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三 (1)
卷之三十三 (1)
1. 積聚與癥瘕不同痃癖與痞塊亦異
積者,陰氣也,發有常處,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聚者,陽氣也,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痛無常處。癥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一定不移,言其形狀可徵驗也,亦由寒溫失節,飲食不消,聚結於內,染漸生長,塊段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病雖結瘕而可推移者也。
經曰:血不流而滯,故內結而為瘕也。瘕者,假物而成形,故曰瘕,血病也。此不言為聚,聚者,陽氣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虙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移而為伏瘕。血不行則月閉,此癥瘕之病為婦女得之多也。故女科有腸覃、石瘕之病。(詳見本科。)痃,邊旁也。
海篇云:皮厚也。此亦氣血凝於肌肉之間而成痃也。狀類痞塊之形而尤見著者也。癖者,僻也,飲食之凝滯於一隅而成內癖。內傷脾胃,外無形跡。其人面黃肌瘦,四肢困乏而精神憔悴是也。今人之所病癖詩癖者,其證亦是也。痞塊之候自詳本門。積與癥也,乃堅硬;聚與瘕也,移散而動;痃與痞也,堅硬在皮;癖之為候,病在五內,而不可以形狀求也。
積也聚也,癥也瘕也,痃也痞塊也,皆不外乎飲食氣血之凝滯。在醫者以意推之治之,量其虛實,權其重輕消息之而已矣。
白話文:
積這種病,是屬於陰氣的病症,發病位置固定,不會離開原本的部位,在身體上下都有一定的起始和結束點。聚這種病,是屬於陽氣的病症,發病沒有固定的根源,在身體上下也沒有固定的停留位置,疼痛的部位也不固定。
癥這種病,是腹中出現堅硬的腫塊,按壓時能感覺到,而且位置固定不會移動,可以通過形狀來判斷驗證,通常是因為寒熱失調、飲食消化不良,在體內積聚成塊,逐漸增大,形成堅硬固定的腫塊,這就是癥。瘕這種病,是虛假的,指可以移動的腫塊,雖然也是結塊,但可以被推動移位。
醫書上說:「血液運行不順暢而停滯,所以體內結成瘕。」瘕是因為虛假的物質聚積而成形,所以稱為瘕,這是血病。這裡不說它是聚,因為聚是陽氣的病症。小腸的熱氣傳到大腸,就會形成虙瘕;大腸的熱氣傳到小腸,兩者熱氣相搏,就會導致血液運行異常而形成伏瘕。血液不運行,就會導致月經閉止,這種癥瘕病在婦女身上比較常見,所以婦科有腸覃、石瘕等疾病。(詳細內容請參閱婦科相關章節。)痃,是指身體的邊緣部位。
《海篇》中說:「皮厚。」這也是因為氣血凝滯在肌肉之間而形成痃,形狀類似痞塊,但更加明顯。癖,是指偏僻,是因為飲食停滯在身體的某個角落而形成的內癖。這種病傷及脾胃,外表沒有明顯的形狀,患者會面色發黃、肌肉消瘦、四肢疲乏、精神憔悴。現在人所說的病癖(指對某種事物過度迷戀,如詩癖),也是類似的病症。痞塊的情況在相關章節有詳細說明。積和癥是堅硬的腫塊;聚和瘕是可以移動散開的;痃和痞是堅硬的腫塊在皮膚表面;而癖這種病,病在身體內部,無法通過形狀來判斷。
積、聚、癥、瘕、痃、痞塊,這些病症都不外乎是飲食、氣血凝滯所導致的。醫生要通過自己的判斷來治療,衡量病情的虛實、輕重,仔細斟酌。
2. 五積六聚治同郁斷
張子和曰:積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或傷酸苦甘辛鹹之味,或停溫涼寒熱之飲,或受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難矣。若久而延之,留滯不去,遂成五積。
