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5)

1. 四臟相乘正治論

東垣曰: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拒抗,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宜用白朮為君,人參、黃耆為臣,甘草、芍藥為佐,黃連為使。

心火亢,乘於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黃連為君,黃柏、地黃為臣,芍藥、知母、石膏、黃芩為佐,甘草為使。

肝木乘脾胃之位,脅痛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悶,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宜柴胡、羌活、桂、芍藥、茯苓、豬苓、澤瀉、黃柏、細辛、藁本、活石。

白話文:

東垣論脾胃、心火、肝木乘脾胃之位

一、脾胃不足:

東垣說:脾胃虛弱,就會導致火氣不足以滋養脾土,反而產生抵抗,形成一種既要卻又不能的狀態,這就是「至而不至,是為不及」。

針對這種情況,宜以白朮為君藥,人參、黃耆為臣藥,甘草、芍藥為佐藥,黃連為使藥。

二、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侵犯脾胃,同樣造成一種既要卻又不能的狀態,也是「至而不至,是為不及」。

針對這種情況,宜以黃連為君藥,黃柏、地黃為臣藥,芍藥、知母、石膏、黃芩為佐藥,甘草為使藥。

三、肝木乘脾胃:

肝木氣盛,侵犯脾胃,會出現脅肋疼痛、口苦舌乾、寒熱往來嘔吐、易怒、四肢沉重、小便淋漓、排便困難、抽筋、腹部劇烈疼痛等症狀。這屬於被肝木所克制的情況,宜用柴胡、羌活、桂枝、芍藥、茯苓、豬苓、澤瀉、黃柏、細辛、藁本、活石等藥物。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御,精神少而渴,情慘慘而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宜用人參為君,黃耆陳皮為臣,白朮、芍藥、桂、桑白皮、五味子為佐,桔梗引。用青皮破滯氣,甘草、木香調和。若嗜臥懶語,灑淅惡寒者,宜補中益氣湯。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為邪,則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冷,腹陰陰而痛,妄見妄聞,腰脊背胛皆痛。宜乾薑、烏、附、蒼朮合五苓散之屬是也。

白話文:

肺金受邪

肺金受到邪氣侵襲,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滋養肺臟,導致肺臟生病。所以出現咳嗽、氣短、呼吸急促、皮膚毛髮不能抵抗外邪、精神萎靡、口渴、情緒低落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身體有餘而使用不足造成的。

治療方案

應該以人參為主藥,黃芪、陳皮為輔藥,白朮、芍藥、桂枝、桑白皮、五味子為佐藥,桔梗引導藥物入肺。可以用青皮來破除停滯的氣機,甘草、木香來調和藥性。如果患者嗜睡、懶言、怕冷,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

腎水反來侮土

腎水反過來侵犯脾土,導致脾土功能失常。表現為流口水、鼻涕清稀、唾液多、小便多、怕冷等症狀。

土火復之

脾土被腎水侵犯後,脾土的火氣會反過來攻上,並影響到三脈。就會出現腳無力、腳痛難行、骨頭乏力、嗜睡、兩腳冰涼、腹部隱隱作痛、幻覺、腰脊背部疼痛等症狀。

治療方案

應該用乾薑、烏頭、附子、蒼朮,配合五苓散等藥物治療。

2. 醫案

丹溪治一婦人,因宿食傷,腹大痛連及兩脅,以香附末湯調探吐而愈。

一人好酒,每早嘔吐,以栝蔞、貝母、炒山梔、石膏、煅香附、薑製山楂、神麯各一兩、枳實、薑黃、蘿蔔子、連翹、石𨢑各半兩、升麻二錢半為末,薑汁浸炊餅丸白湯下。

一人因吃麵發熱頭痛,咳嗽有痰,以蒼朮一錢半,陳皮一錢、羌活、茯苓、黃芩、川芎、甘草各三分,姜水煎。

白話文:

