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1)
卷之二十七 (1)
1. 治嗝噎當順氣化痰
《玉機》云:嗝噎之證,皆由氣逆成積,自積成痰。痰積之久,血液俱病,以其病在咽膈,故以嗝噎名病。雖有五嗝五噎之分,其為治之理則一。嚴氏為治氣痰之說,亦治其本之道也。夫世多以香燥之藥開胃助脾,故有可愈,是則治其標而已,氣與痰也,若之何哉!
白話文:
嗝噎這種病症,都是因為氣機逆亂鬱積,鬱積久了就產生痰。痰積久了,血液也會跟著出問題。因為病位在咽喉和胸膈之間,所以把這種病稱為嗝噎。雖然嗝和噎有五種不同的分類,但治療的道理是相同的。嚴氏認為治療重點在於疏理氣機、化解痰液,這也是從根本上治療的方法。現在很多人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開胃健脾,有時也能見效,但這只是治標而已。對於氣機逆亂和痰積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呢?
2. 治嗝噎無用燥熱藥
嗝噎多因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用,脾胃內虛。而古方不察病因,悉指為寒,用辛燥大熱之藥治之。七情之火,反有所熾;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藥助病邪,日以深痼。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此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
大便結燥如羊糞,此屬血虛。若服通劑過多,血液耗竭而愈結,法當補血。有因火逆上,食不得入,關脈洪大有力而數者,為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退熱,其火自降。亦有脾胃陽大衰,脈沉細而寒者,當以辛熱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之藥養其血,斯故合兩全而治之,審矣。
凡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有痰然也,宜竹瀝、薑汁入藥服。
張子和治膈上有痰者,先以瓜蒂吐之,後用大黃、皂角、黑醜、朴硝等分為末粥丸服。
有因咽塞不寬快,項背轉側不便,似有嗝噎之證,飲食不下,先嘔心痛,心痛未發,一身盡黃,先以川芎、桔梗、山梔、細茶、薑汁、齏汁吃,吐痰一二碗,後用導痰湯加羌活、黃芩、紅花,人壯可服。
治嗝噎當潤養津血為主,降火散結,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熱入解毒,有痰入二陳,切忌香燥之藥,宜薄滋味。
子和云:小腸熱結,則不善滲;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宜先潤養,因而治下。或痰涎上阻,輕用苦酸,微微湧之。
白話文:
治療打嗝不止,不能用燥熱藥物:
打嗝多數是因為飲食不節制、痰飲停留在體內,或是因為情緒起伏過大,導致脾胃虛弱。但古代的醫方沒有仔細分辨病因,一律認為是寒症,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反而會使情緒引起的火氣更加旺盛,損耗脾胃的陰液,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用藥不當反而會助長病邪,使病情更加頑固。
治療這種疾病,如果出現咽喉阻塞、胸部悶脹,這是屬於氣滯。但也有因為服用過多耗氣藥物,導致中氣不順暢而引起的,這時應該補氣來幫助氣機運行。
如果大便乾燥如羊糞,這是屬於血虛。如果服用過多通便藥物,會使血液更加耗竭,反而使大便更乾燥。這時應該補血。如果出現火氣上逆,吃不下東西,寸關脈洪大有力且跳動快速,這是痰飲阻滯,如果脈象結澀,就應該清熱化痰,火氣自然會降下去。也有因為脾胃陽氣極度衰弱,脈象沉細無力且怕冷的,這時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溫補氣,並用滋陰的藥物來養血。這樣才是兩方面都照顧到的治療方法,要仔細辨證。
凡是食物下嚥時有阻礙感,覺得彎彎曲曲往下走,並略有疼痛感,這必定是有瘀血或痰液,應該用竹瀝、薑汁等藥物服用。
張子和治療胸膈有痰的人,會先用瓜蒂催吐,再用大黃、皂角、黑醜、朴硝等藥磨成粉,做成粥丸服用。
如果因為咽喉阻塞不通暢,頸項背部轉動不靈活,類似打嗝的症狀,吃不下東西,先是噁心疼痛,然後出現全身發黃,應該先用川芎、桔梗、山梔、細茶、薑汁、齏汁來服用,吐出一些痰液,再用導痰湯加羌活、黃芩、紅花,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
治療打嗝應該以滋養津液和血液為主,同時降火散結。可以用童便、韭菜汁、竹瀝、薑汁、牛羊乳等。如果氣虛,就加入四君子湯;如果血虛,就加入四物湯;如果有熱,就加入解毒藥;如果有痰,就加入二陳湯。切忌使用香燥的藥物,應該食用清淡滋補的食物。
張子和說:小腸熱結,就會影響到水液的滲透;大腸熱結,就會導致大便不通暢;膀胱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經都阻塞,就會使排泄功能受阻,導致氣機反向上行,這就是為什麼會打嗝,吃不下東西,即使吞嚥下去也會吐出來。應該先滋養陰液,然後再疏通腸道。如果痰涎阻礙,可以輕用苦酸的藥物,稍微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