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 (1)

1. 內經正治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已。

堅者削之,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白話文:

大的腫塊、大的聚積,如果可以處理的話,讓它們消退一半就可以了。

堅硬的就削磨它,停留在某處的就攻破它,結塊的就疏散它,外來的就排除它,在上的就向下導引,用按摩或沐浴來處理,用拍打或劫奪的方式來對付,將閉塞的打開、將鬱結的發散,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採取適當的處理方法。

2. 養正則積自除

潔古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成積。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雖去而人已衰矣。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之類則暫快,藥過則依然,氣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積者當先養正,則疾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

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實中有積,大毒之劑治之尚不可過,況虛而有積者乎?此治積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詳審。(甫謂養正積除,此積之微者也。如脾胃失於健運而氣積食積之不疏導者,惟養脾胃之正氣,而滯積自疏矣。若夫大積大聚,如五積之久而成癥病堅固不移者,若非攻擊悍利之劑,豈能推逐之乎?惟虛弱之人必用攻補兼施之法也。)

白話文:

古人說: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積滯,體虛的人則容易有。脾胃虛弱,氣血兩虛,一年四季只要稍微感到不適,都可能形成積滯。如果立刻用磨堅、破結的藥物來治療,疾病雖然會暫時去除,但人也已經衰弱了。像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這類的藥物,雖然暫時有效,但藥效一過,積滯又會恢復原狀,而且氣會更加虛弱,疾病也會更加嚴重,這樣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治療積滯應該先扶助正氣,疾病自然就會消除。就像滿座都是君子,縱使有一個小人,也會因為沒有容身之地而離開。只要讓身體的真氣充足,胃氣強健,積滯自然就會消散。即使是體質強壯的人有積滯,用藥力強的藥物治療都不能過度,更何況是體虛而有積滯的人呢?這是治療積滯的一個原則。邪氣和正氣的盛衰,本來就應該仔細審慎地判斷。(我說的扶助正氣來消除積滯,是指比較輕微的積滯。像是脾胃功能失常,導致氣滯、食滯,只要疏通就好,只要培養脾胃的正氣,積滯自然會疏散開來。至於比較嚴重的積聚,像是五積累積久了形成堅硬的腫塊,如果不用強力攻擊的藥物,怎麼可能把它推散呢?只有體質虛弱的人,才需要用攻補兼施的方法來治療。)

3. 攻邪補正有先後之序

經曰:留者攻之。此積之所以當攻者也。然留積既久,蒂固根深,若不攻奪之,豈能自去?則傳所謂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其亦理勢之不容已也。凡正氣實而積固不能為殃,正如小人潛以伺其君子之隙,而遂乘以侮之,惟積亦然。但正氣稍虛,積必為害,所以不可不攻也。

既攻之後,尤當扶養正氣,而不致擾亂之虞。正氣不足,必先養正以自固,正既固,然後由漸而攻邪,積自漸削而不能留也,故曰攻補有序。

白話文:

醫書上說:「有停滯的病邪就要攻伐它。」這就是為什麼有積聚的病症應該要攻的原因。然而,這些停滯積聚的病邪既然已經存在很久了,根基深固,如果不攻打清除它,難道它會自己消失嗎?這就如同俗話說的「如果吃藥後沒有產生瞑眩反應,疾病就不會痊癒」,這也是事理情勢所必然的。凡是正氣強盛的時候,積聚的病邪就不能作亂為害,就像小人會伺機等待君子出現破綻,然後才趁機侵犯侮辱,病邪也是這樣。只要正氣稍微虛弱,積聚的病邪就必定會產生危害,所以不能不攻伐它。

在攻伐病邪之後,更應該扶助培養正氣,才不會有擾亂身體的後顧之憂。如果正氣不足,一定要先調養正氣來鞏固自己,等到正氣穩固了,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攻伐病邪,積聚的病邪自然會逐漸被削弱而無法再停留,所以說攻伐和補養的先後順序很重要。

4. 積非下之不可

人之有積,則皆為身中之邪氣。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正氣盛而真氣運行,不失其常,則積略攻之而散潰,亦或自然消退矣。正氣稍虛,則積日著而恣其欺罔之勢,正氣日漸為之弱矣。凡積成而形漸悴,速補真氣,待榮衛充實,方可下之。或且攻且補,或先補後攻,或先攻後補,必至於邪去正復而後已。

