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3)

1. 治痢通用諸劑

(《質疑》)黃連枳殼湯,治痢疾初作,多由濕熱,但下之後,即服此湯一二劑,並無再作,百發百效。

川黃連(一錢),枳殼(八分),當歸(八分),白芍藥(一錢),茯苓,澤瀉,青皮,檳榔(各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入),甘草(四分),

白話文:

黃連枳殼湯專治痢疾初期,大多因濕熱引起,但只要服下此湯一到兩劑,痢疾就不會再發作,效果十分顯著。藥方包括:黃連一錢、枳殼八分、當歸八分、白芍一錢、茯苓、澤瀉、青皮、檳榔各七分、木香五分(磨成汁後加入),甘草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食前溫服。濕熱積滯,初作熾迫者,宜下之,加大黃、朴硝各二錢。血痢,加黃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吳茱萸(泡)五分。腹痛者,倍芍藥加玄胡索、澤蘭葉。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歸尾、陳皮各五分。未痢久弱下後來愈,去芩、連加歸尾、芍藥、川芎、熟地黃、白朮、阿珠各一錢。

白話文:

服用此藥方一劑,用水兩杯,薑三片,煎煮至一杯,飯前溫服。若是因濕熱積滯引起,剛開始有灼熱感,宜服用此藥方並加入大黃、朴硝各二錢。血痢者,加黃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者,加吳茱萸(泡)五分。腹痛者,將芍藥的份量加倍,再加玄胡索、澤蘭葉。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歸尾、陳皮各五分。若久痢虛弱,下痢後逐漸痊癒,則去掉黃芩、連翹,加入歸尾、芍藥、川芎、熟地黃、白朮、阿珠各一錢。

濕甚小水少,加木通、澤瀉、山梔、茯苓各五分。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此氣陷於下也,升麻、川芎提之。痢久氣血兩虛者,八物湯養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殼、訶子、阿膠之類澀之。

(《雜著》)芩連芍藥湯,痢疾只是濕熱食積三者,起初只要下之,瀉去腸胃中之濕熱,開鬱結之氣,消化食積之滯,無過通因通用而已。下後未愈,隨證調之,久則不可下,脾胃虛故也。邪氣未去者,形氣實,雖久亦可下。

白話文:

如果濕氣過重,小便量少,就加木通、澤瀉、山梔、茯苓各五分。如果大便和小便都順暢了,但肛門仍然沉重,這是氣虛下陷,可以用升麻、川芎來提氣。如果痢疾時間長,導致氣血兩虛,就用八物湯來滋補。如果痢疾時間長,大便和小便都稀薄,肚子裡很清涼,就加粟殼、訶子、阿膠等收斂藥物。

芩連芍藥湯,針對痢疾的濕熱食積,一開始只要瀉下去,去除腸胃裡的濕熱,開鬱結的氣,消化積滯的食物,只要通暢就好。瀉完之後如果還沒好,就根據症狀調整,時間久了就不能再瀉了,因為脾胃虛弱。如果邪氣還沒去除,身體氣血充實,即使時間久了也可以瀉。

黃芩(炒),黃連(炒。各一錢),白芍藥(錢半,芩、連、芍藥三味乃痢疾必用之藥也),枳殼(二錢),木香,檳榔(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燈心棗子,煎八分,食前空心服。腹痛,加當歸、砂仁(各八分),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後重,加滑石、枳殼、檳榔、芍藥、條芩。白痢,加白朮、白茯苓、滑石、陳皮(各一錢)。紅痢,加芎、歸、桃仁(各一錢)。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蒼朮、陳皮以理氣。

食積,加山楂、枳實。下痢純血,加川芎、當歸、槐花、生地黃。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加阿膠、側柏葉(各錢半)、黑乾薑(一錢)、白朮(一錢)、陳皮(八分)。痢久後重不減者,此大腸下墜,去檳榔、枳殼,用條芩、升麻以提之。嘔吐,加石膏(錢半)、陳皮(一錢)、梔子仁(五分)入薑汁緩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

白話文:

