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6)

1. 論枳朮丸

易水張潔古常云:脾胃虛弱,不可用峻利之藥。凡用利藥,一時稱快,病去之後,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嘗制一方,枳實一兩,麩炒黃為度,白朮二兩,土炒。只此二味,荷葉包燒飯為丸。以白朮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味苦,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

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藥下胃,不能即消,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而損真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奇矣。荷之為物,中空象震,震者動也,運動不息之意也。

白話文:

易水張潔古常說:脾胃虛弱,不可使用峻猛的瀉利藥物。凡是用瀉利藥,雖然一時見效,病症消退後,脾胃卻已受損,導致真氣元氣衰敗,縮短人的壽命。我曾經研製了一種藥方,以枳實一兩,麩炒至黃,白朮二兩,土炒。只用這兩種藥材,用荷葉包裹,燒飯製成藥丸。

白朮性甘溫,能補脾胃的元氣,其味苦,能去除胃中的濕熱,利腰臍間的血氣。因此,先補脾胃的虛弱,白朮的用量比枳實的克化藥量多一倍。枳實味苦寒,能泄去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受的傷害。此藥入胃後,不能立即消化,需要一兩個時辰後食飯才能消化。這樣先補虛後化積,就不會過於峻利而損傷真氣。

當時我還沒有明白用荷葉燒飯製成藥丸的道理,直到老年人吃了這種藥丸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奧妙,真是奇特啊!荷葉的特性是中空似震,震代表著運動,意指運動不息。

脾胃之氣運動不息,而干健之功成矣,復何患之有哉?

甫按:枳朮二味亦平劑耳。白朮一味健脾,尚不能成功,又加枳實消導,其功益緩。今人久服之,脾胃終無強健之日。脾胃大虛,須得補中益氣之劑,方能奏續,況原方用煨飯作丸且大,殊為難消。今改以湯滴小丸,甚易化也。

枳朮丸,強胃消痞滿化食。

白朮(二兩,炒),枳實(一兩,炒),

上為細末,荷葉煮老米飲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不拘時白湯下。用白朮之意,不敢求速,消導令其胃氣強,而後食化不復傷也。因證加味法開於下。

白話文:

原本的枳朮丸,也是屬於平性的藥方。單獨使用白朮來健脾,效果並不好,再加上枳實來消導,功效更加緩慢。現代人長期服用,脾胃始終沒有強健起來。脾胃虛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的藥方,才能奏效。更何況原來的藥方是用米飯煨成大丸,難以消化。現在改用湯藥滴成小丸,很容易消化。

枳朮丸,具有強健胃氣、消痞滿、幫助消化的功效。

使用炒白朮二兩,炒枳實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荷葉煮的老米湯滴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一百丸,不分時間,用白開水送服。使用白朮的用意,不敢求速效,而是藉由消導作用,讓胃氣強健,日後飲食消化就不再受損傷。針對不同的證狀,可以根據情況加入其他藥材,詳細的加味方法,在下面會說明。

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

傷冷物者,加半夏一兩,名橘半枳朮丸。

元氣素弱,飯食難化,食多則腹中不和疼痛瀉泄,此虛寒也,加人參、炒芍藥、炒神麯、炒麥茅各一兩,砂仁、木香各半兩。

有痰之人,胸膈鬱塞,吞酸噎氣,及素有吐酸之證,或有酒積,或瀉或結。此皆溫熱也,加薑汁炒黃連、炒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半兩,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白話文:

東垣的這個方子,加一兩陳皮,叫做橘皮枳朮丸。

如果病人是受了寒涼之物的侵襲,就加一兩半夏,叫做橘半枳朮丸。

如果病人元氣本來就虛弱,吃飯難以消化,吃得多就肚子不舒服,疼痛,拉肚子,這是虛寒的症狀,就加一兩人參、炒芍藥、炒神麴、炒麥芽,半兩砂仁、木香。

如果病人有痰,胸膈鬱悶,吞酸、噎氣,或者平時就有吐酸的症狀,或者有酒積,或者拉肚子或者便秘,這些都是溫熱的症狀,就加薑汁炒黃連、炒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半兩,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只飲食飽悶,痞塞難消者,加神麯、麥芽、山楂各一兩;如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厚朴、栝蔞各半兩;堅硬者再加醋煮莪朮、昆布各三錢。

