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101)
卷之十二 (101)
1. 藥方
桃仁、麻仁潤血燥,杏仁、郁李仁治氣燥,皂角仁治風燥。
白話文:
桃仁和麻仁可以滋潤血的乾燥,杏仁和郁李仁可以治療氣的乾燥,皂角仁可以治療風的乾燥。
2. 清潤燥澀諸劑
(東垣)導滯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結而秘,氣不得不,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升麻,桃仁泥(各一錢),生地黃,熟地黃(各五分),紅花(炙),甘草(各一分)
上咀,水二盞,煎八分,去滓,調檳榔末五分,稍熱服。
(《衛生》)潤腸湯,治大便結燥不通。
生地黃,生甘草,大黃(煨),熟地黃,當歸尾(各五分),升麻,桃仁,麻子仁(各一錢),紅花(四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治血潤腸丸,治大便風秘,血秘不通,常常結燥。
當歸,大黃(煨。各一兩),防風,羌活(各半兩),麻仁(二兩半),皂角仁(燒灰存性,去皮研,一兩。其性得濕則潤,去濕則燥枯,用者勿誤),桃仁(二兩)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三兩服後,大便不能燥結也。
(楊氏),滋腸五仁丸
桃仁,杏仁(各炒去皮尖,一兩),松子(一錢二分),柏子仁(半兩),郁李仁(炒,一錢),陳皮(四兩,為末)
上五仁研勻為膏,入陳皮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直指》)潤腸丸,治大便秘澀不通。
杏仁(炒去皮尖),枳殼(麩炒),麻仁(另研),陳皮(各半兩),阿膠(炒),防風(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蘇子荊芥湯下。
膠蜜湯,治老人、虛人大便秘澀。
連根蔥白(三寸)
新水煎,去蔥入阿膠二錢、蜜二匙,溶化,食遠服。
(楊氏)潤腸丸,治大便秘澀,旬日不通。
桃仁(炒去皮尖研如泥),荊芥穗(各一兩),火麻仁(盞半,細研,水浸取濃汁),芝麻(半盞,略炒研,水浸取濃汁)
上入鹽少許,同荊芥穗煎。食遠每服一盞,代茶飲之,以利為度。
加味四物湯,治大腸結燥而秘澀。
當歸,熟地黃,川芎,赤芍藥,大黃(煨),桃仁(研。各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蘇子麻仁粥,能順氣,滑大便。
紫蘇子,麻子仁(各不拘多少)
研爛水浸,濾取汁,煮粥食之。
(《良方》)三仁丸,治大腸有熱,津液竭燥,大便秘澀。
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各一兩)
上研令勾,用黃蠟半兩溶化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未快,加上丸數服之。
白話文:
清潤燥澀的藥方
(李東垣)導滯通幽湯: 治療大便困難,幽門不通暢,導致胃氣上衝、吸門(胃的入口)不打開,出現噎塞、大便不通、乾燥結塊而便秘等情況,是因氣機受阻於幽門,此方用辛潤的藥物來疏通。
- 藥材:當歸、升麻、桃仁泥(各3.75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875克),紅花(炒過)、甘草(各0.375克)
-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水兩碗,煎至八分,去渣,加入檳榔末1.875克,稍微溫熱後服用。
(《衛生寶鑑》)潤腸湯: 治療大便乾燥結塊不通。
- 藥材:生地黃、生甘草、大黃(煨過)、熟地黃、當歸尾(各1.875克),升麻、桃仁、麻子仁(各3.75克),紅花(1.5克)
- 用法:將藥材作為一副,加水兩碗煎至一碗,空腹服用。
治血潤腸丸: 治療因風或血虛導致的便秘,大便經常乾燥結塊。
- 藥材:當歸、大黃(煨過,各37.5克),防風、羌活(各18.75克),麻子仁(93.75克),皂角仁(燒灰存性,去皮研磨,37.5克。其特性遇濕潤澤,去濕則乾燥枯萎,使用時勿搞錯),桃仁(75克)
- 用法:將桃仁、麻仁另外研磨成泥,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50丸,連續服用二到三次後,大便就不會乾燥結塊。
(楊氏)滋腸五仁丸:
- 藥材:桃仁、杏仁(各炒過,去皮尖,37.5克),松子仁(4.68克),柏子仁(18.75克),郁李仁(炒過,3.75克),陳皮(150克,磨成粉末)
- 用法:將五種果仁研磨均勻成膏,加入陳皮粉末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50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直指方》)潤腸丸: 治療大便秘澀不通。