黃芩、黃連各一錢炒過,白芍藥一錢半,這三味藥是治療痢疾的必用藥。再加枳殼二錢,木香、檳榔各一錢,甘草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用半碗水加燈心和棗子,煎煮八分,飯前空腹服用。如果腹痛,再加當歸、砂仁各八分,木香、芍藥各五分。如果便後有下墜感,就加滑石、枳殼、檳榔、芍藥、條芩。如果是白色痢疾,就加白朮、白茯苓、滑石、陳皮各一錢。如果是紅色痢疾,就加芎、歸、桃仁各一錢。如果是紅白相雜,就加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蒼朮、陳皮以理氣。如果食積,就加山楂、枳實。如果下痢純血,就加川芎、當歸、槐花、生地黃。如果久治不愈,就減黃芩、黃連各七分,去掉檳榔、枳殼,加阿膠、側柏葉各一錢半,黑乾薑一錢,白朮一錢,陳皮八分。如果痢疾久治後仍然下墜不止,說明大腸下垂,就去掉檳榔、枳殼,用條芩、升麻來提舉。如果嘔吐,就加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梔子仁五分,加入薑汁慢慢服用,以瀉去胃口之熱。

氣血兩虛久痢不已者,以四物湯加芩連、陳皮、阿膠之類補之自止。有虛甚下陷而滑脫者,更加龍骨、赤石脂、罌慄殼、烏梅肉等藥收澀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黃、朴硝各三錢。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數者及膿血稠黏者。

黃芩,白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腹痛甚,加桂二分。膿血甚者,加歸、連各一錢。

白話文:

氣血不足導致長期腹瀉不止的,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黃芩、黃連、陳皮、阿膠等藥材來補益,直到腹瀉止住。如果虛弱嚴重,導致下墜滑脫,可以再加上龍骨、赤石脂、栗殼、烏梅等藥材來收斂止瀉。剛開始腹瀉可以服用瀉藥,加用大黃、朴硝各三錢。

河間的黃芩芍藥湯用於治療瀉痢腹痛,或是腹瀉後身體沉重發熱,久治不癒,脈象洪數,以及膿血粘稠的症狀。

黃芩、白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一劑,用半碗水煎至一碗,溫熱服用。如果腹痛劇烈,可以加桂枝二分。膿血嚴重者,可以加當歸、黃連各一錢。

(河間)芍藥湯,治痢下血,調氣。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此藥是也。

芍藥(二錢),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肉桂(五分),檳榔(一錢),炙甘草,木香(各六分),大黃(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初病裡急後重窘迫甚者,加朴硝(一錢),倍大黃煎服。腹中痞滿,氣不宣通,加厚朴、枳實(各七分)。下血者,加黃柏、地榆(各八分)。

白話文:

河間的芍藥湯,用於治療痢疾下血,能調和氣血。小便帶膿血,表示氣血運行暢通,血止住了。氣血運行暢通,膿血自然會消退;氣血調和,後重症狀自然會消失,這就是這藥方的好處。

芍藥兩錢,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肉桂五分,檳榔一錢,炙甘草、木香各六分,大黃八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取藥粉一服,用兩碗水煎成一碗,空腹服用。初期病症裡急後重,症狀十分嚴重者,可加朴硝一錢,並加倍服用大黃煎。腹中痞滿,氣機不暢者,可加厚朴、枳實各七分。下血者,可加黃柏、地榆各八分。

(河間)黃連湯,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河間)芍藥黃連湯,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川當歸,黃連(各一錢半),大黃(三分),桂心(一分半),甘草(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燈心煎八分,食前服。

(河間)益元散,治痢疾之聖藥,分利陰陽,去濕熱調血氣,其功甚大。

桂府滑石(飛,六兩),粉草(炙,一兩),

白話文:

河間的黃連湯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肚子不痛的情況,屬於濕毒下血。藥方為黃連、當歸各三錢,將藥材研磨成粉,用半盞水煎成一盞,去渣溫服。

河間的芍藥黃連湯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肚子疼痛的情況,屬於熱毒下血。藥方為芍藥、川當歸、黃連各一錢半,大黃三分,桂心一分半,甘草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用半盞水加入燈心煎至八分,飯前服用。

