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15)

1. 灸法

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百會穴在髮際上五寸。)

小兒久瘧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名內庭穴也。

2. 黃疸門

(第十五)

3. 病機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皆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如黃染,此黃疸也。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疸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疽也。

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者兼白,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溫熱,如盦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疸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不可灸,火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

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4. 脈候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凡欲黃,寸口無脈,鼻氣冷,並不可治。

5. 治法

羅謙甫云: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病。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又言濕熱成痿是也。

6. 藥方

茵陳湯,治小兒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並主之。

山茵陳,梔子仁,川大黃(各等分),

右咀,水煎,加減服。日進三服,小便當和,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痛,黃隨小便中去也。

加減瀉黃散,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蘗,黃芩茯苓,山梔(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後熱服。一服減半,五日再服愈。

梔子柏皮湯,治小兒身黃髮熱。

梔子仁(十枚),甘草(炙一兩),黃蘗(二兩),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加減服。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栝蔞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四錢),

上咀,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栝蔞汁和蜜服之神效。

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面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白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二錢),黃芩,黃連,梔子,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錢)

上咀,水一小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丹溪一方,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溫湯調服。傷乳者,麥芽湯調;時氣,用紫蘇湯;發熱者,薄荷湯茵陳五苓散,沸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