- 藥材:杏仁(炒過,去皮尖),枳殼(麩炒),麻子仁(另外研磨),陳皮(各18.75克),阿膠(炒過),防風(各9.375克)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50丸,空腹用蘇子荊芥湯送服。
膠蜜湯: 治療老年人、體虛者大便秘澀。
- 藥材:連根蔥白(約9公分)
- 用法:將蔥白用新水煎煮,去蔥加入阿膠7.5克、蜂蜜兩湯匙,溶化後,在飯後稍晚服用。
(楊氏)潤腸丸: 治療大便秘澀,數日不通。
- 藥材:桃仁(炒過,去皮尖,研磨成泥),荊芥穗(各37.5克),火麻仁(一杯半,仔細研磨,用水浸泡取濃汁),芝麻(半杯,略炒過,研磨,用水浸泡取濃汁)
- 用法:加入少許鹽,與荊芥穗一同煎煮。在飯後稍晚服用一碗,當茶飲用,以排便順暢為度。
加味四物湯: 治療大腸乾燥結塊而導致便秘。
- 藥材:當歸、熟地黃、川芎、赤芍藥、大黃(煨過)、桃仁(研磨,各3.75克)
- 用法:加水兩碗,煎至八分,在飯後稍晚服用。
(《濟生方》)蘇子麻仁粥: 能疏通氣機,潤滑大便。
- 藥材:紫蘇子、麻子仁(各不拘量)
- 用法:研磨爛,用水浸泡,濾取汁液,煮粥食用。
(《良方》)三仁丸: 治療大腸有熱,津液枯竭,導致大便秘澀。
- 藥材: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各37.5克)
- 用法:將藥材研磨均勻,用黃蠟18.75克溶化後混合做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20丸,飯前用米湯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增加服用藥丸的數量。
3. 積熱秘結諸劑
(《局方》)三黃丸,治積熱閉結不通。(方見熱門。)
千金丸,治臟腑壅滯氣結,積熱不通,或內有癥瘕疳蛔,心腹俱痛,及腳氣腫滿,休息熱痢,並風痰、瘡疥、結核等疾。
大黃(十兩),木香(半兩)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倒換散,無問新久,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脹。
大黃(大便不通用一兩,小便不通用半兩),荊芥(大便不通用半兩,小便不通用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白湯調服。
(《濟生》)檳榔丸,治大腸積熱,氣壅不通,心腹滿,大便秘結。
大黃(蒸),黃芩,枳實(麩炒),火麻仁(炒去殼另研),牽牛(炒),檳榔,羌活,杏仁(炒去皮尖研),白芷(各一兩),人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拔萃》)牛黃散,治三焦積熱,臟腑秘結。
白牽牛(取頭末,半兩),大黃(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厥冷溫酒調服,手足煩者,蜜水調服。
(《聖惠》)大黃飲子,治身熱煩躁,大便不通。
大黃(煨,二錢),杏仁(炒去皮尖研),枳殼,梔子仁(各錢半),川升麻(一錢),生地黃(酒洗,錢半),人參(七分),黃芩(八分),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豆豉二十一粒、烏梅一個,煎一盞,不拘時服。
(《和劑》)脾約丸,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麻仁(另研,五兩),大黃(一斤,蒸),厚朴(薑汁炒),枳實(麩炒),芍藥(各八兩),杏仁(去皮尖,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白湯下,便利止服。
論脾約丸。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也,又約束也。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此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竊有疑,何者?既曰約,脾弱不能運也。脾弱則土虧,是必脾氣之散,脾氣耗,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後,陰血枯槁,內火蟠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此證。傷元氣者,肺金受火,氣無所攝;傷脾者,肺為脾之子,肺耗則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
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不可得也。脾失轉輸之令,肺失傳受之自,宜大便秘而下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孤陽之火不熾,而金行清化,木邪自止,脾土清健,運行津液,乃能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以大黃為君,枳實、厚朴為臣,雖有芍藥之養血,麻仁、杏仁之溫為之使,用之熱甚,而氣熱者,無有不安。