第一則

丹溪醫治一位婦人,因為積食傷胃,肚子又大又痛,痛到兩側肋骨,他用香附末加水調成湯,讓她喝下,然後催吐,病就好了。

第二則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每天早上都會嘔吐,醫生用栝蔞、貝母、炒山梔、石膏、煅香附、薑製山楂、神麯各一兩,枳實、薑黃、蘿蔔子、連翹、石𨢑各半兩,升麻二錢半,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炊餅丸,白湯送服。

第三則

有一個人因為吃了麵食,身體發熱頭痛,咳嗽痰多,醫生用蒼朮一錢半,陳皮一錢、羌活、茯苓、黃芩、川芎、甘草各三分,用薑水煎服。

一人啖馬肉過多腹脹,服大黃、巴豆益甚。脈寸口促,二尺脈將絕,曰胸有新邪,故脈促,宜引之上達。今反奪之,誤矣。意以湧劑飲之,置堂中座,使人環旋,頃吐宿會,仍以神芎丸服之遂愈。

白話文:

有一個人吃太多馬肉,肚子脹得厲害,吃了大黃和巴豆之後,情況反而更嚴重。醫生診脈發現,寸口脈跳得快,二尺脈幾乎消失,診斷為胸部有新邪氣入侵,所以脈象急促,應該要引導它向上達於表,現在反而使用瀉下藥物,是大錯特錯。

醫生決定使用溫和的湧劑,讓病人喝下去,並安排他坐在堂中,讓其他人圍著他走動。病人很快就吐出了積聚在體內的宿食,然後服用了神芎丸,最後病癒。

3. 藥方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快。

藿香,丁香,人參(各一錢五分),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片煎七分,和渣溫服。

溫胃湯,治服寒藥過多,以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人參,黃耆,陳皮,厚朴(薑製),砂仁,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白豆蔻,乾薑,澤瀉,薑黃(各四分),

白話文:

東垣的藿香安胃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不適。將藿香、丁香、人參(各一錢五分)、橘紅(五錢)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煮七分,加入一片生薑,溫熱服用。溫胃湯則用於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脾胃虛弱,胃脘疼痛。將人參、黃耆、陳皮、厚朴(薑製)、砂仁、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白豆蔻、乾薑、澤瀉、薑黃(各四分)一同煎煮服用。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溫和渣服。

四君子湯,理脾胃之主藥,補虛進食,此其人之本歟!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甘草(炙)

上各等分,每服五錢,水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拔萃方》加陳皮一味,名異功散,快脾利氣最妙。

六君子湯,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用此最當。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薑製)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半杯,溫熱後服用,並將藥渣也一起吃下。

四君子湯是調理脾胃的藥方,可以補虛益氣,促進食慾,這正是人體的根本啊!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甘草(炙),各取相同份量,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煎煮至七分,不分時辰溫熱服用。《拔萃方》中加了陳皮,叫做異功散,對於調理脾胃、疏通氣機效果最為顯著。

六君子湯專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上焦燥熱下焦寒冷,服用溫熱性藥物效果不佳者,使用此方最為合適。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薑製)各取適量。

上各等分,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鍾半煎八分,溫服。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白朮(炒。各一錢),甘草(炙),乾薑(炮),青皮,陳皮(各五分),

上水盞半、薑棗煎七分服。如嘔甚,加半夏、丁香,名丁香溫中湯。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或痛不思飲食。惡冷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煎。(名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內。)

白話文:

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瀉、胃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炒)、甘草(炙)、乾薑(炮)、青皮、陳皮各取一錢(約3克)。

第三段

上水盞半、薑棗煎七分服。如嘔甚,加半夏、丁香,名丁香溫中湯。

將以上藥材用半碗水煎煮至七分(約三分之二)時服用。若嘔吐嚴重,可加入半夏和丁香,稱為丁香溫中湯。

第四段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或痛不思飲食。惡冷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煎。(名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內。)

