安,面色變易如妝,飲食全不進,穀道傾陷者,並不治。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方法和治療大人是相同的,只是藥劑的劑量輕重有所不同而已。赤痢(紅痢)是因為體內積熱而感到難受的,應該先疏通,接著用黃連解毒湯來讓它停止。如果還不能止住,就用香連丸、地榆散之類的藥方。秋天之後的痢疾大多是因為夏天傷了暑氣所引起的,應該用調中五苓散、黃連、枳殼來調理。有時候大便像豆汁,或像瘀血,應該用胃風湯。如果因痢疾而無法進食,應該用石蓮、香橘之類的藥物。

治療痢疾,生薑可以幫助胃氣回陽,茶葉可以幫助胃氣滋陰。平衡陰陽,用蜂蜜治療痢疾,把生薑切片,好的茶葉各用一錢半,用蜜水煎服。如果是蟲毒引起的痢疾,用阿膠、黃蘗各二錢,加水一起煎服。如果痢疾嚴重到不能飲食,邪氣、疫毒無法排出,傳入臟腑,導致腸胃堵塞而無法進食,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脾虛胃弱,體內有熱氣鬱積在胸中。無法進食時,服用參苓白朮散,再加入石菖蒲、枳殼,以及一把粳米一起煎煮,飯前服用。等到心氣暢通,胃部舒暢,就能夠進食了。

痢疾不治的徵兆

小兒下痢,大便顏色像灰塵或腐敗物,或像屋簷滴下的水,肛門像竹筒一樣無法收縮,或者下血像腐敗的血水無法止住,這些都是會導致死亡的症狀。凡是小兒拉出紅或白色的便便,卻無法控制,小便量少,腹痛,發燒,嘴唇紅,舌苔厚,呼吸急促,心煩意亂,狂躁不安,臉色變化無常,完全無法進食,肛門下陷,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狀況。

5. 藥方

小香連丸,治小兒冷熱腹痛,痢下水穀。

木香,訶子肉(各一兩),黃連(吳茱萸炒赤色,四兩),

上為末,飯丸綠豆大。米飲下十丸至三十丸,頓服之。

地榆散,治小兒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地榆,訶子肉,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一方加黃連、枳殼、芍藥。

胃風湯,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當歸,芍藥,桂(少許)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入粟米數粒同煎,食前服。

百一選方,治小兒噤口痢。

石蓮肉去殼留心,研為末。每服五分,陳米飲調下。此是毒氣上衝心腹,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香脯,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口閤眼至重者。

精豬肉(一兩,批薄片),膩粉

上將豬肉於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勻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邊,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小連丸,治小兒赤白痢,脾胃虛弱,糟粕不聚,腹脹不食,時作陣痛,煩渴身熱。

黃連(三兩),乾薑(炮一錢),當歸,阿膠(炒。各兩半),

上為末,阿膠膏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食前米湯化服。

養臟湯,治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絞痛,脫肛墜下,並治之。(方見大人痢門。)

參香散,治嬰兒臟腑氣虛怯,冷熱不調,積在臟腑,作成痢疾。或下鮮血,或如豆汁、魚腦、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或成五色,裡急後重,日夜頻並,臍腹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疳蠱、時瘟諸痢,無問新久。

人參,白扁豆(炒去皮),木香(各四錢),肉豆蔻(制),茯苓(八錢),陳皮(去白),罌粟殼(去筋蒂,炙。各二兩四錢),

上為極細末,用米飲調化,食前服。

豆蔻香連丸,治小兒乳食不節,腸胃虛弱,冷熱之氣客於腸間,下赤白痢,腸內疼痛,日夜頻並,不飲乳食。

黃連(炒,七錢半),肉豆蔻(二枚,麵包煨),丁香(二錢半),木香,訶子(炮。各半兩),

上未,粟米糊丸,黍米大。三歲服十丸,米飲下。

烏梅散,治下痢後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及治諸病後煩渴引飲無度。

烏梅肉(半兩,微炒),茯苓,木瓜(各一兩),

上為粗未,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

桃花丸,治下痢赤白多,並泄瀉青水。

赤石脂,乾薑(各等分),

上未,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茅花湯,治吐血下血,鼻衄不止,兼治血痢、黑痢。

上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無花,以根代之。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枳殼(二兩四錢,炒)

