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四 (2)

1. 易簡諸方

一方:,治舌上出血如簪孔,以香薷一握濃煎汁服。

又方:,治舌腫脹出口外,用雄雞冠刺出血,瓦盞盛,浸舌,就嚥下即縮。

又方:,治重舌,用生白礬、黃丹飛過、五倍子等分為細末,蜜調塗舌上,少頃以水漱之,再塗,以瘥為度。

2. 針法

脾經《針經》曰: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舌本痛。

廉泉(治舌下腫難言,口瘡,舌縱,舌根急縮。穴名舌本,在項下結喉上。)

金津玉液(以上二穴各刺出血),天突,少商

3. 齒候敘論

經曰: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曰: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

巢元方云: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若髓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於齒,則齒病矣。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也。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

熱甚則齒動齦,齦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有惡寒冷之物而作痛者,有惡熱物而作痛者,又有惡寒熱之物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為痛者,有齒為疳所蝕缺,血出而為痛者,有脾胃風熱,齒齦腫起為痛者。有齒疳臭爛穢氣不可近者,此火熱之甚也。

4. 諸齒病皆胃火之故

王節齋云:牙床腫痛動搖,或黑臭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牙床上下屬胃與大腸二陽明經,猶木生於土也。腸胃日受美酒、甘餚、膏粱之味,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故齒不安而動搖,臭黑,脫落。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寧而齒自安矣。

大抵齒痛皆屬陽明胃火旺之故,且齒者骨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板則為牙,內床則為齒。人若腎氣強盛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病。且手陽明之脈貫頰入於下齒縫中,灌注於牙。或風寒熱鬱,本經既病,齒則因之。輕者為宣露,齦頰浮腫;甚者則為疳、䘌、齲、脫之證。齒於之病,在乎手足陽明二經。

動搖齦脫,是以足少陰腎經主之。此三經為齒之所病也。病熱則生風,病濕則生蟲,齒病不過風寒濕熱蟲也。

5. 齒病多為飲食厚味毒穢積寒為患

金丹大全書》云:令人修養倒置,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余積於齒縫中,當於夜下洗刷,使垢穢不藏於齒縫,齒自不壞矣,故云晨漱不若夜漱,此善於養齒者。今觀智者,每日飯後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

6. 走馬牙疳證

牙床腐爛,一時脫落不救,謂之走馬牙疳,言其速也。此蓋熱毒蘊積既久,故令一時發作,如火鬱於寵突之中久矣,一發而勢焰燎然,莫之能御。病此者十無一生,惟初發之時急以疳藥搽之漱之,內瀉陽明胃火,庶可愈者。

7. 脈候

左手寸關脈洪數,或弦而供,腸胃中有風熱,齒痛。

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8. 治齒病瀉陽明胃火為先

丹溪曰:牙齒痛腫,或動或血出,皆是屬熱,宜瀉胃火。胃氣實者,用調胃承氣湯黃連石膏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之類,外用四神散加梧桐律擦之,或加麝香

9. 治老人腎虛齒動當以補腎固齒為本

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又云: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可見年及四旬,急以補腎固齒,不可少緩,果能於未傷之先固濟,則無損壞之理。《易》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此之謂歟!

10. 治牙痛有四法

《聖惠方》云:熱者怕冷水,宜用牙硝、薑黃雄黃荊芥等治之。冷者怕熱湯,宜用乾薑蓽茇等治之。不怕冷熱乃風牙,以豬牙皂角、殭蠶、蜂房、草烏治之。有孔者為蛀牙,宜用雄黃、石灰、砂糖等治之。用藥了,皆以溫水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