傷冷食不消,腹疼溏泄者,加半夏、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半兩。

有惱怒傷食,氣滯不通,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

胸膈不利之人,過服辛燥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槁,嘔吐鬲噎反胃者,加姜炒黃連、炒梔子(各半兩),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半兩)。胸膈頑痰,大便燥結者,加芒硝(半兩);素有痰火濕熱者,加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一兩),姜炒芩連(各半兩)。

白話文:

如果只是吃得過飽,感覺胸口悶悶的,消化不良,可以加神麴、麥芽、山楂各一兩;如果有食物積聚在肚子裡形成硬塊,可以再加黃連、厚朴、栝蔞各半兩;如果硬塊很堅硬,還可以加醋煮莪朮、昆布各三錢。

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消化不良,肚子痛而且拉肚子,可以加半夏、砂仁、乾薑、神麴、麥芽各半兩。

如果因為生氣而消化不良,導致氣機不通暢,可以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

如果胸膈不順暢,服用過多辛辣燥熱的藥物,導致上焦受損,胃脘乾燥,嘔吐、吞咽困難、反胃,可以加薑炒黃連、炒梔子(各半兩),白芍藥、當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半兩)。如果胸膈有頑固的痰液,大便乾燥,可以加芒硝(半兩);如果本身有痰火濕熱,可以加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一兩),薑炒芩連(各半兩)。

能食者但食後飽悶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酒炒白芍藥、石膏(煅。各一兩)、人參(七錢)、生甘草(半兩)、炒黃連,炒香附、木香(各四錢)。

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大便結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去皮尖。各半兩)。

(《直指》)加味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膨悶,酒傷食積,氣滯腹滿。常服則進食寬中,和暢脾胃。

白朮(泔浸土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神麯(炒),麥芽(炒杵去皮),陳皮,山楂,香附子(炒。各一兩),砂仁(炒,半兩),

白話文:

如果能吃,但吃完就覺得肚子脹悶,消化不良,這是胃火旺盛,脾陰虛弱導致的。可以加入酒炒白芍藥、煅石膏(各一兩)、人參(七錢)、生甘草(半兩)、炒黃連、炒香附、炒木香(各四錢)。

老年人脾虛血燥,容易飢餓,也容易飽腹,大便乾燥,可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去皮尖,各半兩)。

加味枳朮丸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胸膈脹悶、酒傷食積、氣滯腹脹。經常服用可以促進食慾,使脾胃舒適。

白朮(泔浸土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神麯(炒)、麥芽(炒杵去皮)、陳皮、山楂、香附子(炒,各一兩)、砂仁(炒,半兩)。

如前法丸服。

枳朮二陳湯,治脾胃痰飲,胸膈不利。

枳實(炒,半兩),白朮(炒),半夏(制),茯苓,陳皮(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薑棗煎,溫服。

凝神散,治胃虛燥熱口乾,或泄瀉,收斂胃氣,清肌表。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山藥,白扁豆(炒。各八分),梗米(一撮),淡竹葉(十個),地骨皮,麥門冬,生地黃(各五分),

白話文:

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丸藥。枳朮二陳湯用於治療脾胃痰飲,胸膈不適。配方:枳實(炒,半兩),白朮(炒),半夏(制),茯苓,陳皮(各八分),甘草(炙,五分),用水半杯,加薑棗煎煮,溫熱服用。凝神散用於治療胃虛燥熱口乾,或泄瀉,具有收斂胃氣、清肌表的作用。配方: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山藥,白扁豆(炒,各八分),梗米(一撮),淡竹葉(十個),地骨皮,麥門冬,生地黃(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噁心,不思飲食。