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下。

黃連解毒湯、生薑湯、黃芩湯、調中湯(以上四方俱治痢)

白話文:

小香連丸:治療小孩因受寒或受熱引起的腹痛,以及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的情形。 藥材:木香、訶子肉(各40克),黃連(用吳茱萸炒至紅色,16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用米湯送服,一次服用十到三十顆,一次服完。

地榆散:治療小孩因大腸積熱毒引起的赤痢,或是拉出點滴鮮血。 藥材:地榆、訶子肉、甘草(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4克,用米湯調服。另一個配方加入黃連、枳殼、芍藥。

胃風湯:治療小孩因風寒侵入腸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引起腹瀉,或是拉出像豆汁一樣的黏液,或是有瘀血不斷的痢疾。 藥材: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當歸、芍藥、桂(少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12克,加入幾粒小米一起煎煮,飯前服用。

百一選方:治療小孩因痢疾而無法進食(噤口痢)。 藥材:石蓮肉(去除外殼,保留蓮心),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2克,用陳米湯調服。這個方子能疏通心氣,使病人恢復食慾。

香脯:治療小孩因痢疾而刮腸,無法進食,閉口閉眼,病情嚴重者。 藥材:精豬肉(40克,切成薄片),膩粉。 製作方法:將豬肉在炭火上慢慢烤,烤好後均勻鋪上膩粉製成肉脯。 服用方法:每次給予少量食用,如果還不吃,可以放在鼻子旁,自然就會想吃。此方對治療因胃有毒素引起的食慾不振特別有效。

小連丸:治療小孩赤白痢,脾胃虛弱,食物無法消化,腹脹不吃東西,時常陣痛,口渴發熱。 藥材:黃連(120克),乾薑(炮製過,4克),當歸、阿膠(炒過,各6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阿膠熬製成膏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 服用方法:三歲小孩服用30顆,飯前用米湯化開服用。

養臟湯:治療小孩因寒熱不調引起的赤白痢,或是拉出像膿血魚腦的黏液,裡急後重,臍腹絞痛,脫肛等症狀。(此方與治療成人痢疾的藥方相同。)

參香散:治療嬰兒因臟腑虛弱,寒熱不調,積在臟腑,引起的痢疾。可能拉出鮮血,或像豆汁、魚腦、瘀血,或紫黑色血,或紅白色相雜,或五色雜亂,裡急後重,日夜頻繁,臍腹絞痛,甚至無法忍受,以及噤口痢、疳積、時疫痢等各種新舊痢疾。 藥材:人參、白扁豆(炒過並去皮)、木香(各16克),肉豆蔻(製過)、茯苓(32克),陳皮(去白)、罌粟殼(去筋蒂,炙過,各96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 服用方法:用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豆蔻香連丸:治療小孩因飲食不節制,腸胃虛弱,寒熱之氣侵入腸間,引起的赤白痢,腸內疼痛,日夜頻繁,不喝奶不吃東西。 藥材:黃連(炒過,30克),肉豆蔻(兩枚,用麵包裹住煨過),丁香(10克),木香、訶子(炮製過,各2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黍米。 服用方法:三歲小孩服用10顆,用米湯送服。

烏梅散:治療腹瀉後體液減少,臟腑乾燥,口渴想喝水,以及治療各種疾病後口渴嚴重。 藥材:烏梅肉(20克,稍微炒過),茯苓、木瓜(各40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8克,用水200毫升,加一片薑一起煎煮。

桃花丸:治療腹瀉拉出很多紅白黏液,或是拉出青色水狀物。 藥材:赤石脂、乾薑(各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麻子。 服用方法:空腹服用二、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茅花湯:治療吐血、便血、鼻出血不止,也治療血痢、黑痢。 藥材:茅花一大把。 製作方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兩次服用。如果沒有茅花,可以用茅根代替。

寬腸枳殼散:理氣止痢。 藥材:甘草(24克,炙過),枳殼(96克,炒過)。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4克,空腹用開水調服。

黃連解毒湯、生薑湯、黃芩湯、調中湯(以上四個方子都治療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