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三 (1)

1. 痰飲敘論

經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此是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為病也。)

張子和論痰有五:曰風痰,曰濕痰,曰食痰、火痰、酒痰是也。風痰多帶涎沫,因形寒飲冷,或因感風而發,或因風熱拂鬱而致,則痰清白。濕痰因停飲不散而成。熱痰為火盛制金,飲食辛辣,重裀厚褥所致。酒痰因浩飲所得。食痰因厚味炙爆過多。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抽搐僵硬、體內積水、胸腹脹滿、上吐下瀉、身體沉重浮腫、肌肉像爛泥一樣,按下去彈不起來,這些都屬於濕邪引起的。(這是因為太陰濕土,也就是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

金代醫家張子和認為痰有五種:風痰、濕痰、食痰、火痰和酒痰。風痰通常帶有涎沫,因為身體受寒飲冷,或是因為感受風邪而發病,或是因為風熱鬱積所致,這種痰通常是清白的。濕痰是因為體內停滯的水液無法散開而形成。火痰是因為火氣旺盛剋制肺金,或是因為飲食辛辣、穿蓋過厚導致。酒痰是因為過度飲酒而產生。食痰則是因為攝取過多肥甘厚味、燒烤油炸食物而形成。

2. 痰證因於熱

《玉機微義》云:痰之為病,誠多也。何則?人之血氣流行,無一息之間斷,才有壅滯,津液凝積,鬱而成熱,痰遂生焉。因證而觀痰,則火之變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間有寒痰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謂寒痰之說非也。飲則有寒有熱不同,痰則一因於熱而已。

加之寒字,不得所以。痰脈多滑大,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鬱而為熱。藥惟以橘皮、半夏、神麯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熱藥也。陳無擇云:飲脈多沉弦微細,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陳之屬是也,性理所謂有溫泉而無寒火,不其然歟?)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痰這種病,真的很多啊。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血氣運行,沒有一刻是停止的,只要稍微有阻塞不通,津液就會凝結積聚,鬱積久了就會產生熱,於是就形成了痰。從病證來看痰,就知道它是火熱變化的產物,沒有哪種痰病不是因為火熱而形成的。偶爾會有寒痰這種病,但也是千百個病例中只有一兩個。

(我認為寒痰的說法是不對的。飲水有寒熱之分,痰卻只有一種成因,就是因為熱而已。在痰前面加上「寒」字,實在說不通。痰的脈象大多是滑大,即使知道是因為停滯冷積而形成的痰,最終也會鬱積而轉化為熱。治療的藥物,只能用橘皮、半夏、神麴這些辛味藥來疏散、流通它,也不敢用熱性的藥物。陳無擇說:飲的脈象大多是沉弦微細,這才可以說是寒,可以用理中湯、二陳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這就好像是道理所說的只有溫泉而沒有寒火一樣,難道不是這樣嗎?)

3. 飲專主於濕

《原病式》曰: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於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濕熱寒濕之因。

白話文:

《原病式》這本書說:所謂的「積飲」,指的是水液停留在體內,積聚而無法散開的狀況。水液在乾燥的環境下容易消散,但在潮濕的環境下則不易消散而形成積飲,這是因為土的性質是濕的,容易導致疾病。總體來說,要區分積飲的成因是屬於濕熱還是寒濕。

4. 運氣濕土太過痰飲為病

經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又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中滿。又云:土鬱之發,飲發。又:太陰之復,皆病飲發於中,治水諸熱劑是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太陰司掌泉水時,濕氣過盛就會戰勝正常狀態,人民會因為濕氣而生病,導致體內積聚痰飲。又說:當年度土氣過於旺盛時,雨水和濕氣就會流行,嚴重的話會引起體內痰飲發作,導致腹脹滿悶。又說:土氣鬱結而無法疏散的時候,也會導致痰飲發作。又說:太陰的復氣出現時,都會使人體內部產生痰飲,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排除體內水分的藥物,以及偏涼性的藥方。

5. 痰飲病有三因

陳無擇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濁敗,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汨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為內所因。外則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色欲無度,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而為飲,為不內外因。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為眩運嘈雜,煩心忪悸,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如風如癲,未有不由痰飲所致。

白話文:

痰飲這種病症,有三種成因:

第一種是內在因素,如同陳無擇所說,人會產生痰飲,是因為身體內的營衛之氣不清澈,氣血變得污濁敗壞,凝結而成的。內在的原因是情緒波動太過劇烈,導致臟腑氣機運行不順暢,鬱結而產生涎液,涎液再凝結成飲,這是屬於內因。

第二種是外在因素,指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來邪氣侵襲,導致皮膚毛孔阻塞不通暢,該流汗的時候卻無法發散出去,津液積蓄而形成飲,這是屬於外因。

第三種是不內外因素,指的是飲食過度或偏食,性慾過度放縱,運動不適當,導致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停留在體內積聚而形成飲。

痰飲引起的疾病,會出現喘氣、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目眩、心煩意亂、心悸、煩躁不安、忽冷忽熱、疼痛腫脹、肌肉痙攣、小便不暢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像中風或癲癇一樣。可以說,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與痰飲有關。

6. 仲景舉痰飲證有四目

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又云:痰飲者,心下冷極,以溫藥和之,大甘草湯是也。)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又云:懸飲者。法當下之,十棗湯是也。)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是也。)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病支飲者,多屬濕,故其形如腫。眼下如臥蠶者,宜分利之,仲景五苓散、澤瀉湯是也。)古方有五飲六證之說,即四飲加以伏飲、留飲二證是也。留飲者,背寒如掌大,其人短氣而渴,四肢無力,歷節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者,為伏飲。

白話文:

仲景將痰飲的症狀分為四類:

第一種是痰飲:患者原本身體壯實,現在卻變瘦,體內的水液在腸道間流動,發出瀝瀝的聲音,這就叫做痰飲。(還有一種說法是:痰飲是由於心下極度寒冷,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可以使用大甘草湯。)

第二種是懸飲:飲水後,水液停留在脅肋下方,咳嗽時會牽引疼痛,這就叫做懸飲。(還有一種說法是:懸飲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十棗湯。)

第三種是溢飲:飲水後,水液流向四肢,應該出汗卻無法出汗,導致身體沉重疼痛,這就叫做溢飲。(患有溢飲的人,應該發汗來治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

第四種是支飲:咳嗽氣逆,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這就叫做支飲。(還有一種說法是:患有支飲的人,大多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所以身體看起來像腫脹。眼睛下方像臥蠶一樣腫脹的人,應該用利尿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仲景的五苓散、澤瀉湯。)

古代醫書中有五飲和六證的說法,就是在這四種飲的基礎上,加上伏飲和留飲兩種情況。

留飲是指:背部感覺像手掌大小的寒冷,患者會感到氣短口渴,四肢無力,關節疼痛,脅肋下方疼痛會牽引到鎖骨上窩,咳嗽會加重病情。

伏飲是指:胸膈脹滿,嘔吐,氣喘咳嗽,發作時會出現忽冷忽熱,腰背疼痛,眼睛流淚,患者會感到寒冷發抖,身體肌肉顫動,這些都是伏飲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