蒼朮(制,三錢),厚朴(制),陳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遠服。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為細末,每服二錢,鹽湯調下。

(丹溪)保和丸,消滯寬胸進食。虛者煎補脾藥送下。

山楂(二兩),蘿蔔子(炒,半兩),半夏(制),陳皮,茯苓,神麯(炒。各一兩),連翹(三錢),

白話文:

取水兩杯半,加入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水量減少七分,溫熱服用。此方名為平胃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噁心、不思飲食。

另外,取蒼朮(制,三錢)、厚朴(制)、陳皮(各二錢)、甘草(炙,一錢),加水兩杯,薑三片,大棗兩枚,煎煮至剩一杯,飯後服用。此方也可加入草果,稱為草果平胃散。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調服。

丹溪所創的保和丸,具有消滯寬胸、促進食慾的作用。體虛者可服用補脾藥送服。

取山楂(二兩)、蘿蔔子(炒,半兩)、半夏(制)、陳皮、茯苓、神麴(炒,各一兩)、連翹(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仁齋)加味保和丸,消痰利氣去濕熱,扶脾胃,進飲食。

山楂,神麯(炒),半夏(制),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炒,五兩),蒼朮(泔浸),枳實(各一兩),香附子(酒浸),厚朴(炒。各二兩),黃芩(去朽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作麵糊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湯任下。

白話文:

方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麴糊製成丸藥,大小如胡椒粒。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

加味

另加白朮二兩,稱為大安丸。

功用

此方名為加味保和丸,具有消痰利氣、祛濕熱、扶脾胃、促進食慾的作用。

組成

山楂、神麴(炒)、半夏(制)、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二兩)、白朮(炒,五兩)、蒼朮(泔浸)、枳實(各一兩)、香附子(酒浸)、厚朴(炒,各二兩)、黃芩(去朽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麵糊製成丸藥,大小如胡椒粒。

用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七八十丸,飯後用茶湯送服。

(東垣)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此藥和中理氣,消痰去濕熱,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炒,二兩),厚朴(制),陳皮,半夏(制。各一兩),木香,檳榔,枳實,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薑汁和,蒸餅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或食前白湯送下。

安胃丸,溫中補氣,安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茯苓(一兩),陳皮,青皮,砂仁(炒),麥芽(炒。各半兩),木香,乾薑(炮。各二錢),

白話文:

和中丸

(東垣)和中丸,是用來治療久病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腸胃功能紊亂(便秘或腹瀉)的。這些症狀都屬於胃氣虛弱。此藥能和中理氣、消痰去濕熱,增強腸胃功能,促進食慾。

配方:

  • 白朮(炒,二兩)
  • 厚朴(制)
  • 陳皮
  • 半夏(制)
  • 木香
  • 檳榔
  • 枳實
  • 甘草(炙)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以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胡椒。每次服三五十丸,飯後或飯前用白湯送服。

安胃丸

安胃丸具有溫中補氣、安胃進食的功效。

配方:

  • 白朮(炒,二兩)
  • 茯苓(一兩)
  • 陳皮
  • 青皮
  • 砂仁(炒)
  • 麥芽(炒)
  • 木香
  • 乾薑(炮)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以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胡椒。每次服三五十丸,飯後或飯前用白湯送服。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嗝五噎,並皆治之(方見嗝噎門。)

木香啟中湯,補脾胃,進飲食,寬膈順氣。

木香,人參,白朮(炒),茯苓,陳皮,半夏(制),枳殼(炒),香附子(炒),砂仁,白豆蔻,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利,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澀。

白話文:

將末藥浸泡在湯水中,蒸成餅狀丸藥,大小如同胡椒粒。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白湯送服。

嘉禾散,可以治療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嗝五噎等症狀(方劑見嗝噎門)。

木香啟中湯,可以補益脾胃、促進飲食、舒暢胸膈、順暢氣機。

方劑包括:木香、人參、白朮(炒)、茯苓、陳皮、半夏(制)、枳殼(炒)、香附子(炒)、砂仁、白豆蔻、甘草(炙,各七分)。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半盞水煎煮,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葛花解酲湯,可以治療飲酒過度、嘔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適、手足顫抖、飲食減少、小便澀滯等症狀。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麯(炒),木香(磨。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稍熱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姜醋湯調服亦可。

