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5)

1. 【治痢發散諸劑】

(《局方》)人參敗毒散,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羌活,獨活,人參,甘草(炙),柴胡,前胡,茯苓,枳殼(炒),川芎,桔梗(各等分),倉米(一撮),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五葉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頭痛加天麻。

白話文:

《局方》[人參敗毒散]

治壯熱下痢,以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者。

藥方:

  • 羌活、獨活、人參、甘草(炙)、柴胡、前胡、茯苓、枳殼(炒)、川芎、桔梗(各等分)
  • 倉米(一撮)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切碎。
  2. 每服五錢,用半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五葉薄荷,煎煮熱服。
  3. 若寒證較重,則以熱水煎服;若熱證較重,則以溫水煎服。
  4. 若有傷濕者,可加白朮;若有頭痛者,可加天麻。

(丹溪)神術湯,治痢下陷瀉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風芍藥湯,治前證。

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取微汗。

白話文:

丹溪所創的“神術湯”,用來治療長期腹瀉、下墜滑脫、藥石無效的病症,此方能升散藥力,使病人發汗,達到治愈效果。藥方包括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以半盞水加入三片薑、三寸蔥白煎煮,服下後出汗即可。此外,丹溪還創立了“防風芍藥湯”治療同樣的病症,藥方包括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粉,以水煎服,飯前熱服,直至微微出汗。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大便秘,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制,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每服一兩,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盞半煮至一盞,內諸藥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良方》)倉廩湯,治禁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即吐逆。

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炒),陳倉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熱服。

白話文:

《拔萃》裡的升陽除濕防風湯,適用於大便秘結,或者裡急後重,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排便,或者大便帶少量膿液或血的情況。切記不可使用峻下之藥,提升陽氣,陰氣就會自然下降。

方劑包括:蒼朮(制,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各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除蒼朮以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片。用一盞半水煮至一盞,加入所有藥材一起煎至八分,空腹飯前服用。

《良方》裡的倉廩湯,用於治療禁食後引起的痢疾,伴有發熱,這是毒氣衝擊心臟導致的,吃東西就會嘔吐。

方劑包括: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炒)、陳倉米(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至七分,不拘時服用。

2. 治久痢虛脫固澀諸劑

《十劑》云:澀可以去脫,故滑脫者,以澀藥收之。

(河間)神效三香散,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後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後藥也。

罌粟殼(去穰蒂醋炒,一兩二錢),陳皮(一兩三錢),肉豆蔻(麵煨,四錢),茯苓,白扁豆(炒。各四錢),木香,人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前服。

白話文:

《十劑》中說:「澀可以止脫,所以對於滑脫的症狀,可以用澀藥來收斂。」

(河間)神效三香散,治療久痢,穢積已少,腹部不痛或微痛,不感到下墜窘迫,但腹瀉不止,這是一種收功之後的藥物。

罌粟殼(去掉籽和蒂,用醋炒,一兩二錢),陳皮(一兩三錢),肉豆蔻(用麵包裹煨熟,四錢),茯苓,白扁豆(炒熟,各四錢),木香,人參(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清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拔萃》)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中作痛。

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各一錢),罌慄殼(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

(《局方》)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白話文:

《拔萃》中記載的「白朮安胃散」,主治各種瀉痢,症狀包括膿血混雜、裡急後重、腹痛。

藥方: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各一錢,罌慄殼三錢。

用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前服用。

《局方》中記載的「真人養臟湯」,主治大人小孩因寒熱失調導致的各種痢疾,包括赤白痢、膿血魚腦樣便、裡急後重、臍腹絞痛、脫肛、酒毒便血等症狀。

肉桂(半錢),人參,當歸,訶子,木香,甘草,肉豆蔻(麵煨。各一錢),芍藥,白朮(各錢半),粟殼(蜜炙,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秘方》)訶子散,治瀉利腹痛,漸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肉桂半錢,人參、當歸、訶子、木香、甘草各一錢,肉豆蔻(麵煨,各一錢),芍藥、白朮各錢半,粟殼(蜜炙,二錢),以上藥材混合研磨,製成一劑,用兩杯水煎成一杯,飯前服用。體寒者可加附子一錢。此方名為訶子散,用於治療腹瀉腹痛,症狀逐漸減輕但仍有微量腹瀉者,可服用此方止瀉。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混合使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煎湯調下。