河間的益元散是治療痢疾的聖藥,能夠分利陰陽,去除濕熱,調和血氣,功效非常顯著。藥方為桂府滑石(飛,六兩),粉草(炙,一兩)。

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水食前調下。

(子和)芍藥柏皮湯,治一切濕熱惡痢,窘迫痛急,無問膿血者。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或滴水丸服。

(《拔萃》)蒼朮芍藥湯,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二錢),芍藥(錢半),黃芩(一錢),官桂(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拔萃》)地榆芍藥湯,治痢瀉膿血,乃至脫肛。

白話文: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在飯前調服。

(子和)芍藥柏皮湯,可以治療各種濕熱引起的痢疾,症狀包括腹痛劇烈、腹脹難忍,不論是否有膿血。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每次服用五六錢,用半碗水煎煮八分,飯前服用,也可以製成滴水丸服用。

(《拔萃》)蒼朮芍藥湯,治療痢疾疼痛劇烈者。

蒼朮(二錢)、芍藥(錢半)、黃芩(一錢)、官桂(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作為一劑,用半碗水煎煮八分,溫熱服下。

(《拔萃》)地榆芍藥湯,治療痢疾瀉下膿血,甚至脫肛。

蒼朮(二錢),地榆(一錢),卷柏,芍藥(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通口服。

(《保命》)加味四物湯,治下痢純血。

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槐花,黃連,罌慄殼(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煎一鍾,空心溫服。

(《局方》)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十兩,銼如豆,用吳茱萸五兩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三兩四錢),

白話文:

蒼朮兩錢、地榆一錢、卷柏一錢、芍藥一錢,研磨成粉,每次取藥粉一劑,用半碗水煎成半碗,飯前服用,可以治療下痢純血。

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槐花、黃連、罌粟殼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取七錢,用半碗水煎成一碗,空腹溫服,可以治療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十兩,切成豆粒大小,用五兩吳茱萸酒拌炒至赤色,去除吳茱萸不用;木香三兩四錢,不經火炒,研磨成粉。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祁門)加味香連丸,治同前。

黃連(去毛淨,十兩,銼如豆大,用吳茱萸五兩泡去苦水煎湯二碗,泡黃連食干同茱萸干,去萸用連,炒赤色,又以十兩用好酒炒赤色,又以十兩醋炒赤色,又以十兩童便炒赤色,四制共四十兩淨,方入後項藥為末),廣木香(十兩銼),石蓮肉(五兩),肉豆蔻(二兩五錢,麵包煨)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飲湯吞下八十丸。

白話文:

以上是詳細的文字解析:[ 將材料磨成粉末,加入醋和糯米粉搓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 70 顆,在早餐前空腹時用水送服。

(祁門) 加味香連丸,治療方法相同。

黃連去除絨毛並清洗乾淨,使用 10 盎司,切成小塊,然後使用 3 盎司的吳茱萸浸泡在水中,煮沸至剩餘半杯水,再把黃連放入其中,與茱萸一起晾幹,去掉茱萸,只留下黃連,炒到呈紅褐色;接著再取 10 盎司的好酒炒至呈紅褐色;再取 10 盎司的醋炒至呈紅褐色;最後再取 10 盎司的小孩尿液炒至呈紅褐色,這四種方式製作出來的黃連總重量為 40盎司,纔能夠添加其他草藥研磨成粉末。廣東木香 (10 盎司), 石蓮肉 (5 盎司), 肉豆蔻 (2 盎司半,用麵粉包裹烘烤)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加入醋和糯米粉搓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空腹服用 80 顆,用水吞服。 ]

(《局方》)駐車丸,治冷熱不調下痢,無問新久赤白,日夜無度,腹痛後重。

黃連(六兩,酒炒),阿膠(蛤粉炒成珠),當歸(酒洗),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一方就用阿膠,醋熬化調和為丸。

(《宣明》)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諸證。

真阿膠(炒珠別研末),烏梅肉,黃連,黃柏,乾薑(炮黑),赤茯苓,赤芍藥,當歸(酒洗。各等分),

白話文:

駐車丸主治冷熱不調引起的下痢,不論新舊、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且有下墜感。黃連用酒炒,阿膠用蛤粉炒成珠,當歸用酒洗,乾薑炮製,各取三兩。將藥材研成細末,用醋煮米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用阿膠,醋熬化後製成丸藥。