附子黃耆草果飲,治脾胃虛寒嘔吐,不思飲食。(方見反胃嘔吐門。)

丁香煮散,治胃虛嘔吐不食。(方見吐門。)

瀉黃散,治脾胃壅滯不食,口內生瘡,心煩口渴。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豆蔻、葛花、砂仁各取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取七分,神麴炒過,木香磨碎,各取五分。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以兩碗水、五片薑煎煮至八分,稍溫服下,微微出汗即可。適用於治療酒病。也可將藥粉混合,用薑醋湯調服。

此外,脾胃虛寒導致嘔吐、不思飲食,可服用附子黃耆草果飲;胃虛嘔吐不食,可服用丁香煮散;脾胃壅滯不食,口內生瘡,心煩口渴,可服用瀉黃散。

防風,藿香,石膏(煅),砂仁,山梔仁,甘草(各七分),

上水盞半、燈心十根、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胃苓湯,治脾胃濕熱,小腹脹滿,或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寒熱不定,並皆可服。

白朮(一錢),茯苓(八分),豬苓(五分),澤瀉(七分),桂(三分),蒼朮(七分),厚朴(五分),陳皮(七分),甘草(三分),

水盞半、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

白話文:

防風、藿香、石膏(煅)、砂仁、山梔仁、甘草(各七分),用水煎煮,加燈心十根、棗一枚,煎至七分,飯後服用,此為胃苓湯,可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小腹脹滿,或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寒熱不定等症狀。

白朮(一錢)、茯苓(八分)、豬苓(五分)、澤瀉(七分)、桂(三分)、蒼朮(七分)、厚朴(五分)、陳皮(七分)、甘草(三分),用水煎煮,加姜二片、棗一枚,煎至七分,不分時間服用,此為大黃瀉熱湯,可用於治療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等症狀。

大黃(半兩),茯苓,澤瀉,黃芩,陳皮,細辛,芒硝,甘草(各一錢),

上除黃硝外,水三盞煎二鍾,去滓入黃煎三沸,再入硝,分二服。

(東垣)備急丸,治脾胃不快,胸膈脹滿,心腹百病,卒痛如錐,用此解急。氣暴逆者並治。

大黃(一兩,為末),乾薑(五錢,炮為末),巴豆仁(五錢,去油研為粉)

上合一處研勻,煉蜜搗末丸,黍米大。二丸溫水下。實者加一丸。孕婦勿服。如飲食停在胸口作痛而脹,兀兀欲吐者,探吐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中醫藥方。第一個藥方叫做「備急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適、胸悶氣脹、腹痛等症狀,尤其適合急症患者。第二個藥方則用於治療飲食停滯導致的胸悶、胃脹、欲嘔等症狀。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化,而作痞滿悶亂。

枳實,白朮,神麯(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黃芩,茯苓,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凡濕熱飲食傷者,枳實導滯丸極效。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熱,茯苓,澤瀉以行其濕,枳實消痞滿化宿食,白朮補脾行濕,大黃滌盪攻下,又能去熱物之傷,故用得效。若非東垣之聖,烏足以與此?何世醫不察所傷寒熱,悉皆用之,然則寒物所傷者不宜此。)

(《局方》)木香檳榔丸,治氣滯宿食脹滿。(方見積門。)

白話文:

枳實導滯丸主治濕熱停滯,導致脘腹痞滿、胸悶氣亂等症狀。方劑由枳實、白朮、神麴、澤瀉、大黃、黃芩、茯苓、黃連等藥材組成,製成丸劑服用。每服七十丸,溫水送服。此方中黃芩、黃連清熱,茯苓、澤瀉利濕,枳實消痞滿、化宿食,白朮健脾行濕,大黃攻下熱毒,有效治療濕熱飲食傷所致的病症。