夫肝積肥氣者,不獨氣有餘也,中亦有血病也,肝藏血故也。心積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熱藥散之則益甚,以火灸之則彌聚,況伏粱證有二,名同而實異,不可不詳,其一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腸胃之外,有大膿血,與腸癰同。其二身體髀股胻皆毒腫,環臍而痛,即是風根不可動,動則為水溺澀之病。
此二者《內經》雖言不可動,止謂不可太下,非謂全不可下,恐病去而遺害。痞氣者,舉世皆言寒則為痞,《內經》以為濕則痞,雖因飲冷而得,其陽氣為濕所搐,以熱攻之則不散,以寒攻之則濕去而寒退矣。肺積息賁者,喘息賁而上行也,此舊說也。余謂賁者,賁門也,手太陰之筋結胸裡,故貫谷賁下抵季脅,其痛支轉筋,痛甚則成積氣而為息賁。手心主結於臂,其病胸痛息賁。
又云: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謂息賁。若是言之,是積氣於賁而不散。此《靈樞》說五臟處言,此賁自是多,故余發之。賁豚者,賁與奔同。《銅人》言或因讀書得之,未必皆然也。腎主骨,此積最深難療,大忌吐湧,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余常以獨聖散吐肥氣,揃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
治肝之積亦嘗湧之,續以磨積藥調之,治伏梁,治痞氣,治息奔,皆以吐汗下三法兼行。此病不可逗遛,久則傷人而難治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積聚剛開始形成時,可能是因為大怒、喜悅、悲傷、思慮、恐懼等情緒影響,或是吃太酸、太苦、太甜、太辣、太鹹的食物,或是飲用太溫、太涼、太寒、太熱的飲品,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剛開始的時候症狀非常輕微,可以透過呼吸吐納、按摩引導的方式,就能消除,所以並不困難。但如果時間拖久了,讓病邪停留在體內不散去,就會形成五積。
所謂肝積肥氣,不單純只是氣過多,體內也有血的問題,因為肝臟儲藏血液。心積伏梁,是火氣鬱積的表現。用熱藥來發散,反而會更嚴重,用火灸來治療,反而會讓積聚更集中。而且伏梁這種病症有兩種,名稱相同但實質不同,必須詳細分辨。第一種,上下左右都有根,在腸胃之外,有大的膿血,跟腸癰類似。第二種,身體、大腿、小腿都有毒腫,環繞肚臍而疼痛,這是風邪侵入的根源,不可輕易觸動,動了就會引發小便不順暢的疾病。
這兩種狀況,《內經》雖然說不可觸動,指的是不可過於向下攻伐,並非完全不能向下疏導,是擔心病邪雖然去除,卻留下後遺症。痞氣,大家都說是寒邪導致,但《內經》認為是濕邪導致,雖然是因為喝了冷的飲品而引起,但陽氣是被濕邪困住,用熱藥來攻,反而無法散開,用寒藥來攻,才能去除濕邪並退散寒邪。肺積息賁,古人說是喘息向上衝的現象,這是舊有的說法。我認為賁指的是賁門,手太陰經的筋結在胸腔裡,因此貫穿腸道賁門向下抵達季脅,其疼痛會導致抽筋,痛到極點就會形成積氣,成為息賁。手心主經絡結在手臂,其病症是胸痛、息賁。
又有人說:肺向下會停留在賁門,壓迫肝臟,導致脅下疼痛。肝向上會頂到賁門,使脅下感到脹悶,這就是所謂的息賁。如果這樣說,就是積氣在賁門而不散。這是《靈樞》所說的五臟位置的論述,賁門這個部位問題很多,所以我提出這看法。賁豚,賁跟奔同義。《銅人》說有些人是因為讀書而得病,但不一定都是這樣。腎臟主掌骨骼,這個部位的積聚最深難治,最忌諱用吐法,因為病邪在下,只適合用向下疏導的方法。所以我常用獨聖散來治療肥氣,用木架支撐,必須在溫暖的房間裡吐兼發汗。
治療肝積,我也會嘗試用吐法,接著用磨積藥來調養,治療伏梁、痞氣、息賁,都必須同時採用吐、汗、下三種方法。這些疾病不可拖延,時間久了會傷害身體,變得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