阿膠梅連丸主治下痢,不論新舊、赤白青黑,以及疼痛等各種症狀。真阿膠炒成珠後不需研磨,烏梅肉、黃連、黃柏、乾薑炮黑、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用酒洗,各取等量。

上為細末,入阿膠末和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連夜五六服。小兒綠豆大丸服。

(《選要》)變通丸,治赤白痢疾,臍腹疼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裡急後重,及腸風下血。

吳茱萸(去梗,湯泡炒乾),黃連(大者銼豆許)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濕,過一宿同炒熟,各自揀出,研為末,各用粟米爛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乾薑甘草湯送下。紅痢,甘草湯送下黃連丸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為末,米飲調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數十年救人無數,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惟湯使少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阿膠末充分混合,滴水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連續服用五到六次,夜晚也要服用。小兒服用時,可將丸藥做成較大的尺寸。

這個方劑叫做「變通丸」,可以用來治療赤白痢疾,症狀包括肚臍和腹部疼痛,日夜不停,膿血混合,里急後重,以及腸風下血。

準備吳茱萸(去除梗,用湯泡過再炒乾),黃連(取較大的,切成豆粒大小)。

以上兩種藥材各取等量,用好酒拌濕,放置一夜後一起炒熟,再各自挑出,研磨成粉末。分別用粟米爛飯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如果出現赤白痢疾,各服用十五丸,用乾薑甘草湯送服。如果出現紅痢,用甘草湯送服黃連丸三十丸。如果出現白痢,用乾薑湯送服茱萸丸三十丸。還有一種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

這個方劑是由浙西河山一位老先生傳授給蘇韜光,幾十年來救治了無數病人。很多人想求取這個方劑,他不輕易傳授,擔心人們會因為藥材簡單而輕視它。洪氏也收錄了這個方劑,只是湯劑的用藥略有不同。

(《和劑》)戊己丸,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炒),吳茱萸(泡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仁齋)保和丸,治脾虛積滯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導之最效。(方見飲食門。)

(丹溪)黃連滑石湯,治痢疾。

黃連,滑石,生地黃,白芍藥,蒼朮,白朮,當歸,青皮,條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重急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下之。嘔者用薑汁、半夏。

白話文:

《和劑》中的戊己丸用於治療脾經受濕,導致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配方包含黃連(炒)、吳茱萸(泡炒)、白芍藥(各五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仁齋的保和丸專治脾虛積滯,導致下痢卻無法排泄的症狀,用於消導積滯效果最佳。

丹溪的黃連滑石湯則用於治療痢疾,配方包含黃連、滑石、生地黃、白芍藥、蒼朮、白朮、當歸、青皮、條芩(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七錢,用水煎服,食前溫服。病情嚴重者可加桃仁、檳榔;腹瀉厲害者可用大黃瀉下;嘔吐者可用薑汁和半夏。

(丹溪)黃連乾薑湯,治赤白痢疾,日夜無度。

黃連(一錢),當歸(二錢),烏梅(三個),黃柏(一錢),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服。

(丹溪)黃連大黃湯,治熱血痢。

黃連,大黃,黃芩,黃柏,枳殼,當歸,芍藥,滑石,桃仁,甘草,白朮(等分),

上為細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丹溪)清六丸,治血痢神效。

溫六丸,治痢及水瀉皆效。(以上二方並見瀉門。)

白話文:

丹溪先生的黃連乾薑湯用於治療赤白痢疾,日夜腹瀉不止。此方以黃連、當歸、烏梅、黃柏、乾薑等藥材組成,水煎服,飯前服用。另外,丹溪先生的黃連大黃湯用於治療熱血痢疾。此方以黃連、大黃、黃芩、黃柏、枳殼、當歸、芍藥、滑石、桃仁、甘草、白朮等藥材組成,可研末服用或煎服,亦可製成丸劑服用。丹溪先生的清六丸可治療血痢,效果顯著;溫六丸則可治療痢疾和水瀉,效果均佳。以上兩種丸劑皆收錄於瀉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