(秘方)化滯丸,理諸氣,化諸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痼,磨之自消;暴滯積留,導之立去。

南木香,丁香,青皮,陳皮(去白),黃連(各二錢半),京三稜,莪朮(煨。各五錢),半夏曲(二錢),

上八味曬乾,共研為細末。

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擘開去心膜,以圓器盛,用好醋浸過一頃,慢火熬至醋乾,稱六錢重研細。將前藥末和之再研,令自干,後入烏梅肉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錢五分),烏梅肉(用火焙乾為細末,稱五錢重用米酷調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巴豆粉入藥)

白話文:

化滯丸能理氣化積,逆轉病理,通暢阻塞,功效卓著;同時調和陰陽,兼具補瀉之妙。久病積累的頑疾,服用後自然消散;突發的阻塞積滯,服下後即可解除。藥方由南木香、丁香、青皮、陳皮、黃連、三稜、莪朮、半夏曲等八味藥材組成,晒乾後研磨成細粉。巴豆需去殼,以滾水泡軟,逐一擘開去心膜,用醋浸泡,慢火熬至醋乾,再研磨成細粉,與其他藥粉混合,並加入烏梅肉膏。

上通和勻了,入白麵八錢重,水調得法,慢火調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津下。但知所積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嚥下即止。婦人血氣痛,當歸湯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

心動,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小腸氣,茴香酒下。若欲推蕩積滯,熱薑湯下。仍加數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利。此藥得熱即行,得冷即止。小兒疳積,量大小,飲湯下。妊娠勿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八錢重的白麵,用適量的水調成糊狀,以小火慢慢熬煮成丸子,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五至七丸,體質強健者可服用十丸。每天五更天(凌晨三點到五點)空腹時,用陳皮湯送服。如果不想通便,則服用津液藥物。如果知道積聚在體內的物質是什麼,就用其本源汁液冷卻後服用。如果因飲食停滯而感到飽脹不適,服用枳殼湯。如果因飲食而嘔吐不止,則用津液潤喉,即可止住嘔吐。婦女因血氣不調而疼痛,服用當歸湯。如果患赤痢並感到寒冷,服用甘草湯。如果患白痢並感到寒冷,服用乾薑湯。

如果心臟跳動不安,服用石菖蒲湯。如果各種氣痛,服用生薑陳皮湯。如果患小腸氣,服用茴香酒。如果想要推動積滯,服用熱薑湯。服用藥丸後,如果還未通便,可以再服用幾丸。如果通便過度,則喝一兩口水即可止住。此藥遇熱就會起效,遇冷就會停止作用。兒童患疳積,根據其年齡大小,服用藥湯。孕婦禁用此藥。

說明

  • 此段文字記載了一種中藥丸的製作方法和服用方法,並針對不同的病症列出了不同的藥物服用方法。

快活丸,治宿食不消,致傷脾胃。

大黃(生用),檳榔,陳皮(各二兩),青皮(二兩半),三稜(醋煮),蘿蔔子(炒),香附子(制),蓬朮(各四兩),黑牽牛(半斤),麥芽(半斤,用巴豆三錢同炒黃色去巴豆)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淡薑湯下。

感應丸,治宿食積滯,腹痛,胸膈痞悶。(方見積利門。)

白話文:

快活丸

功效: 治疗宿食不消化,导致脾胃损伤。

组成:

  • 大黄(生用):2两
  • 檳榔:2两
  • 陈皮:2两
  • 青皮:2两半
  • 三棱(醋煮):4两
  • 萝卜子(炒):4两
  • 香附子(制):4两
  • 黑牵牛:半斤
  • 麦芽(用巴豆三钱同炒至黄色,去巴豆):半斤

制法: 将以上药材研成细末,制成滴水丸,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5-7丸,饭前用淡姜汤送服。

感應丸

功效: 治疗宿食积滞、腹痛、胸膈痞闷。

方剂: 详细方剂请参见《見積利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