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7)
卷之十四 (7)
1. 汗後惡寒
汗後惡寒,但表解未盡,則為輕證,法當再汗之。若陽微於外,寒積於內,厥逆自利,則用四逆湯。若陽微於外,熱伏於內,大便實者,下之。若汗後脈不為汗衰,比前躁疾者,此名陰陽交,交者死。(此篇可與不得汗及前惡寒兼看。)
【發表】汗後惡寒,表未解者,汗之,麻黃湯。
【兩解】汗後熱不退,大便宜,微惡寒者,先解表,表解後用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溫】汗後陽微惡寒,大便不實者,芍藥附子甘草湯。汗後惡寒自利厥逆者,四逆湯。
白話文:
出汗後仍然怕冷,如果只是表面的病邪沒有完全解除,這是比較輕微的症狀,應該再次發汗來治療。如果是因為陽氣虛弱在外,寒氣積聚在內,導致手腳冰冷、腹瀉不止,這就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陽氣虛弱在外,熱邪潛伏在內,並且有大便乾硬的情況,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出汗後脈象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反而比之前更加急促,這就表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是會導致死亡的。(這段可以和前面講的「不得汗」以及「惡寒」一起對照來看。)
【發汗】出汗後仍然怕冷,如果表邪還沒解除,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例如麻黃湯。
【表裡雙解】出汗後發熱沒有退,並且有大便不通暢的情況,還稍微怕冷,要先解除表面的病邪,等表邪解除後再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來治療。
【溫陽】出汗後陽氣虛弱而怕冷,而且大便不成形,可以用芍藥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出汗後怕冷而且有腹瀉、手腳冰冷的情況,就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2. 汗吐下不解
三法俱用之後而病不愈者,其有虛實之故也。若非餘邪未盡,必是陰陽兩虛。於斯時也,當斟酌審之,或可瀉則瀉,可補則補,庶不殺人也。
【和】五六日已發汗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未解,柴胡桂薑湯。太陽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
【解】太陽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則知病在外,當須解外,桂枝湯。
【清】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煩飲水者,白虎加人參湯。
【溫】汗下之後病仍不解,躁煩不得眠,茯苓四逆湯。大汗若大利而厥者,四逆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脈微細而振寒者,此內外俱虛也。吐下之後,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吐】發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梔子豉湯。
【下】吐下後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誤如見鬼,循衣摸床,脈弦者生,澀者死;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吐下後腹脹者,邪熱入胃也,調胃承氣湯。太陽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小承氣湯。
【和經益陽】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白話文:
汗、吐、下三法皆用仍未痊癒
如果汗法、吐法、下法都用過了,病卻沒有好,那是因為有虛證或實證的緣故。如果不是因為還有殘餘的邪氣未清除,就一定是陰虛或陽虛。在這個時候,應該仔細地評估,該用瀉法就用瀉法,該用補法就用補法,這樣才不會害死人。
【和解】
如果發汗後五六天又用下法,出現胸脅脹滿,稍微有結塊,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心煩,這是還沒痊癒,用柴胡桂薑湯。如果太陽病用汗法、吐法、下法之後,心下痞硬,打嗝不停,用旋覆代赭石湯。
【解表】
太陽病先用汗法卻沒好,又用下法,如果脈象是浮的,表示病還在體表,應該用解表的藥物,可以用桂枝湯。
【清熱】
如果用吐法或下法後七八天病還沒好,熱邪結在體內,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心煩想喝水,用白虎加人參湯。
【溫裡】
如果用汗法或下法之後病仍然沒好,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用茯苓四逆湯。如果大汗淋漓或腹瀉不止,導致手腳冰冷,用四逆湯。如果用下法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反而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也沒有表證,脈象沉而微弱,身上沒有明顯發熱,用乾薑附子湯。如果用下法後又發汗,脈象微細且發冷顫抖,這是體內體外都虛弱了。如果用吐法或下法之後,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吐法】
如果用發汗法、吐法、下法後,出現虛煩難眠,嚴重的話會顛三倒四,心中煩悶,用梔子豉湯。如果用發汗法或下法後,出現煩熱胸悶,用梔子豉湯。
【下法】
如果用吐法或下法後沒有大便,五六天到十幾天,每天下午發熱,但不怕冷,獨自胡言亂語好像看到鬼,手在空中亂抓,如果脈象是弦的,表示有救,脈象是澀的就危險了;如果只是發熱和說胡話,用大承氣湯。如果用吐法或下法後腹部脹氣,表示邪熱進入胃部,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太陽病用吐法或下法後稍感煩躁,小便頻繁,大便乾硬,用小承氣湯。
【和解經絡並扶助陽氣】
如果用吐法或下法後,心下覺得逆氣上衝,氣往上衝到胸口,頭暈,脈象沉而緊,如果這時用發汗法會擾動經絡,身體會顫抖,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