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表現為腹痛、不思飲食、怕冷等症狀。若怕冷非常嚴重,可以加入熟附子一至兩片一同煎煮(稱為附子理中湯),此方出自傷寒門內。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炙),山藥(炒),白扁豆(炒。各一斤),蓮子(去皮心),砂仁,薏苡仁(炒),桔梗(炒。各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服,或飲湯亦可。

(《三因》)養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疼,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並皆治之。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用來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嘔吐腹瀉,以及大病之後調理脾胃。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炙)、山藥(炒)、白扁豆(炒,各一斤)、蓮子(去皮心)、砂仁、薏苡仁(炒)、桔梗(炒,各半斤)。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紅棗湯調服,或者直接用湯水沖服。

「養胃湯」則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嘔吐反胃,腹脅脹痛,腸鳴腹瀉,或伴隨外感寒熱如同瘧疾,骨節酸痛,這些症狀都能用此湯藥治療。

藿香,厚朴(炒),半夏(制),茯苓(各錢半),草果仁,陳皮,人參,附子(制三片),白朮(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遠服。

(《千金》)大養胃丸,治脾胃虛弱,停寒留飲,膈塞氣噎,翻胃吐食,常服養脾壯氣,多進飲食。

人參,白朮(炒),白萹豆(炒),陳皮,三稜(炮),砂仁(炒),甘草(炙),肉豆蔻(麵包煨),莪朮(炒),茴香(炒),良薑,茯苓,益智仁,胡椒,木香,藿香,薏苡仁(炒),紅豆,丁香,山藥(炒),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炒),桔梗

白話文:

將藿香、厚朴(炒)、半夏(制)、茯苓(各半錢)、草果仁、陳皮、人參、附子(制三片)、白朮(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放入水中,加入薑三片、棗二枚,煎煮至一盞,飯後服用。此方出自《千金方》,名為「養胃丸」,主治脾胃虛弱、停寒留飲、膈塞氣噎、翻胃吐食,常服可以養脾壯氣,促進食慾。

此外,人參、白朮(炒)、白萹豆(炒)、陳皮、三稜(炮)、砂仁(炒)、甘草(炙)、肉豆蔻(麵包煨)、莪朮(炒)、茴香(炒)、良薑、茯苓、益智仁、胡椒、木香、藿香、薏苡仁(炒)、紅豆、丁香、山藥(炒)、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炒)、桔梗也是常見的中藥材,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配伍使用。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遠細嚼白湯或酒下。

(《三因》)補脾湯,治脾胃虛寒,泄瀉腹滿,氣逆嘔吐,飲食不消。

人參,茯苓,陳皮,厚朴(炒),白朮(各八分),甘草(炙),乾薑(炮),草果,麥芽(炒。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溫服。

(本集)大健脾丸(又名百穀丸)此方健脾養胃,滋穀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久服強中益氣,百病不生,元精炯炯,長壽之基,其在是矣。凡人皆因勞倦思慮惱怒、飢飽酒色濕熱,浸以侵脾,則脾不能健運精微之氣,而胃失所基,則亦因之而遂病矣。蓋胃司納受,其所以運化飲食之精氣,分布四臟,充達四肢,榮養百骸,實脾運之功也。

白話文:

藥方如下

  • 人參、茯苓、陳皮、厚朴(炒)、白朮(各八分)
  • 甘草(炙)、乾薑(炮)、草果、麥芽(炒,各五分)

若脾臟一虧,則胃氣不行,縱多納穀,終是作脹,必至嘔吐泄瀉。四臟百骸皆失榮養,則諸病變生,攻治罔效,甚則絕谷而死矣。觀此則知脾土為一身之樞機,故機息則神去而氣散矣。欲長生者何所恃哉?亦恃穀氣而已矣。故經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予制大健脾丸以輔東垣補中益氣湯,出入服之,萬無一損。

補中益氣,因其內傷勞倦,即病內外發熱,胃氣下陷,用以升提胃氣,救元氣之已虧,是必用之劑也。若於平居不甚勞傷,胃氣不陷,內外不熱,只宜服大健脾丸,以防護而保助之,則自無傷損下陷之病至。且便於尋常日用,而無煎煮煩難之弊也,不有羽冀東垣之功矣乎?

