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6)
卷之三十六 (6)
1. 治痢補虛諸劑
(《良方》)十全大補湯(方見虛損門。)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治一切男婦痢疾,虛甚,脈沉微而細弱者宜服此藥。
上以薑棗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良方》)當歸黃耆飲,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炒),黃耆(各一兩),糯米(一合),
上咀和勻,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集成》)人參黃耆湯,治痢虛憊,不能起床。食不進。
白話文:
【良方】中的【十全大補湯】(在虛損門中可找到方子)是一種滋補強身的湯方。
【補中益氣湯】(在內傷門中可找到方子)用於治療所有男女的痢疾,當病況非常虛弱,脈搏又細弱時,適合服用此藥。使用薑和棗來煎煮成湯,然後去除殘渣,加入一匙白蜜後飲用。
【當歸黃耆飲】可以治療懷孕期間的下痢和腹部疼痛,以及小便困難。主要成分有當歸(炒)和黃耆(各一份量),再加上一合糯米,將這些材料切碎混合均勻,用兩盞水煎煮成一盞,溫熱後飲用。
【集成】中的【人參黃耆湯】用於治療痢疾伴隨著虛弱到無法起牀,並且沒有胃口進食的情況。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地榆,澤瀉(各五分),砂仁(四分),白芍藥,陳皮(各一錢),甘草(炙),木香,升麻,白豆蔻(各三分),粟殼(三錢),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脈微細四肢冷者,加煨乾薑、豆蔻、附子數片漸愈。
白話文:
這是一帖古方,用來治療某種疾病。
配方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地榆、澤瀉、砂仁、白芍、陳皮、甘草(炙)、木香、升麻、白豆蔻和粟殼等十四味草藥。每種草藥的份量分別為:
-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地榆、澤瀉:各五分;
- 砂仁:四分;
- 白芍藥、陳皮:各一錢;
- 甘草(炙):適量;
- 木香、升麻、白豆蔻:各三分;
- 粟殼:三錢。
將這些藥材一起煮成一份湯劑,加入一杯半的水、三片生薑和兩個紅棗熬製而成。如果脈搏細弱且四肢冰冷,則可以添加一些烤乾姜、豆蔻和附子來逐漸改善症狀。請注意,在使用此處方之前,請務必諮詢醫生或中醫師的意見,並遵循他們的建議進行治療。
(《寶鑑》)玉粉散,治冷極泄瀉,腸滑不禁,不思飲食,宜服神效。
紅豆,大附子(制),乾薑(炮。各半兩),舶上硫黃(另研,二兩半),
上四味為末研勻,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輕者三五服安。
(《良方》)如聖湯,治下痢赤白虛甚者極困者。
人參,當歸(酒洗。各一錢),滴乳香(如豆大一塊),甘草(炙,三分),大黑棗,烏梅(各七個),罌慄殼(三個,蜜炙),白豆蔻,砂仁,丁香(各二十一個),生薑(二塊如彈子大,濕紙包煨)
白話文:
玉粉散:治療寒性嚴重的腹瀉、腸道滑動控制不住的情況,以及不想吃東西的情形,服用後效果神奇。 配方成分包括紅豆、大附子(經過處理)、乾薑(用火烤過)和舶來硫磺(另外磨碎,重量是前幾種的一倍多一些)。把這四種材料混合在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約兩個銅板大小的量,在早上空腹時喝下去,可以搭配稀飯或粥一起食用。如果病情較重,連續服用十次肯定有效果;如果是輕微病症,只需要服用三次到五次就能痊癒。 如聖湯:適用於患上下痢且情況非常虛弱的人羣,特別是那些已經很疲憊的人。 配方成分有人參、當歸(使用酒清洗)、滴乳香(像小豆一樣大的一小塊)、甘草(烘烤過並切成細條狀,重量約為一個銅板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黑棗、烏梅(每個都約有七個)、罌慄殼(三個,先用蜂蜜炒熟)、白豆蔻、砂仁、丁香(每個都約有二十一個)、生薑(每塊約有一個乒乓球那麼大,包裹在溼紙巾裡蒸煮)。
上為末,分三服,水盞半煎七分,去渣服。
(《選要》)十寶湯,治冷痢虛甚,下物如魚腦,三服愈。
黃耆(四兩),熟地黃,茯苓,人參,當歸,白朮,半夏,白芍藥,五味子,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八分,食前服。
(《局方》)木香化滯湯,治虛人患痢赤白,腹中㽲痛,裡急後重。
白話文:
-
十寶湯:這個藥方由以下成分組成,分別是黃耆四兩、熟地黃、茯苓、人參、當歸、白朮、半夏、白芍藥、五味子和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上半杯水,以及三片薑和一個烏梅,煮至剩餘八分量,餐前服用。此方專門用於治療冷痢且體質虛弱的情況,症狀包括排泄物像魚腦一樣,三劑藥後便可痊癒。
-
木香化滯湯:這是一個針對體質虛弱的人,患有赤白痢疾,腹部有持續疼痛,並伴有內急後重的症狀的藥方。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半杯水,三片薑和一個烏梅,煮至剩餘八分量,餐前服用。
木香(七分),檳榔,人參,陳皮,澤瀉,黃連(各一錢),白朮,枳殼(麩炒),厚朴(薑製),白芍藥,茯苓(各一錢半),甘草(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曲糵丸,治下痢數年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
官桂,附子(制),黃連(炒),當歸(炒),陳曲(炒),乾薑(炮),麥櫱(炒),吳茱萸(湯泡焙),烏梅肉,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各兩半),
白話文:
木香、檳榔、人參、陳皮、澤瀉、黃連、白朮、枳殼(用麪粉炒過)、厚朴(用薑汁處理過)、白芍藥、茯苓和甘草。 以上這些材料要切碎後放入一個容器裡,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下一杯半左右,然後在飯前服用。 這個配方叫做「曲黷丸」,可以治療長時間不停止的大便稀溏症狀,幫助消化食物並增強身體抵抗力。成分包括:官桂、附子(經過加工)、黃連(炒過)、當歸(炒過)、舊酒麴(炒過)、乾燥的生薑(烘烤過)、大麥芽(炒過)、吳茱萸(用水浸泡後再烘烤)、烏梅肉和花椒(去掉眼睛和閉合嘴巴的部分,烘烤出汗水)。每種成分都使用了相等於一半重量的份量。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飲下。一方用粟糊為丸。
