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5)

1. 食復

病後新瘥,胃氣未完,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飢,不可過飽若恣所欲,頓食至飽,或食肥膩膾炙果品等,稍不消化,則邪氣乘機而復作,發熱煩躁而病愈甚,謂之食復。

【吐】宿食未克者,枳實梔子豉湯吐之。

【消導】腹滿煩熱,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神麯。

【下】飲食稍多,經數日不愈,脈沉實熱甚,便秘譫語,大柴胡湯、枳實大黃湯。

【補】消導後熱不退者,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病後剛痊癒,胃氣尚未完全恢復,只能少量食用稀粥,常常保持稍微飢餓的狀態。不可以吃太飽,如果放縱食慾,一次吃太多到飽,或是吃肥膩的肉類、烤肉、水果等,稍微消化不良,邪氣就會趁機再次發作,引起發燒、煩躁,使病情更加嚴重,這就叫做「食復」。

【嘔吐】如果體內還積存著未消化的食物,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來催吐。

【消食導滯】如果腹脹、煩熱,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山楂、麥芽、砂仁、神麯來幫助消化。

【瀉下】如果飲食稍微過量,經過幾天都沒有好轉,脈象沉實而且發熱嚴重,出現便秘、胡言亂語的症狀,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或枳實大黃湯來瀉下。

【補益】如果經過消食導滯後,發熱仍然沒有退去,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身體。

2. 過經不解

傷寒十餘日,過經不解,胸滿而嘔,日晡潮熱,大便微利,本大柴胡證,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傷寒法以十一日愈,十二日不愈者再傳,所謂過經是也。)

【解】有潮熱者,實也,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後服柴胡加芒硝。太陽過經十餘日,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在,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微煩為未解,大柴胡湯。

【下】傷寒十三日,過經不解,譫語,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內實者,調胃承氣湯。太陽過經十餘日,心下欲吐,胸痛,大便反溏,腹微滿,微煩。若不經吐下者,當與柴胡湯。若曾經吐下者,則邪氣乘虛入胃為實,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一個人得了傷寒十幾天,病都沒好,出現胸悶想吐,下午發熱的症狀,而且大便有點稀,這原本是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的。結果醫生卻用丸藥來瀉肚子,這就用錯方法了。(傷寒照理說十一日就會好,十二日沒好就是病傳到下一階段,這就是所謂的「過經」)。

【解釋】 如果出現發熱,代表身體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在的症狀,之後再服用柴胡加芒硝的藥方。如果傷寒過了太陽病階段十幾天,又經過瀉下後四五天,仍然有柴胡證的症狀,就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停,心口覺得有點煩躁,表示還沒好,就用大柴胡湯。

【瀉下】 如果得了傷寒十三天,病沒好,還說胡話,是因為身體有熱,應該用湯藥來瀉下。如果是體內實證,就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傷寒過了太陽病階段十幾天,心口想吐、胸痛、大便反而稀、肚子微微脹、有點煩躁。如果沒有用吐法或瀉下法治療過,就用柴胡湯。如果曾經用吐法或瀉下法治療過,那就是邪氣趁虛進入胃裡形成實證,要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