白話文:

脾臟虛弱,就會導致胃氣不足,即使吃很多食物,也會感到脹滿,甚至嘔吐腹瀉。全身臟腑器官都得不到滋養,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治療效果也差,嚴重時甚至會絕食而死。由此可知,脾臟是人體的樞紐,一旦功能失調,生命就會消亡。想要長壽,就必須依靠穀氣。古人說:「得穀者生,失穀者亡。」我研製了大健脾丸,配合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交替服用,絕對不會有害。

補中益氣湯用於內傷勞累導致的內外發熱、胃氣下陷,可以升提胃氣,救治元氣虧損,是必不可少的藥方。如果平時身體沒有過度勞累,胃氣沒有下陷,內外也沒有發熱,只需要服用大健脾丸來預防和輔助,就能避免傷損和下陷的病症。而且大健脾丸方便日常服用,沒有煎煮的麻煩,堪比東垣的妙方。

人參(清河者,二兩,飯上蒸),白朮(無油者,三兩,土炒),枳實(一兩,飯上蒸),廣陳皮(二兩,米泔洗),青皮(一兩,米醋炒),白茯苓(二兩,飯上蒸),半夏曲(一兩,炒),穀芽(一兩六錢,炒),山楂肉(一兩,飯上蒸),川黃連(一兩六錢,用吳茱萸半兩,浸炒赤色去萸),廣木香(半兩,不見火),白豆蔻仁(半兩,炒),

上末,長流水煮,老米荷葉湯滴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產自清河者,取二兩,用飯蒸熟)
  • 白朮(無油者,取三兩,用土炒)
  • 枳實(取一兩,用飯蒸熟)
  • 廣陳皮(取二兩,用米泔水洗淨)
  • 青皮(取一兩,用米醋炒)
  • 白茯苓(取二兩,用飯蒸熟)
  • 半夏曲(取一兩,炒)
  • 穀芽(取一兩六錢,炒)
  • 山楂肉(取一兩,用飯蒸熟)
  • 川黃連(取一兩六錢,用吳茱萸半兩浸泡後炒至赤色,去除吳茱萸)
  • 廣木香(取半兩,不可見火)
  • 白豆蔻仁(取半兩,炒)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長流水煮沸,加入老米荷葉湯滴丸,並以綠豆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前用白湯送服。

(《本事》)溫脾散,溫中開胃進食,利氣散寒。

白朮,陳皮,砂仁,厚朴(制。各一兩),良薑,桔梗,白芷,茴香(炒),木香,麥芽,香附子,青皮,甘草(各半兩),紅豆,乾葛(各三錢),

(《御藥》)參苓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脹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自利,或霍亂,或嗝氣反胃,並宜服此。

白話文:

溫脾散

,能夠溫暖脾胃,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利氣散則可以去除寒氣。

藥材

白朮、陳皮、砂仁、厚朴(制,各一兩)、良薑、桔梗、白芷、茴香(炒)、木香、麥芽、香附子、青皮、甘草(各半兩)、紅豆、乾葛(各三錢)。

參苓平胃散

,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缺乏食欲,心腹脅肋脹痛,口苦無味,胸悶氣短,嘔吐噁心,打嗝反胃,吞酸,面色萎黃,身體瘦弱,懶惰嗜睡,或腹瀉,或霍亂,或打嗝反胃。所有這些症狀,都適合服用此方。

蒼朮(制,半斤),厚朴,陳皮(各五兩),甘草,人參,茯苓(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一方棗肉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薑湯空心下。常服一劑,和胃調氣,化宿滯消痰癖,散四時風寒瘴氣最妙。