(《良方》)倉米湯,治小腹寒氣流積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淨),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聽用效),薤白(一握,去青細切),羊脂(一升,熬)
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黃,並米內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溫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後進粳米豉粥。若復作,更服一劑永瘥。
白話文:
以上是詳細的粉末,用蜂蜜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增加到四十粒,在飯前用稀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用小米糊做成藥丸。(出自《良方》) 倉米湯可以治療小腹部因寒冷而形成的積聚導致的痢疾,一天要拉三十到四十次左右。 使用半升糯米,用水清洗乾淨;使用三升豆鼓,用一斗水煮沸提取出五升清液備用;使用一把薤白,去除綠色部分切成細絲;使用一升羊油,炒熟; 先把羊油與薤白一起炒至金黃色,再加入豆鼓和米,繼續烹調直到剩下四升,然後在早晨空腹時喝下一升熱的。等走了十里路之後,再次喝下一升,如果排便正常就停止服用。如果還沒有好轉,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次服用。痢疾痊癒後吃一些糯米豆鼓粥。如果有反覆發作的情況,再服用一次就可以完全康復了。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虛寒之甚,口瘡不愈,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泄瀉,脾瀉痢疾。此方於蘇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氏,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泄者即愈,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用此方。
木香,破故紙,良薑,砂仁,厚朴(制。各七錢半),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各半兩),吳茱萸,胡椒(各一錢半),肉豆蔻(四個,麵包煨),檳榔(一兩),
白話文:
木香、破故紙、良薑、砂仁、厚朴(製造品,每種七錢半)、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每種半兩)、吳茱萸、胡椒(每種一錢半)、肉豆蔻(四個,用麵粉包裹烘烤)和檳榔(一兩)。 這些草藥被用來治療身體內部寒冷導致的疾病,例如口腔潰瘍、消化不良、沒有胃口以及肌肉消瘦等症狀。此外,它還可以幫助女性在生產後恢復健康並緩解各種腹瀉問題。根據傳說,這款藥物非常有效,甚至有人記錄了所有使用該藥物的人的名字和他們康復的情況。我自己也用了這個配方十多年,效果非常好。對於脾胃功能不佳或經常拉肚子的人來說,只需要服用一次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有發燒或者腸胃炎等病症的話,就不要使用這種方法了。
上為細末,煮豬肝和藥搜勻,仍用此硬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朮調中丸,治脾胃不和,心下堅滿,脅腹脹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穀不化,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食。
白朮,神麯(炒,四兩),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各三錢),木香(二錢),官桂(錢半),甘草(炙),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薑湯送下。
外灸膏,治一切虛寒久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可用此法。
白話文:
【白朮調中丸】,用於治療脾胃功能不調、腹部堅硬不適、脅部腹脹疼痛、嘔吐陳腐之氣、霍亂所致的嘔吐與腹瀉、食物消化不良、長期痢疾帶有赤白膿血、持續消瘦、無食慾等症狀。
白朮、神麲(炒制,四兩)、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分別各三錢)、木香(二錢)、官桂(錢半)、甘草(炙制)、乾薑(炮製。分別各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以麵粉糊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個丸子,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
【外灸膏】,適用於治療各種虛寒引致的長期痢疾帶有赤白、或是時常腹痛、腸道滑膩無法控制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法進行治療。
木香,附子(炮),蛇床子,吳茱萸,胡椒,川烏(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三錢和麵二錢,用生薑汁調作餅貼臍中,上以油紙掩定,復以衣服帛蓋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白話文:
把木香、附子(經過炮製)、蛇牀子、吳茱萸、胡椒和川烏(份量相等)磨成細粉。每次取三兩粉末加上二兩麵粉,用薑汁攪拌成薄餅狀敷在肚臍中央。上面先用油紙覆蓋固定再穿上衣物綁帶包住它,然後使用裝有熱火的熨斗加溫直到腹瀉停止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