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14)

1. 治法

《明醫雜著》云: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汗無汗,有上半日發或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暫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

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清脾養胃湯;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熱多汗出為瀉,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瘧不愈,腸下結塊者,木香丸、鱉甲飲子調之;甚則以神祐丸消之;煩渴者五苓。有小兒瘧疾用藥退熱太早,變作浮腫,外腎腫大,或食傷於脾胃。

白話文:

古代醫書《明醫雜著》記載,瘧疾是由風暑之邪引起的,發病時間有每日一發、每二日一發、每三日一發、間日連二日發、日夜各發等,患者可能伴有汗出或無汗,發病時間也可能分為上半日或下半日,甚至夜間發病。治療方法應根據邪氣入侵的方式和患者體質來選擇,外感邪氣宜用發散之法,但應以扶持胃氣為根本。同時,還需區分陽虛陰虛,分別用藥。如果是外感瘧疾或發病時間短的瘧疾,可以用發散或截瘧的藥物治療;如果是虛弱體質引起的瘧疾或久病不愈的瘧疾,則需補氣血。

如果過度服用截瘧藥物,會傷及脾胃,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根據患者不同的症狀,可選用不同方劑治療:熱多寒少、無汗者,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汗多者,可用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可用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可用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可用清脾養胃湯;久病不愈者,可用鬼哭散止瘧。熱多汗出而腹瀉、腹痛者,可用大柴胡湯瀉下;久瘧不愈、腸下結塊者,可用木香丸、鱉甲飲子調治;病情嚴重者,可用神祐丸消散結塊;煩渴者可用五苓散。兒童患瘧疾,如果用藥過早退熱,可能會導致浮腫、外腎腫大,或脾胃受損。

浮腫者,脾之外應也,宜大腹皮湯、草果飲之類。

白話文:

浮腫是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症狀,可以使用大腹皮湯或草果飲等藥方來治療。

2. 藥方

清脾飲,治癉瘧,肺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厚朴(炒),白朮,草果(煨),柴胡,茯苓,半夏(泡),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食前服。

白話文:

清脾飲

功效: 治療瘧疾,症狀包括:咳嗽、呼吸急促、發熱但不寒涼,或以發熱為主,寒涼為輔,胸膈飽脹,食慾不振,口苦舌乾,心煩意亂,口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

藥材:

  • 青皮(炒)
  • 厚朴(炒)
  • 白朮
  • 草果(煨)
  • 柴胡
  • 茯苓
  • 半夏(泡)
  • 黃芩
  • 甘草(各等分)

用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
  2. 每服取三錢藥末,加入薑三片,用水煎煮。
  3. 飯前服用。

四獸飲,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兼治癉瘧,最有神效。

半夏(泡),茯苓,人參,白朮,草果(炮),陳皮(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烏梅、薑、棗各一枚煎服。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厚朴(炒),蒼朮,半夏(泡),藿香(洗),草果(炮),茯苓,人參(各半兩),甘草(二錢半),陳皮(七錢半),

白話文:

四獸飲

功用: 適用於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導致陰陽失衡,痰飲凝聚,與衛氣相搏,引發瘧疾。也可用於治療癉瘧,效果顯著。

藥材:

  • 半夏(泡製):半兩
  • 茯苓:半兩
  • 人參:半兩
  • 白朮:半兩
  • 草果(炮製):半兩
  • 陳皮:半兩
  • 甘草(二錢半)

用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與烏梅、生薑、大棗各一枚,水煎服。

養胃湯

功用: 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辟除山嵐瘴氣、寒瘧。也適用於脾胃虛寒、嘔逆噁心等症狀。

藥材:

  • 厚朴(炒製):半兩
  • 蒼朮:半兩
  • 半夏(泡製):半兩
  • 藿香(洗淨):半兩
  • 草果(炮製):半兩
  • 茯苓:半兩
  • 人參:半兩
  • 甘草(二錢半)
  • 陳皮(七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棗一枚,烏梅一個煎,熱服。

白虎加桂枝湯,治小兒瘧病。

石膏,知母,甘草,桂枝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飲,治瘧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炒),青皮(炒),草果(炮),藿香(洗),半夏(泡),甘草,丁皮,神麯(炒),良薑(炒。各等分),

上未,每服三錢,姜,棗煎。

大腹皮湯,治小兒瘧疾用藥太早退熱,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積於脾胃宜服。

白話文:

上藥每服三錢,加棗一枚、烏梅一個,煎煮後趁熱服用,可治小兒瘧疾。此方名為白虎加桂枝湯,由石膏、知母、甘草、桂枝組成,以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草果飲則用於治療瘧疾寒多熱少、或全身浮腫,由厚朴(炒)、青皮(炒)、草果(炮)、藿香(洗)、半夏(泡)、甘草、丁皮、神麯(炒)、良薑(炒)等分組成,每服三錢,加薑、棗煎煮服用。大腹皮湯則專治小兒瘧疾用藥過早退熱,導致浮腫、外腎腫大、飲食積於脾胃等症狀。

枳殼,蒼朮(各二兩),甘草(二錢),大腹皮,檳榔,三稜(炮),莪朮(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皮、蘿蔔子、椒目同煎服。

參苓湯,治小兒瘧後面赤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氣虛弱,故脾虛則泄,胃虛則吐,宜服之。

丁香,訶子(炮,二錢),青皮,陳皮,白朮,茯苓,人參,肉豆蔻(煨。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枳殼、蒼朮各二兩,甘草二錢,大腹皮、檳榔、三稜(炮)、莪朮(各一錢),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薑皮、蘿蔔子、椒目一起煎服。此方名為參苓湯,專治小兒瘧疾後臉色發紅發黃,腹瀉不止,乳食難以消化的症狀。此病症是由於胃氣虛弱,導致脾虛泄瀉,胃虛嘔吐,故服用參苓湯可以有效改善。此外,還需加入丁香、訶子(炮,二錢)、青皮、陳皮、白朮、茯苓、人參、肉豆蔻(煨,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未,每服二錢,陳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黃根湯,治小兒瘧疾盜汗,寒熱進退。

麻黃根,知母,檳榔,三稜(炮),莪朮(炮。各一錢半),半夏(三錢),白芷,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二片、小麥十五粒煎。

常山飲,治一切瘧疾。

知母,貝母,半夏(泡),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煨),厚朴(制。各等分),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兩錢,用陳米一勺、薑一片一同煎煮。麻黃根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瘧疾盜汗、寒熱交替的症狀。

麻黃根、知母、檳榔、三稜(炮製)、莪朮(炮製,各一錢半)、半夏(三錢)、白芷、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兩片、小麥十五粒煎煮。常山飲用於治療各種瘧疾。

知母、貝母、半夏(泡製)、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煨)、厚朴(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水半盞,薑、棗煎,空心服。

鬼哭散,止瘧疾入不愈者。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甘草

上咀,每服二錢,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臨發時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水半盞,加入生薑、大棗煎煮,空腹服用。這個藥方叫做鬼哭散,專門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藥材包括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甘草。另外,也可以用桃枝、柳枝各七寸,與常山、甘草、茯苓一同煎煮,在瘧疾發作前服用,即使略微吐出唾液也不影響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