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7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79)

1. 脈候

《脈訣》云:小兒脈沉緩為傷食;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一、二倍為傷食。宿食不消即右關脈沉而滑。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脈紋黃色為脾家有積。《脈經》云:小兒脈沉者為乳不消。

白話文:

《脈訣》說:小孩子的脈搏摸起來沉而慢,是消化不良;右手寸口脈搏的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一到兩倍,也是消化不良。積存的食物沒有消化,會使右關脈摸起來沉而滑。經典醫書說:脈搏滑動,是有積存的食物。虎口上的青筋紋路呈現黃色,是脾胃有積滯。《脈經》說:小孩子的脈搏摸起來沉,是奶水沒有消化。

2. 治法

小兒諸疾,皆由乳食無度,過於飽傷,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積。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並以木香丸、消積丸之類。其驚積,以辰砂膏或青龍丸,量輕重而疏導之,仍以調氣和胃取愈。大抵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堅硬,皆由內實,法當疏利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食,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哯丸之類主之。

尤重,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不可太過。蓋脾已傷,又以藥傷,鮮有生者。蓋青皮一味,治小兒積病,雖不可無,亦不可過,多損真氣,大能發汗,有汗者不可用。

白話文:

小兒各種疾病,大多是因為餵奶或食物沒有節制,吃得太飽傷了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堆積成積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不論是奶積、食積還是氣積,都用木香丸、消積丸之類的藥來治療。如果是驚嚇造成的積滯,則用辰砂膏或青龍丸,依照病情輕重來疏導,再以調理氣機、和諧脾胃的方法來痊癒。

大致來說,小兒的肚子發熱、脹氣或是摸起來堅硬,都是因為體內有積滯,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和排泄。所以李東垣說:食物是有形的物質,吃傷了就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取,其次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幫助消化,可以用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的藥來治療。如果病情稍重,則應該用攻伐消化的藥,比如三稜消積丸、木香見哯丸之類的藥來治療。

如果病情嚴重,出現嘔吐或腹瀉,則用瓜蒂散、備急丸之類的藥來治療,目標是恢復平和,不可以過度用藥。因為脾胃已經受損,如果又用藥物傷了脾胃,很少有能活下來的。青皮這一味藥,雖然可以治療小兒積滯的疾病,但也不可以過量使用,用多會損傷身體的正氣,而且很會發汗,所以有汗的人不可以使用。

3. 藥方

五珍丸,治小兒食積。

青皮(炒黃),乾薑(炮存性),五靈脂,莪朮(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稱藥末一兩,肥巴豆去油,稱一錢研拌,和粳米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飢時米飲下。

丁香爛飲丸,治小兒飲食所傷。

丁香皮,甘草(炙。各一錢),砂仁,益智仁(炒),甘松(各二錢),丁香,三稜(炮),木香,莪朮(炮。各一錢),香附子(半兩),

上未,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湯下。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心腹脹痛。

丁皮,益智仁(各三錢),陳皮,青皮(各半兩),茴香(炒,半兩),炒曲,廣朮(炮),三稜(炮。各七錢),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錢),

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溫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無味,嘔噦噁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腹泄瀉並服之。(方見脾胃門。)

快膈消食丸,寬中消宿食。

砂仁,橘紅,三稜(煨),蓬莪朮,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香附子(一兩,炒),

上未,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藿香散,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黑黃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藿香(洗),枳殼(炒),厚朴(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上未,紫蘇湯調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用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白話文:

藥方

五珍丸,治療孩童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

將青皮(炒黃)、乾薑(炮製過並保留藥性)、五靈脂、莪朮(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藥粉一兩,加入去油的肥巴豆一錢,一同研磨混合。用粳米飯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丁香爛飲丸,治療孩童因飲食不當造成的損傷。

將丁香皮、炙甘草(各一錢)、砂仁、炒益智仁、甘松(各二錢)、丁香、炮製過的三稜、木香、炮製過的莪朮(各一錢)、香附子(半兩)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白開水送服。

三稜消積丸,治療因吃生冷、堅硬食物導致的心腹脹痛。

將丁香皮、益智仁(各三錢)、陳皮、青皮(各半兩)、炒茴香(半兩)、炒曲、炮製過的廣朮、炮製過的三稜(各七錢)、用糯米炒過的巴豆(去掉糯米,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醋調製的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熱的薑湯送服,飯前服用,可根據體質虛實情況增減用量。

平胃散,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刺痛,口苦無味,嘔吐噁心,打嗝吐酸,面色萎黃,身體虛弱消瘦,腹瀉等症狀。(具體藥方請參閱脾胃門相關內容。)

快膈消食丸,能寬胸理氣,消除積食。

將砂仁、橘紅、煨過的三稜、蓬莪朮、炒神麯、炒麥芽(各半兩)、炒香附子(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將它們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飯後用紫蘇湯送服二十丸。

藿香散,治療孩童因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大便顏色青黑黃白不等,消化不良,糞便中有如雞蛋清一樣的物質,或者腹瀉如水,並伴有腹痛、輕微發熱等症狀。

將陳皮、洗過的藿香、炒枳殼、用薑汁炒過的厚朴、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紫蘇湯或米湯調服;若大便顏色為黃白色,則用木瓜湯調服;如腹瀉停止,則用棗湯調服,有助於調和腸胃,增進食慾。

4. 痞癖門

(第十)

白話文:

(第十) 這一篇講的是「痞癖」。

5. 病機

仁齋云: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腰脅之內,於是榮衛不得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或發為壯熱是也。癖者,血膜包水,癖側於脅旁,時時作痛。惟癖為能發潮熱,為能生寒熱,故瘧脈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後結癖,寒熱之起。

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膈,以致水漿停滯腸胃,不得宣行,冷熱相搏,於是結聚而成癖也。

白話文:

仁齋說:「痞,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結,就是實在的、有東西積聚的意思。熱氣鬱積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積液停留在腰部和脅肋裡面,這樣一來,營衛之氣就不能順利運行,臟腑也不能正常疏通,導致腹部脹滿而形成痞結,這是情勢必然的結果。這屬於實熱的症狀,有時會發為高燒。癖,是血和膜包覆著水液,癖的位置偏在脅肋旁邊,時常會感到疼痛。只有癖會引發像潮水一樣的發熱,也會產生忽冷忽熱的症狀,所以瘧疾的脈象,在中脘部位大多積蓄著黃水,時間久了就會結成癖,然後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

小孩子的臟腑平和,營衛之氣調和順暢,那麼津液自然就能流通。即使喝很多水,也不會生病。只有餵奶不當,導致三焦和關膈受到阻礙,使得水液停滯在腸胃,無法正常運行,寒氣和熱氣互相搏鬥,這樣才會結聚而形成癖。」

6. 脈候

《脈訣》云:小兒脈伏結為物聚。錢氏云:小兒脈沉細為癖積。《脈經》云:脈來細而附骨來者積也。

白話文:

《脈訣》說:小孩子的脈象如果摸起來沉伏、且跳動不規則,通常是體內有東西聚積。《錢氏》說:小孩子的脈象如果摸起來沉而細微,通常是體內有癖積。《脈經》說:脈象摸起來細小又緊貼著骨頭跳動,通常是體內有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