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4)

1. 【治痢初作疏下濕熱積滯諸劑】

(河間)大黃湯,治痢初作及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或脈沉實,人不甚困者,或初得腹痛甚,窘迫不安者。

大黃(一兩),

上咀,作一服,用好酒二盞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飲之。如痢未止,再服,服後用芍藥湯和之。又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邪。此乃滌盪邪熱之劑,用酒煎者,蓋欲其上至頭頂外徹皮毛也。

(仲景)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俱治初痢,濕熱內郁,用此下之。三方並見傷寒門。)

白話文:

河間大黃湯

此方適用於痢疾初起或久治不愈,患者出現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腹瀉不止,或是脈象沉實,精神不甚困倦,或初患腹痛劇烈,焦躁不安等症狀。

方劑:

  • 大黃:一兩

製法:

將大黃切成細碎狀,用好酒浸泡半日,然後煎煮至一盞半的量,去渣,分為兩次頓服。若痢疾未止,可再次服用,服用後再用芍藥湯調和,最後再服用黃芩芍藥湯以徹底清除邪氣。

方義:

此方為滌盪邪熱的藥劑,用酒煎煮,目的是使藥力直達頭頂,並外透皮毛。

其他相關方劑:

仲景的調胃承氣湯和大、小承氣湯,都可用于治療痢疾初起,因濕熱內郁而引發的腹瀉。三方皆收錄於傷寒門。

(《和劑》)神芎導水丸,治痢疾初作,後重小便澀。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

(《局方》)感應丸雄黃解毒丸化滯丸(治諸積下痢,俱用五苓湯送下。三方並見積聚門。)

(《發明》)滌腸湯,治積滯下痢,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白話文:

《和劑》中「神芎導水丸」專治痢疾初期,症狀是初期痢疾,之後症狀加重,小便困難。

配方是: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研磨成細末,用清水製成丸藥。每次服用四五十丸,溫水送服。

《局方》中「感應丸」、「雄黃解毒丸」、「化滯丸」都是治療積聚導致的痢疾,都需要用五苓湯送服。這三方藥都在「見積聚門」中。

《發明》中「滌腸湯」則是用來治療積滯導致的痢疾,症狀是腹痛、裡急後重,而且日夜腹瀉不止。

生枳殼,生大黃(各三兩),尖檳榔,黑牽牛(各半兩,為末),白樸硝(二兩),生枳實(一兩)

上銼為粗未,每服一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拔萃》)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大黃(錢半),黃芩,黃連,木香,檳榔(各一錢)

白話文:

準備枳殼、大黃各三兩,尖檳榔、黑牽牛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白樸硝二兩,生枳實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成粗粉,每次服用一兩,用半碗水煎煮八分,空腹飯前服用。

這叫做導氣湯,可以治療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不停的症狀。

另外,需要準備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大黃錢半,黃芩、黃連、木香、檳榔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秘方)紅丸子,治痢疾。

木香,乳香(各四錢),槐花米(錢半),撫丹(一兩),黃蠟(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

上將黃蠟陽城罐溶開,濾淨再化,卻入前藥末勻,入丹勻,待冷自然成膏,油紙包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水瀉,煨姜飲子下。

白話文:

將藥材混合在一起,做成一劑,用半盞水煎煮至七分,飯前溫熱服用。

此秘方可用於治療痢疾。將木香、乳香各四錢,槐花米一錢半,撫丹一兩,黃蠟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混合在一起。先將黃蠟在陽城罐中溶化,過濾乾淨後再融化,加入藥末拌勻,再加入丹砂拌勻,待冷卻後自然凝結成膏狀,用油紙包成如粟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如果是白痢,可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赤痢,可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水瀉,可以用煨姜飲子送服。

黑丸子,治中脘有食,吞酸噁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腹痛中虛,積聚飧泄,下痢赤白。

烏梅(一個,去核),百草霜(三錢),杏仁(二十五個),半夏(九個,泡),巴豆(三粒,去皮油),砂仁(二十一個)

上為末,和薄糊丸,小豆大。每十五丸熟水下。

(《醫林》)立應丸,治泄痢膿血,腹中疼痛。

白話文:

黑丸子,用於治療中脘積食,吞酸噁心,口吐清水,打嗝時有宿食腐敗的味道,腹部疼痛但感覺虛弱,食物積聚導致的腹瀉,以及排出紅色或白色的痢疾。

配方:烏梅一個(去核)、百草霜三錢、杏仁二十五個、半夏九個(泡)、巴豆三粒(去皮油)、砂仁二十一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薄糊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熱水送服。

《醫林》記載的立應丸,用於治療伴隨膿血的腹瀉和腹痛。

百草霜(一兩),乾薑(一兩,炮),杏仁(一兩,炒去皮尖),巴豆(一兩,微炒研如泥)

上用黃蠟四兩,熔開入藥,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甘草湯空心下。禁口痢,薑湯下。

(《宣明》)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迫痛甚,或久不愈,諸藥不效,須得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宜此逐之。兼治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及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但泄瀉者勿服。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煨),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牽牛(四兩,取末二兩),青黛(一兩),輕粉(一錢),

白話文:

將百草霜、乾薑、杏仁、巴豆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加入黃蠟製成小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甘草湯空腹服用。若有口痢,則用薑湯送服。此藥方可治下痢嚴重、頻發且伴隨腹痛難忍,或久治不愈、其他藥物無效的症狀。也能治療身體瘦弱、腹部脹滿、水腫、腹脹,以及小兒驚恐、疳積、積熱、乳癖等病症。但對於腹瀉患者不可服用。

另一種藥方則以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大戟、牽牛、青黛、輕粉等藥材混合製成。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為度,數日後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隨證止之。小兒丸如粟米大。

(《醫林》)杏仁丸,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裡急後重。

杏仁,巴豆(各四十九粒)

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溶化和勻,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醫林》)靈砂丹,治積痢不問新久,及治食瘧積瘧。

硇砂,硃砂(各二錢半,研),黃蠟(半兩),巴豆(二十一粒),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二味再同研極細,再溶前蠟,和餅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湯下。紅痢,烏梅湯下。須空心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瘧疾於未發前頭日晚,面東乳香湯下。

白話文:

上藥丸子,如小豆大小。第一次服用十丸,每次增加十丸,空腹和中午各服一次,以通便為度,服藥幾天後就可以正常進食。如果病症還沒完全消失,就再加服瀉藥,瀉完後要常服此藥,以觀察病情的變化,直到病癒為止。小孩的藥丸要像小米一樣大小。

杏仁丸用於治療各種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將杏仁和巴豆各四十九粒一起燒至焦黑,研磨成粉末,再用融化的蠟混合均勻,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

靈砂丹用於治療新舊積痢,以及食瘧、積瘧。

將硇砂和硃砂各二錢半研磨成粉,黃蠟半兩,巴豆二十一粒,一同放入銀器中,用大火煮沸一伏時,巴豆變成紫色即可。去二十七粒,只留十七粒與前面兩種藥粉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溶化蠟,混合成餅狀,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如果是白痢,用艾湯送服;如果是紅痢,用烏梅湯送服。需空腹服用,忌酒,可以用粥。如果是瘧疾,在發病前一天晚上,面朝東方服乳香湯。

(《良方》)木香黃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神效。

木香,黃連,川木通,川黃柏,枳殼(炒),陳皮(各一錢),大黃(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

(《醫林》)厚朴枳實湯,治虛滑久不愈,多傳變為痢,先用此湯防之。

厚朴(薑製),枳實(炒。各一錢),訶子肉(一錢,半生半熟),木香(五分,磨),黃連,大黃(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良方》裡的木香黃連湯,可以治療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效果很顯著。藥方包括木香、黃連、川木通、川黃柏、枳殼(炒)、陳皮(各一錢)、大黃(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粉,取一劑量,用半碗水煎成一碗,飯前溫服。

《醫林》裡的厚朴枳實湯,可以治療久瀉不止、虛滑不愈的症狀,因為這種情況容易轉變成痢疾,所以可以先用此湯預防。藥方包括厚朴(薑製)、枳實(炒,各一錢)、訶子肉(一錢,半生半熟)、木香(五分,磨)、黃連、大黃(一錢)、甘草(炙,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取一劑量,用半碗水煎成八分,飯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