(《選要》)木香散,治脾胃虛弱,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㽲痛,久痢脾滑。

木香,赤石脂,訶子肉,附子(制),甘草(各一錢),藿香,肉豆蔻(面炮。各一錢半),丁香(五分),當歸(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湯,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㽲痛,裡急後重,發渴無時,日夜無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白話文:

以上這些是古文中對一些中醫配方和治療方法的描述:

  • 這個配方是由細粉末組成,每次服用兩錢,用白朮和芍藥煮出的湯來送服。(《選要》)

  • 這是一個叫做「木香散」的配方,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經常性拉肚子、食物消化不良、腹部劇烈疼痛以及長期慢性腸炎等症狀。

  • 方中的成分包括:木香、赤石脂、訶子肉、製造過的附子、甘草、藿香、經過麵粉烘烤的肉豆蔻、丁香、當歸。

  • 將上述材料切碎混合在一起,每次取一份量,加入兩杯水、三片生薑和兩個大棗一起熬煮至剩下一杯左右,於餐前服用即可。
  • 最後一個配方名稱叫「御米湯」,主要適用於長時間患有痢疾的人羣,症狀可能有紅色或者白色的大便、腹部脹痛、排便困難且感覺到肛門部位很重、口乾舌燥等等。如果病情嚴重還會出現出血的情況,並且完全沒有想吃東西的想法。

罌粟殼(蜜炙),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厚朴(薑製,二錢),人參,乾薑(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錢,小兒每服錢半,量人大小加減。

(《良方》)當歸四聖散,治一切下痢膿血頻並,臍腹絞痛不可忍。

當歸,芍藥(各二錢),御米殼(二錢,蜜炒),甘草(炙,五分),茯苓(五分),黃耆(一錢二分),

白話文:

罌粟殼(蜜炙)、白茯苓、甘草(炙)、厚朴(薑製)、人參、乾薑(炮),以上藥材共研磨成粉,每次取一錢,用半碗水、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烏梅一個,煎煮至七分,飯前服用。老年人每次服用二錢,小孩每次服用一錢半,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此方名為「當歸四聖散」,專治各種腹瀉帶膿血、反覆發作,且臍腹絞痛難忍的症狀。當歸、芍藥各二錢,御米殼二錢(蜜炒),甘草五分(炙),茯苓五分,黃耆一錢二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治新久諸痢。

罌粟殼(蜜炙,二錢),木香,地榆,陳皮,乾薑(炒黑),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湯,治患痢疾,不問赤白,並皆治之。

訶子(二枚,半生半熟),木香(一塊,棗子大),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甘草(一寸,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食前下。

(《良方》)白朮聖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疾。

白話文:

上水盞半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出自《良方》)香粟散,用於治療新舊各種痢疾。

罌粟殼(以蜂蜜炙烤,用量為二錢),木香,地榆,陳皮,乾薑(炒至黑色),甘草(炙烤,各用量為五分),

以上材料加水半盞,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出自《良方》)五奇湯,用於治療痢疾,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都能治療。

訶子(二枚,一半生一半熟),木香(一片,大小如棗子),草豆蔻(生的一枚,熟的一枚),肉豆蔻(二枚,一半生一半熟),甘草(一段,長度約一寸,炙烤)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與米飲一起在飯前服用。

(出自《良方》)白朮聖散子,用於治療所有長期未能痊癒的瀉痢,以及產後婦人罹患的痢疾。

白朮,肉豆蔻(煨),砂仁,石榴皮,當歸,乾薑(炮),陳皮,甘草,訶子,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御藥》)六神散,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罌粟殼(蜜炙,一錢),青皮,陳皮(去白),烏梅肉,乾薑(炮。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藥物和配方: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
  • 肉豆蔻(煨):有助於溫胃止瀉;
  • 砂仁:有行氣化溼的功效;
  • 石榴皮:可收斂澀腸;
  • 當歸:有益血活絡之效;
  • 乾薑(炮):能溫暖脾胃;
  • 橘紅:有利尿消腫作用;
  • 甘草:可以調和諸藥並緩解苦味;
  • 赫子:能夠斂肺定喘;
  • 芍藥:可用於清熱解毒及利膽排石;
  • 各等分:以上所有藥材均按相同比例使用。