愚恐西方地氣高厚,人稟旺實者可用,若用之於東南之人,與熱雖甚而血氣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燥矣。後之用此方,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慎勿膠柱而調瑟。
潔古云:臟腑秘結,有虛有實。胃實而秘者,能飲食而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消毒麻仁丸
芝麻(四兩,研取汁),杏仁(二兩,去皮尖研如泥),大黃(五兩),山梔(十兩)
上為末,煉蜜入麻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
白話文:
三黃丸:治療因體內積熱導致的排便不暢。(具體藥方在熱門藥方中可見。)
千金丸:治療因內臟阻塞、氣滯導致的排便不暢,體內積熱不通,或有腫塊、寄生蟲病、腹痛,以及腳氣腫脹、休息痢疾,還有風痰、瘡疥、結核等疾病。 藥方組成:大黃(400克),木香(2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倒換散:無論病程長短,都可治療因小便不通、腹部劇痛、肛門腫脹等引起的排便困難。 藥方組成:大黃(若為大便不通,用40克;若為小便不通,用20克),荊芥(若為大便不通,用20克;若為小便不通,用4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8克,飯後用白開水調服。
檳榔丸:治療大腸積熱、氣滯不通引起的腹脹、排便困難。 藥方組成:蒸熟的大黃、黃芩、麩炒枳實、炒過的火麻仁(去殼研磨)、炒過的牽牛子、檳榔、羌活、炒過的杏仁(去皮尖研磨)、白芷(各40克),人參(2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如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牛黃散:治療三焦積熱、內臟排便不暢。 藥方組成:白牽牛子末(20克),大黃(4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2克。若病人四肢冰冷,用溫酒送服;若病人手足煩躁,用蜂蜜水送服。
大黃飲子:治療身體發熱煩躁、大便不通。 藥方組成:煨過的大黃(8克),炒過的杏仁(去皮尖研磨)、枳殼、梔子仁(各6克),川升麻(4克),用酒洗過的生地黃(6克),人參(2.8克),黃芩(3.2克),炙甘草(2克)。 製法:加兩碗水,生薑五片,豆豉二十一粒,烏梅一個,煎至剩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脾約丸:治療腸胃燥熱、大便乾燥。 藥方組成:麻仁(另外研磨,200克),蒸過的大黃(400克),薑汁炒過的厚朴,麩炒枳實,芍藥(各320克),去皮尖的杏仁(22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睡前用白開水送服,排便正常即可停止服用。
關於脾約丸的討論: 醫家成無己認為:「脾約」指約束、結約。這是因為胃功能強盛,脾功能虛弱,約束了津液的正常分布,導致津液都輸送到膀胱,所以小便頻繁而大便乾硬。此藥通過疏通脾的阻塞乾燥,潤澤腸道,使津液進入胃部,從而使大便通暢、小便減少。 作者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脾虛不能運化,是脾氣耗散,其原因可能是久病、大量排汗、陰血枯竭、內火旺盛,這些原因導致元氣受損,脾也受到傷害。元氣受損導致肺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則導致津液不足,肺會從脾那裡獲取能量。 肺虛則會影響肝臟,肝臟虛弱則脾土無法正常運作。脾失去運化功能,肺失去傳輸能力,所以大便難排、小便多且無法儲存。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血,使虛火不再旺盛,使肺功能正常運作,肝臟機能恢復,脾臟健壯,運行津液正常,津液才能進入胃部,從而潤腸通便。 而此方以大黃為主要藥物,枳實、厚朴為輔助藥物,雖然有芍藥養血、麻仁、杏仁滋潤的作用,但如果熱邪嚴重、體質虛熱者服用,反而會更加不適。 作者認為,此方可能適合西北地區體質強壯的人,但不適合東南地區體質虛弱的人。東南地區的人即使有熱邪,也應該以潤燥為主。 醫家張潔古認為:內臟阻塞有虛實之分。胃實引起的排便困難,通常表現為能吃能喝但小便發紅,應該使用麻仁丸、七宣丸等藥方。
消毒麻仁丸 藥方組成:芝麻(160克,研磨取汁),杏仁(80克,去皮尖研磨成泥狀),大黃(200克),山梔(400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和芝麻汁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