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4)
卷之四十四 (4)
1. 利下治喘諸方
大利膈丸,治風痰壅實,喘滿咳嗽,風氣上攻。
牽牛末(二兩),青皮,檳榔,半夏(泡。各一兩),木香(二錢半),槐角(炒,五錢),皂角(炙去皮弦子,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八仙丸,治咳嗽神效。
天南星(一兩炒),半夏,款冬花,小皂角(炙去皮弦子),白礬(枯),甘草(炙。各半兩),巴豆(七粒,包棗內燒煙盡),杏仁(十五粒,泡去皮尖炒)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溫齏湯送下,或嚼碎蘿蔔栗子湯下。
(《子和》)導水丸,治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另研取頭末),滑石(各四兩)
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則加甘遂一兩。
去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一兩。
退熱散腫毒止痛,久則加朴硝一兩。
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
除腳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
黑錫丹,治喘逆尤妙。(方見眩運門。)
控涎丹,治水氣喘逆浮腫,喘嗽氣促。(方見痰飲門。)
千緡湯,治痰飲喘急不能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泡,七個),甘草(炙),皂角(炙。各一寸),生薑(一指大)
上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服。
(《萬氏》)定喘湯,治諸喘久不愈。
白果(三七枚,去殼切碎炒),款冬花,桑白皮(蜜炒),麻黃(各三錢),蘇子(二錢),杏仁,黃芩(微炒。各錢半),法制半夏(三錢)
上水三盞,煎二盞,作二次服,不拘時徐徐飲。
歌曰:
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齁喘最難當。
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又良。
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須姜。
病人遇此仙丹藥,服後方知定喘湯。
白話文:
[利下治喘諸方]
大利膈丸:用來治療因風痰阻塞引起的喘滿咳嗽,以及風邪向上侵擾的情況。
藥材:牽牛子末(80克),青皮、檳榔、半夏(浸泡過,各40克),木香(10克),槐角(炒過,20克),皂角(去皮弦,炙過,40克)。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八仙丸:治療咳嗽效果顯著。
藥材:天南星(炒過,40克),半夏、款冬花、小皂角(去皮弦,炙過)、白礬(燒枯)、甘草(炙過,各20克),巴豆(七粒,包在棗子裡燒至無煙),杏仁(十五粒,浸泡後去皮尖炒過)。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飯後用熱米湯送服,或嚼碎後用蘿蔔栗子湯送服。
導水丸:(出自《子和》)用來治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濃稠痰液,吃飯時症狀會減輕,吃完飯後喘息加重的情況。
藥材:大黃、黃芩(各80克),牽牛子(另外研磨取最細的粉末),滑石(各160克)。
功效:
- 去除濕熱引起的腰痛,消除水腫,如果久病可以加入甘遂40克。
- 去除全身遊走性疼痛,加入白芥子40克。
- 退熱、消散腫毒、止痛,如果久病可以加入芒硝40克。
- 散開結滯,疏通關節,潤滑腸胃,運行滯氣,疏通血脈,加入郁李仁40克。
- 消除腿腳沉重感,加入樟柳根40克。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滴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丸,睡前用溫水送服。
黑錫丹:治療喘逆效果尤其好。(藥方見眩暈門)
控涎丹:治療因水濕引起的喘逆浮腫、喘嗽氣促。(藥方見痰飲門)
千緡湯:治療痰飲引起的喘急不能躺臥,需要人攙扶坐著,服用一劑就能緩解。
藥材:半夏(浸泡過,七個),甘草(炙過)、皂角(炙過,各一寸),生薑(一指大小)。
製法:將以上藥材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定喘湯:(出自《萬氏》)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喘症。
藥材:白果(二十一枚,去殼切碎炒過),款冬花、桑白皮(蜜炒過),麻黃(各12克),蘇子(8克),杏仁、黃芩(微炒過,各6克),法製半夏(12克)。
製法:將以上藥材加三碗水煎煮至剩兩碗,分兩次服用,不拘時間慢慢飲用。
歌訣:
各種疾病本來都有藥方,唯獨擔心哮喘最難治療。
要找麻黃、桑白皮、杏仁、蘇子,白果和款冬花效果也很好。
甘草、黃芩和半夏一同使用,加水煎煮沸騰不需要加薑。
病人遇到此等仙藥良方,服用後才能知道這是定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