將上述藥材研磨爲粗糙粉末後服用,每次取約3錢左右,加入適量清水以及一小塊乳香煮沸至八成熟即可飲用,在飯前服用。

此方名爲“六神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瀉或痢疾引起的腹部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並且對於長期無法停止的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另外一種處方如下:

  • 鴉片殼(用蜂蜜炒制過,約爲1錢重)
  • 青皮
  • 橘紅(去掉白色部分)
  • 烏梅肉
  • 乾薑(炮製過的,約爲5份量)
  • 甘草(烤過後再加3份量)

同樣地,這些材料被切碎後作爲一份劑量來使用。在一杯水中加入兩分乳糖一起熬煮到大約六成熟的程度就可以飲用了。建議在吃飯之前喝下這個湯劑。

(秘方)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禁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乾薑(炮,四兩),罌慄殼(蜜炒,半斤),地榆(炒),甘草(炙。各六兩),白芍藥(三兩),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

(《選要》)水煮木香丸,治一切痢疾赤白,裡急後重。

木香(不見火),訶子(炮),當歸(六兩),青皮,甘草(各二兩四錢),罌粟殼(蜜炙,二兩四錢),

白話文:

(祕方) 鬥門散:治療八種毒痢,臟腑疼痛、膿血紅白混雜,或者出現淤血塊狀物,或者是五顏六色混合在一起的症狀,頻繁發作,並且可能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同時也可以治療禁止食用的食物引起的惡痢和裏急後重等症狀。長期使用可以止住長時間持續不斷的乾渴症狀並且能夠恢復食慾。其他藥物難以治癒的情況下,此藥具有神奇的效果。 配方:

  • 黑豆 (炒去皮,十二兩)
  • 乾薑 (炮製,四兩)
  • 罌慄殼 (用蜂蜜炒熟,半斤)
  • 地榆 (炒過)
  • 甘草 (烤過的)
  • 白芍 藥材 (三兩)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煎至七分滿即可。(選要) 水煮木香丸: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痢疾病症,包括紅色和白色腹瀉以及腹脹便祕等病症。 配方:

  • 木香 (未經加熱處理)
  • 赫子 (經過烘培)
  • 當歸 (六兩)
  • 青皮
  • 甘草 (各二兩四錢)
  • 罌慄殼 (用蜂蜜烤過後再加入其中,重量爲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嚴氏)禹餘糧丸,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餘糧,赤石脂,龍骨,蓽茇,乾薑(炮),訶子(煨),肉豆蔻(煨),附子(制),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仲景)桃花湯,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斤,半銼半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白話文:

以上提供的古文中包含兩個方劑:

  1. 禹餘糧丸:治療腸胃虛寒、滑洩不禁。

配方成分包括:

  • 禹餘糧 (又稱作「黑礬」)
  • 赤石脂
  • 龍骨
  • 蓋茲 (一種草藥)
  • 乾薑(炒過)
  • 訥子(烘烤後)
  • 肉豆蔻(烘烤後)
  • 附子(加工處理)

服用方法是把所有材料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個丸,加入一杯水煮至六分熟,空腹時連渣一起服用。

  1. 桃花湯:治療下痢膿血。

配方成分包括:

  • 赤石脂(一半切片,一半研成粉)
  • 乾薑(一份量)
  • 米飯(一份量)

服用方法是先將赤石脂切片與研成粉的一半混合在一起,再加進乾薑和米飯,然後用水熬煮成粥狀食用。每天早晚各吃一次,直到症狀改善為止。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則勿再服。

(東垣)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

椿根白皮,訶子肉(半兩),母丁香(三十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寶鑑》)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久瀉痢疾,腹痛無休。

御米殼(四兩,醋炒),龍骨,南白膠香(各三兩),甘草(炙,七錢),乾薑(炮,半兩),

白話文:

將上面三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米飯,煮熟後去渣,剩下七合米飯,加入方寸匕赤石脂粉末,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就不要再服用了。

訶黎勒丸用於治療休息痢,日夜不停地腹瀉,糞便腥臭難聞,臍腹絞痛。

用椿根白皮、訶子肉半兩、母丁香三十個,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南白膠香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久瀉痢疾,腹痛不止。

