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6)

1. 汗後不解

汗後而病不解,寒熱如舊,或表邪未盡,或邪傳裡,或邪氣乘虛內客,宜各因其證而治之。

【汗】曾服麻黃桂枝,若脈洪大,形為瘧狀,再發汗必解,麻黃湯。

【表裡兼解】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大柴胡湯。

【清】服桂枝大汗出,大渴,煩不解,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下】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及蒸蒸發熱者,實也,調胃承氣湯。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分利】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發汗已,脈洪數煩渴,五苓散。

【和中】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汗過多,心下悸,欲得發顫,桂枝甘草湯。

【溫經】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表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脈細身倦者方可服。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中悸,身瞤動,振欲擗地,真武湯。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者,桂枝加芍藥人參湯。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惡寒,四逆湯。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如果流汗後疾病沒有好轉,寒熱的症狀依然存在,可能是表邪沒有完全解除,或是病邪傳入體內,也可能是身體虛弱時病邪趁虛入侵。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

【再次發汗】如果曾經服用麻黃桂枝這類藥物,脈象呈現洪大有力,身體症狀像瘧疾一樣,再次發汗就會好,可以使用麻黃湯。

【表裡兼顧】發燒流汗卻沒有好轉,胸口覺得堵塞不舒服,想吐、拉肚子,可以使用大柴胡湯。

【清熱】服用桂枝後大量流汗,覺得非常口渴,煩躁不安沒有解除,脈象洪大有力,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瀉下】發汗後不再怕冷,反而怕熱,或是覺得身體發熱,這是體內有實熱,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發汗後不能再服用桂枝,如果流汗後喘氣,但是沒有明顯發燒,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利水】太陽病發汗後,大量流汗,胃裡乾燥,睡不著,想喝水,要一點一點給他喝,讓胃氣恢復正常就會好。如果脈象浮,小便不順暢,稍微發熱、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發汗後,脈象洪大快速、煩躁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

【調和脾胃】流汗後肚子脹滿,可以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流汗過多,覺得心悸,想要發抖,可以使用桂枝甘草湯。

【溫暖經絡】發汗後疾病沒有好轉反而怕冷,這是身體表面虛弱,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脈象細弱、身體疲倦才可以服用。太陽病發汗後,流汗沒有好轉,仍然發燒,覺得心悸,身體肌肉抽動、顫抖,快要跌倒,可以使用真武湯。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人參湯。太陽病發汗後,一直流汗不止,而且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僵硬、難以彎曲伸直,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

大量流汗,發熱沒有退去,身體內部感覺拘緊,四肢疼痛,拉肚子而且怕冷,可以使用四逆湯。發汗後肚臍下方覺得心跳加速,好像要出現奔豚病(腹部氣體衝逆),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2. 下後不解

身熱不去,利不止,胸腹滿,渴煩。《活人》:去傷寒之邪,不過汗吐下之三法也。三法得當,病勢易衰則愈矣。倘三法失宜,加以病勢危惡,則傳變不已,誠可慮也。況發汗吐下後,邪氣乘虛而未解,或壅窒而未盡,則當量其虛實以治之。先賢謂知邪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瘥,溫補針灸之適當,則十全之功可自得矣。

【吐】傷寒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

【清熱】太陽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

【下】陽明下之,心下懊憹而煩,梔子豉湯。有燥屎者,大承氣湯。

【溫】太陽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微寒,去芍藥加附子。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

【解錯離之邪】六七日大下後,寸沉而遲,手足厥逆,下利,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

白話文:

身體發熱沒有消退,腹瀉不止,胸腹脹滿,口渴心煩。

《活人》說:去除傷寒的邪氣,不外乎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方法。如果這三種方法運用得當,病情容易衰退就會痊癒。倘若這三種方法使用不恰當,加上病情危險惡化,就會不斷傳變,實在令人擔憂。況且發汗、催吐、攻下之後,邪氣趁著虛弱而沒有解除,或者被阻塞而沒有完全清除,這時就應當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來治療。前賢說,了解邪氣的虛實,發汗、催吐、攻下後沒有痊癒,溫補、針灸的方法運用得當,那麼就能達到十全的療效。

【催吐】傷寒五六天,大量攻下後,身體發熱沒有消退,心中結痛,還沒有要痊癒的跡象,用梔子豉湯。攻下後心煩腹脹,躺臥不安,用梔子厚朴湯。

【清熱】太陽桂枝證,醫生反而用攻下,腹瀉就一直不停,脈搏加快,表示表證沒有解除,喘氣又出汗,用葛根黃連黃芩湯。

【攻下】陽明證用攻下,心下煩悶難安,用梔子豉湯。有燥屎堵塞的,用大承氣湯。

【溫補】太陽證攻下後,脈搏加快、胸部脹滿,用桂枝去芍藥湯。如果稍微怕冷,就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如果用丸藥攻下,身體發熱沒有消退,稍微煩躁,用梔子乾薑湯。

【解除錯誤治療導致的邪氣】生病六七天,大量攻下後,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冰冷,腹瀉,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咽喉不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難以治療,用麻黃升麻湯。

3. 下後熱

下後有熱,血氣虛也,太陽陽明之故也。仲景云:大發其汗,使陽氣微,又下之,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寒後乃發熱無休止,陰陽既虛,氣血俱弱,故其熱不可止息。所用葶藶、梔子,亦酸苦湧泄之義也。

【吐】陽明下之,仍發熱,心下懊憹,飢不能食,頭汗出,梔子豉湯。

【利】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無汗,翕翕發熱,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壯陰】大下後則傷血,故脈澀,葶藶苦酒湯。

白話文:

排便後發熱,是因為身體的氣血虛弱,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問題。張仲景說過,大量發汗會使陽氣衰弱,又用瀉下的方法,會使陰氣更弱,導致身體失血。這種情況下,應該是發寒之後才開始持續發熱,因為陰陽都虛弱,氣血都衰敗,所以發熱才會無法停止。使用的葶藶和梔子,也是用它們酸苦的性質來促進排泄。

【嘔吐】陽明經的病,使用瀉下的方法後,仍然發熱,並且感到心胸煩悶,肚子餓卻吃不下,頭部出汗,這時應該使用梔子豉湯。

【小便不暢】服用桂枝湯,或使用瀉下方法後,仍然出現頭頸僵硬,沒有汗,身體微微發熱,心下覺得脹滿,輕微疼痛,小便不順暢,這時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加上茯苓和白朮的湯方。

【滋養陰液】使用大瀉的方法後會損傷血氣,所以脈象會變得澀滯,這時應該使用葶藶苦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