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3)

1. 出針法

《金針賦》云: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當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

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劉宗厚曰: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

白話文:

《金針賦》中提到:當病情有所減輕時,針感會變得輕微而鬆動。如果病情沒有減輕,針感會像植物的根一樣牢固。推它也推不動,轉也轉不動。這是因為邪氣吸附住針,而真正的正氣還沒有到達,此時不可以拔出針。如果拔出針,病情會馬上復發,需要再次進行補法。應當留針等待,直到針感變得輕微鬆動,才可以將針稍稍拔出一點,然後搖動並停住。補法時,應在患者吸氣時快速出針,並且迅速按壓針孔;瀉法時,應在患者呼氣時緩慢出針,且不要按閉針孔,目的是讓肌膚緊密,然後在吸氣時完成出針。

所以說:進針時應當慢,太快會損傷血脈;出針時應當緩,太快會損傷元氣。劉宗厚說:出針不可以猛然拔出,必須分三四次,慢慢地旋轉著拔出針,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然拔出針,一定會出血。

2. 金針辨義

古云:金針者,貴之也。金為五金之總名,鋼鐵金銀皆是也。《本草》云:馬銜鐵無毒,可作針。以馬屬午,屬火,火剋金,解鐵毒,故以作針。

白話文:

古書上說:「金針」,這個名稱是指針很貴重。金,是五金的總稱,鋼、鐵、金、銀都屬於金。《本草綱目》說:馬口中銜的鐵沒有毒性,可以拿來製作針。因為馬在地支屬「午」,五行屬「火」,火能剋金,可以解除鐵的毒性,所以可以用馬銜鐵來製作針。

3. 煮針法

煮針一法,《素問》原無,今世用之,欲溫而澤也,是亦有益而不害,故從之。危氏書用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烏梅各十個,同引入水,用砂鍋內或罐煮一日,洗擇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之。常近人氣為妙。

白話文:

煮針這個方法,《黃帝內經·素問》裡原本沒有記載,現在有人使用,目的是為了讓針溫潤而光滑,這也有益無害,所以我也贊同。危亦林的《得效方》中記載,用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烏梅各十個,一起放入水中,用砂鍋或罐子煮一天,然後清洗挑選。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再次像之前那樣用水煮一天,取出後用皂角水清洗,再放到狗肉裡煮一天,仍然用瓦片碎屑打磨乾淨。要保持針的端正筆直,並塗上松子油。經常讓針靠近人體,保持人氣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