將御米殼四兩用醋炒,龍骨、南白膠香各三兩,甘草七錢炙烤,乾薑半兩炮製。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寶鑑》)豆蔻燥腸丸,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後重。

附子(制),赤石脂(各一兩),舶上硫黃,良薑(切炒),肉豆蔻(煨),乾薑(各半兩。炮),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下。

(《和劑》)大斷下丸,治臟腑停寒,腰腹㽲痛,下痢不已。

高良薑(兩半),牡蠣(煅,一兩),附子(制,一兩),乾薑(炮,兩半),細辛(兩半),龍骨(研),赤石脂(各一兩),枯礬,肉豆蔻(麵煨),訶子肉(各一兩),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黃用)

白話文:

以上五種草藥一起磨碎成為粗糙的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半杯水煮至八分滿,餐前溫熱飲用。 (出處:《寶鑒》) 治療長期寒冷導致的慢性拉肚子、腹部疼痛及排便困難的方法: 附子 (經過處理),赤石脂 (各一兩),舶來硫磺,良薑 (切成片並烘烤),肉豆蔻 (烘烤過),乾薑 (各一半兩。先烘烤再使用), 將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加進醋糊裡做成小球狀,大小約如梧桐樹的果實一般。每次服用三十個小球,在用餐之前喝些稀飯送服。 (出處:《和劑》) 治療內臟積聚寒氣所引起的腰部和腹部劇烈疼痛以及持續不斷地拉肚子: 高良薑 (二兩半),牡蠣 (經火燒製,一兩),附子 (經過處理,一兩),乾薑 (先烘烤再使用,二兩半),細辛 (二兩半),龍骨 (碾碎),赤石脂 (各一兩),枯礦灰 (即硫酸亞鐵),肉豆蔻 (用麵粉烘烤),訶子肉 (各一兩),酸石榴皮 (在醋中浸泡一夜然後烘烤至金黃色即可使用)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醫林》)百中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日夜無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罌粟殼(蜜炒,四兩),厚朴(姜炒,四兩),

上為末,米湯調下二錢,忌生冷有毒物。

(丹溪)固腸丸,治濕痢大便下血,曾去陳積之後,用此燥下濕,實大腸。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研為細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

(《正傳》)和中飲,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無不效,但發熱禁口不可用。

白話文:

以上是一些古時治療痢疾、腹瀉等疾病的藥方:

第一個配方是「百中散」,可以治療各種類型的痢疾,不管是紅色或白色的大便,一天到晚不停地拉肚子,只要服用一次就能緩解,三次就可以痊癒。這個配方包括了蜜炒過的罌粟殼和姜炒過的厚朴,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狀,然後加入米湯攪拌後服用,每次服用約二錢,但是要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或是有毒素的食物。

第二個配方是「固腸丸」,主要用於治療溼性痢疾並伴有大便出血的情況,在清除掉身體中的老舊堆積物質後使用效果更佳。這個配方的主要成分是椿樹的白色樹皮,不限量地切成小塊稍微炒一下,再把它們磨成粉狀,最後加進米糊裡做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五粒左右,可以用新鮮的米粥送服。

最後一個配方是「和中飲」,適用於任何類型的痢疾,不管它是新的還是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都可以有效果。但是如果有發燒或者嘴巴不能吃東西的情況就不能使用。這個藥方的具體內容沒有給出。

陳皮,白朮,茯苓,芍藥(各一錢),草果仁(十分),甘草(三分),陳倉米(二錢),砂糖(三錢),粟殼(醋炙,一錢半),烏梅(一個)

上咀,作一服,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

材料:

  • 陳皮:1兩
  • 白朮:1兩
  • 茯苓:1兩
  • 芍藥:1兩
  • 草果仁:10分
  • 甘草:3分
  • 陳倉米:2兩
  • 砂糖:3兩
  • 粟殼 (醋炙):1兩5分
  • 烏梅:1個

做法:

  • 將以上材料切碎,放入鍋中加水煮沸。
  • 加入生薑3片和大棗1枚繼續煮至剩餘約8分滿。
  • 在進餐之前服用。

請按照個人身體狀況及醫生指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