(《選方》)八味理中丸,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胸膈痞悶,或嘔吐泄瀉。

人參(一兩),白朮(炒,四兩),白茯苓(二兩),甘草(兩半),乾薑(炮,一兩),砂仁(炒),神麯(炒。各兩半),麥芽(炒二兩),

白話文:

蒼朮(制,半斤),厚朴、陳皮(各五兩),甘草、人參、茯苓(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三片生薑、一枚大棗煎煮至七分,不分時辰服用。

另一種方子用大棗肉丸配胡椒,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薑湯送服。經常服用一劑,可和胃調氣,消解宿食、痰濕、癖積,散去四時風寒瘴氣,效果極佳。

以上方子稱為「八味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飲食不消化,胸膈痞悶,或嘔吐腹瀉等症。

人參(一兩),白朮(炒,四兩),白茯苓(二兩),甘草(兩半),乾薑(炮,一兩),砂仁(炒),神麯(炒,各兩半),麥芽(炒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薑湯嚼下。

(《拔萃》)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開胃進食。

木香(三錢),人參(三錢半),乾薑(錢半),枳實(八錢),白朮(兩半),陳皮(四錢),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丁香透膈湯,治脾胃不和,虛寒噁心痰逆,或嘔吐飲食不進。

人參,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制),厚朴(制),甘草(炙。各六分),藿香,砂仁(炒研),肉豆蔻(麵包煨),白豆蔻,丁香,木香,香附子(炒),沉香(各三分),草果(三粒),神麯(炒),青皮,麥芽(各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藥,每兩分分成十丸。空腹時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可以開胃促進食慾。

將木香三錢、人參三錢半、乾薑錢半、枳實八錢、白朮兩半、陳皮四錢研磨成細粉,用荷葉燒成的飯做成丸藥,胡椒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丁香透膈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虛寒噁心痰逆,或嘔吐飲食不進。

將人參、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制)、厚朴(制)、甘草(炙)各六分,藿香、砂仁(炒研)、肉豆蔻(麵包煨)、白豆蔻、丁香、木香、香附子(炒)、沉香各三分,草果三粒,神麯(炒)、青皮、麥芽各五分,研磨成細粉。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忌生冷。

八珍湯,和脾胃養氣血之要藥。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當歸(八分),川芎,芍藥,砂仁(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仁齋》)豆蔻橘紅散,溫脾養胃,升降陰陽,和三焦,化宿食。

白豆蔻,人參,丁香,木香(各半兩),白朮(炒),厚朴(炒),陳皮,半夏(制。各一兩),乾薑(炮),神麯(炒),藿香,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用水兩杯,加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滿。不分時間,溫熱服用,忌食生冷食物。

八珍湯是補脾胃、養氣血的重要藥方。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八分,當歸八分,川芎、芍藥、砂仁各五分。

用水一杯半,加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滿,溫熱服用。

豆蔻橘紅散溫暖脾胃,升降陰陽,調和三焦,消解宿食。

白豆蔻、人參、丁香、木香各半兩,白朮(炒)、厚朴(炒)、陳皮、半夏(制)各一兩,乾薑(炮)、神麯(炒)、藿香、甘草(炙)各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健脾散,通中健胃,消食快氣。

人參,白朮(炒),藿香,丁香,砂仁(炒),肉果(煨),神麯(炒),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橘皮湯調下。

人參開胃湯,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此藥助胃進食。

人參,橘紅,丁香,木香,藿香,神麯(炒),麥芽(炒),白朮,茯苓,砂仁,蓮肉,厚朴(炒),半夏(薑製),甘草(炙。各七分),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粉,用水半盞、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七分,溫熱服下。健脾散具有通便健胃、消食快氣的功效。將人參、白朮(炒)、藿香、丁香、砂仁(炒)、肉果(煨)、神麴(炒)、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辰,用橘皮湯調服。人參開胃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此藥有助於增進食慾。配方包括人參、橘紅、丁香、木香、藿香、神麴(炒)、麥芽(炒)、白朮、茯苓、砂仁、蓮肉、厚朴(炒)、半夏(薑製)、甘草(炙。各七分)。