然除之不以漸,則必致於顛覆之害矣。若昔之武氏斫喪唐宗,幾於改物,尚賴狄張諸君子匡扶之力,漸除黨惡,興復丕祚。惜乎中宗不鑑前轍,而留三思,馴致韋氏之禍。其猶積余之尚在者,若不亟下之,必將復起,恣害亡身者有矣。

白話文:

人體內有積滯,都屬於身體裡的邪氣,就像君子群中存在小人一樣。如果身體的正氣旺盛,真氣正常運行,沒有失調,那麼積滯稍微攻擊它就會消散潰敗,或者自然消退。如果正氣稍微虛弱,積滯就會日漸明顯,並且助長它欺騙蒙蔽的勢力,使得正氣日益衰弱。凡是積滯形成而導致身體逐漸衰弱的,應該趕快補充真氣,等到榮衛之氣充實後,才可以攻下積滯。或者邊攻邊補,或者先補後攻,或者先攻後補,一定要達到邪氣去除、正氣恢復後才能停止。

然而,如果清除積滯不循序漸進,就會導致顛覆性的災禍。就像過去武則天削弱唐朝宗室,幾乎要改變朝代,幸虧有狄仁傑、張柬之等君子匡扶,逐漸清除黨惡,才得以恢復大業。可惜中宗不吸取教訓,留下武三思,最終導致韋后之禍。這就像積滯殘留一樣,如果不趕快清除,必然會再次興起,肆意危害自身。

5. 攻積必分新久

子和云:積之在臟,如陳莝之在江河。積在臟中,多留於脂膜曲折之處、區臼之中,如陳莝在河亦不中流,而在汀灣回迫之地,遇江流之隘,一漂而去。積之在臟,理亦如之。故予先用丸藥驅逐新受之食,使無梗塞。其積已離而未下,次以末藥滿胃而下橫江之筏,一壅而盡。

設未盡者,以藥調之。堅積既久,不可遽以此法,宜以漸而攻之。或三五日一攻,或一月數攻,後漸以磨積之藥調之,無傷正氣,此萬全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體內積聚的病邪,就像陳舊的草料堆積在江河裡一樣。這些積聚在內臟的病邪,大多停留在脂肪膜的彎曲處、凹陷的地方,就像陳草在河中不會在水流中央,而是停留在岸邊的灣道或回水處。一旦遇到河道狹窄、水流湍急的地方,就會被沖走。病邪積聚在內臟,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先用丸藥來驅逐剛吃進去的食物,讓它不會阻塞。如果病邪已經離開原本的位置但還沒排出體外,就用粉末狀的藥物填滿胃,讓它像橫渡江面的竹筏一樣,一次性把病邪清除乾淨。

如果還有沒清除乾淨的,就再用藥物來調理。但如果病邪積聚時間已經很久,就不能馬上用這種方法,應該慢慢地進行治療。可以每三五天攻一次,或一個月攻幾次,之後再慢慢用磨積的藥物來調理,這樣既能清除病邪,又不會損傷身體的元氣,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6. 治積有法

許學士云: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海石治痰積,巴豆、大黃治堅積,蓋各從其類也。須要認臟腑經絡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輕重,使之如兵法云: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白話文:

許學士說:大體上治療積聚,有時用它所厭惡的東西去攻打它,有時用它所喜歡的東西去引誘它,這樣就容易治好。例如用硇砂、水銀治療肉食積滯,用神麯、麥芽治療飲酒積滯,用水蛭、虻蟲治療血瘀積滯,用木香、檳榔治療氣滯積聚,用牽牛、甘遂治療水液積聚,用雄黃、膩粉治療痰涎積聚,用礞石、海石治療痰液積聚,用巴豆、大黃治療堅硬的積塊,這些都是根據它們的屬性來用藥。必須要辨明積聚是在哪個臟腑經絡,同時觀察伴隨出現的症狀,然後再加減藥物的劑量輕重,使治療達到像兵法所說的:善於進攻的人,讓敵人不知道要防守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