人參啟脾湯,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此藥最效。

人參,白朮(各一錢),茯苓,半夏(制),藿香,砂仁(各五分),橘紅(七分),神麯(炒),麥芽(炒),黃連(微炒),甘草(炙,四分),木香(三分磨)

口渴加乾葛一錢。頭痛加川芎(五分)。腹脹加蒼朮(一錢)。噁心嘔吐加白豆蔻(五分)。

啟脾丸,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不思飲食服此。

人參,白朮(炒),青皮,陳皮,神麯(炒),麥芽(炒),砂仁,乾薑(炮),厚朴(炒。各一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米飲下。

白話文:

人參啟脾湯

功效: 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此方效果最佳。

藥材:

  • 人參,白朮(各一錢)
  • 茯苓,半夏(制),藿香,砂仁(各五分)
  • 橘紅(七分)
  • 神麴(炒),麥芽(炒)
  • 黃連(微炒)
  • 甘草(炙,四分)
  • 木香(三分,磨成粉)

加減:

  • 口渴者加乾葛一錢。
  • 頭痛者加川芎(五分)。
  • 腹脹者加蒼朮(一錢)。
  • 噁心嘔吐者加白豆蔻(五分)。

啟脾丸

功效: 治療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胸腹脹滿,心腹膨脹,腸鳴腹瀉,食慾不振。

藥材:

  • 人參,白朮(炒),青皮,陳皮,神麴(炒),麥芽(炒),砂仁,乾薑(炮),厚朴(炒,各一兩)
  • 甘草(炙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彈子。

用法: 每服一丸,飯前細嚼,用米湯送服。

香砂理中丸,治脾胃虛弱,感寒停飲,心腹卒痛,手足厥冷,嘔吐清水,飲食不進。

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木香,砂仁(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秦家)二十四味養胃丸,治風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吐逆吞酸,腸鳴泄瀉,羸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此。

丁香,沉香,木香(各錢半),附子(制,六錢),陳皮,大腹皮,神麯(炒。各半兩),麥芽(炒),肉桂,白朮(各兩半),厚朴(炒,三錢),訶子(煨,一兩),人參,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蓽澄茄,白附子(炮),良薑(油炒),紅豆,胡椒,蓽茇,乾薑(炮),甘草(各二錢),生薑(十四兩,切焙乾)

白話文:

香砂理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受寒停飲、心腹突然疼痛、手腳冰冷、嘔吐清水、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木香、砂仁(炒,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胡椒粒。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

二十四味養胃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氣入侵導致的腹脹、痞滿、刺痛、嘔吐、反酸、腸鳴、腹瀉、消瘦、疲倦乏力、食慾不振等脾胃疾病。

藥方:丁香、沉香、木香(各錢半)、附子(制,六錢)、陳皮、大腹皮、神麯(炒,各半兩)、麥芽(炒)、肉桂、白朮(各兩半)、厚朴(炒,三錢)、訶子(煨,一兩)、人參、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蓽澄茄、白附子(炮)、良薑(油炒)、紅豆、胡椒、蓽茇、乾薑(炮)、甘草(各二錢)、生薑(十四兩,切焙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

胃愛散,治脾胃久虛,中焦氣滯壅上,或有冷涎上潮,或嘔吐噁心,或胸腹疼痛,不思飲食。

人參(一兩),白朮,茯苓,丁香,甘草(炙。各一錢),肉果(制,三個),黃耆,乾薑(各半兩),

上用白米二盞,同研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通口服。如臟腑不調,加丁香十四粒、石蓮肉七粒同煎。

穀神丸,健脾消食益氣,進美飲食。

人參,青皮,香附子(炒),三稜,蓬朮(炮),砂仁,陳皮,神麯,麥芽(炒),枳殼(炒。各等分),

白話文:

[胃愛散]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後用白湯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焦氣機停滯上逆,出現冷涎上涌、嘔吐噁心、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組成

  • 人參 (一兩)
  • 白朮 (一錢)
  • 茯苓 (一錢)
  • 丁香 (一錢)
  • 甘草 (炙,一錢)
  • 肉果 (制,三個)
  • 黃耆 (半兩)
  • 乾薑 (半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與兩盞白米一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和一片薑片煎煮七分,趁熱服用。若臟腑不調,可加入十四粒丁香和七粒石蓮肉同煎。

[穀神丸]

此丸用於健脾消食益氣,增進食慾,改善飲食不佳的狀態。

藥方組成

  • 人參
  • 青皮
  • 香附子 (炒)
  • 三稜
  • 蓬朮 (炮)
  • 砂仁
  • 陳皮
  • 神麯
  • 麥芽 (炒)
  • 枳殼 (炒)

(以上各藥材等分)

注釋

  • "兩" 和 "錢" 為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等於十錢。
  • "制" 指的是炮製方法,如肉果需經過特殊的處理。
  • "炙" 指的是用火烘烤。
  • "炮" 指的是用火炒制。
  • "盞" 為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100毫升。
  • "七分" 指的是煎煮時間,約為七分之七的煮沸時間。

[胃愛散]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搓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吃一粒,細細咀嚼後用水送服。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以及因胃氣上逆導致的冷涎上涌、嘔吐噁心、胸腹疼痛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組成

  • 人參 (10克)
  • 白朮 (1克)
  • 茯苓 (1克)
  • 丁香 (1克)
  • 甘草 (炙,1克)
  • 肉果 (制,3個)
  • 黃耆 (5克)
  • 乾薑 (5克)

用法

將以上藥材與200毫升白米一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克,用100毫升水和一片薑片煎煮約7分鐘,趁熱服用。如果臟腑不調,可以加入14粒丁香和7粒石蓮肉一起煎煮。

[穀神丸]

這個藥丸可以健脾消食、增強體力,改善飲食不佳的狀況。

藥方組成

  • 人參
  • 青皮
  • 香附子 (炒)
  • 三稜
  • 蓬朮 (炮)
  • 砂仁
  • 陳皮
  • 神麯
  • 麥芽 (炒)
  • 枳殼 (炒)

(以上各藥材等量)

上為細末,老米粉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東垣)白朮丸,治傷豆粉濕面酒膩之物。

白礬(枯,三分),黃芩(二錢),橘皮(七錢),神麯(炒),半夏(制),白朮(炒),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熬餅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素食多用乾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東垣)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冷物,胃脘常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老米粉打成糊狀,做成如胡椒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白朮丸,用於治療食用豆粉、濕面、酒膩等食物所造成的病症。

白礬(用枯燥的白礬,取三分),黃芩(取二錢),橘皮(取七錢),神麯(炒制),半夏(制),白朮(炒),枳實(用麩炒。每種藥材各取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後熬成餅狀,做成如胡椒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湯送服。素食者容易食用乾薑,因此添加黃芩以瀉火。

草豆蔻丸,用於治療秋冬季節食用寒涼之物後,出現胃脘常感心痛,痛感上達兩脅,咽喉堵塞不通的病症。

炒鹽(五分),乾生薑,青皮,陳皮,麥芽(炒),黃芩(冬不用),半夏(制),神麯(炒。各半兩),草豆蔻(麵包煨去皮取仁),白朮(炒),枳實(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藥方

  • 炒鹽(五分)
  • 乾生薑
  • 青皮
  • 陳皮
  • 炒麥芽
  • 黃芩(冬天不用)
  • 制半夏
  • 炒神麴(各半兩)
  • 麵包煨去皮取仁的草豆蔻
  • 炒白朮
  • 炒枳實(各一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胡椒粒。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