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4)
卷之八 (4)
1. 內因似中風
矧有痿、濕、火、熱、痰、氣、虛諸證,而似中風,故今古治例不同。是以符先生折中諸經之旨,辨以上諸證,不得與中風同治。中風同治又豈惟三子之論哉?然王氏之擴充其例,因有是辨,亦不害其為叮嚀也。余嘗居京州,即漢之武威郡也。其地高阜,四時多風少雨,土藝粟麥,引泉灌溉,天氣常寒。
人之氣實,腠密。每見中風,或暴死者有之,蓋折風燥列之甚也。時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風起自西北,時甘州城外,路死者數人。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傷人至暴死者之旨不誣,丹溪之言,所謂本也。人蓋不經其所,雖審經意,故莫不有疑者也。籲!醫之不明運氣造化,地理病機之微,而欲行通變之法者,難矣哉!
白話文:
更何況還有肢體無力、濕氣重、火氣大、發熱、痰多、氣虛等各種症狀,這些症狀看起來都像中風,所以從古到今治療方法都不一樣。因此,符先生綜合各醫學典籍的要旨,辨別以上這些症狀,認為不能和真正中風的治療方法相同。如果把這些都當成中風來治療,豈止是三子湯這種論點可以概括的呢?然而,王氏擴充了這個案例,因為有了這些辨別,也不會妨礙他反覆叮囑大家注意。
我曾經住在京州,也就是漢朝的武威郡。那裡地勢高,一年四季多風少雨,主要種植小米和小麥,引泉水灌溉,天氣經常寒冷。當地人身體強壯,皮膚緊密。常常看到有人中風,甚至有突然暴斃的,這是因為那裡的風乾燥又強烈所導致的。當時洪武乙亥年秋天八月,西北方刮起大風,當時甘州城外,路邊死了好幾個人。我才開始領悟到,醫書上說西北方吹來的強風會傷人到突然死亡,這句話是真的,丹溪的說法,說到了根本原因。人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即使理解醫書上的意思,也難免會產生懷疑。唉!醫生如果不能明白氣候變化、地理環境和疾病機制的細微之處,卻想要運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實在是太困難了!
2. 四肢不舉有虛有實
《病機》云: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虛,吐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亦令四肢不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世俗但見四肢不舉,皆以為中風,此脾土太過不及皆能致之,其可一概用藥乎?
白話文:
四肢不能舉起,俗稱癱瘓。《黃帝內經》說,脾土功能太過旺盛會導致四肢無力。這通常是富貴人家飲食過於豐盛導致的疾病,並非肝腎虛弱所引起。治療方法應該以瀉為主,使氣弱下來,陽氣恢復正常,病就會好。可以使用三化湯或是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由於脾虛引起的四肢無力,治療方法則應該以補為主。可以使用十全散,或是加減四物湯,去除邪氣,扶正氣。世俗之人只要看到四肢無力,就都認為是中風,但其實脾土功能太過或不足都有可能導致這種情況,怎麼能一概而論,隨便用藥呢?
3. 中風不當與痿證同治
丹溪曰:今世所謂風病,大率與諸痿證混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條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夫風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發表行滯,有何不可。
《局方》治風之外,又歷述魂魄恍忽,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氣昏憒,癱瘓嚲曳,手足筋衰,眩暈倒僕,半身不遂,腳膝軟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滯、諸痿等證,悉皆治之。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其昏惑瘛瘲、瞀悶、瞀昧、暴病、鬱冒、矇昧、暴喑、瘈昧皆屬於火。
曰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論治。若以外感風邪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若夫岐伯、仲景、孫思邈之言,大意以指外之感。劉河間之言風,明指內傷熱證,實與痿證所言諸痿生於熱相合。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
內熱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熱當作實可瀉。中風之病,古方冠諸方首,以其為人之大病也。夫風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氣自外而入者也。古人用藥皆是發散表邪,通行經絡之劑,以其自表而入,亦當自表而出也。至於東垣分在經、在腑、在臟,而有汗、下、調養之法,可謂詳備精密,則又通表裡中三法而治矣。
若劉河間以為熱甚制金,不能平木,或濕土過甚,反兼木化,皆非外中於風,乃因內熱而生,迥出前古之論。丹溪謂數千年得經意者,河間一人耳。由是觀之,若病從外邪而得,元氣壯實者,當從古方發散之例,但用藥不宜小續命湯。須分所挾有寒、熱、溫、涼之異,受邪有臟腑經絡之殊。
若病因內熱而生者,當從劉河間之論,但有用藥不宜,如子和專以汗吐下為法。蓋病邪有虛有實,難一概論,又況痿證實與內熱所生相同,醫者須宜識此。或問外邪之感與內熱之傷,何者為多也?丹溪曰: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是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現在世俗所說的「風病」,大多與各種「痿證」混淆在一起治療。這主要是因為《局方》這本書,常常用治療風病的藥物來治療痿證。古代聖賢談論風病和痿證各有其條目,病因起源和發展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風病是外感引起的,病性多變,病情多為實證。用發散、疏通的方法來治療,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局方》除了提到風病之外,還列舉了許多症狀,例如精神恍惚、需要人扶持才能起身、手腳不聽使喚、神志不清、癱瘓、手腳肌肉衰弱、眩暈跌倒、半身不遂、腳膝軟弱無力、四肢顫抖、抽搐、說不出話或說話困難,以及各種痿證等,都用相同的藥物來治療。但他們沒有想到,各種痿證都是因為肺熱,然後傳入五臟,擴散而形成各種病症。那些出現昏迷、抽搐、煩躁、意識模糊、突然發病、昏厥、意識不清、突然失語、抽搐等症狀,都屬於火熱。
如果出現四肢無力、舌頭僵硬、腳痿無法抬起、痰多有聲等症狀,都屬於土濕,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應該歸類為痿證來治療。如果用治療外感風邪的方法來治療,難道不會造成實證反而更實,虛證反而更虛的禍患嗎?岐伯、張仲景、孫思邈等人的說法,主要是指外感引起的疾病。劉完素的風病說,明確指出是由於內傷熱證引起的,這與痿證所說的各種痿證都是由熱引起的說法一致。外感引起的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而且多數是夾帶寒邪的。
內傷熱證都是虛證,沒有寒邪可以發散,沒有實證可以攻瀉。中風這種疾病,古方將其列為各種疾病的首位,因為它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病。風病是六淫邪氣之一,是從外界侵入人體的邪氣。古代用藥都是發散表邪,疏通經絡的藥物,因為它是從體表侵入的,所以也應該從體表發散出去。至於李東垣將病位分為在經、在腑、在臟,並有發汗、攻下、調養等治療方法,可以說是詳細周全,這也是從表、裡、中三個方面進行治療的方法。
而劉完素認為,熱邪太盛會導致金無法剋制木,或者濕土過於旺盛,反而會助長木火,這些都不是外感風邪引起的,而是因為內熱而產生的疾病,這與前人的說法截然不同。朱丹溪說,數千年來,真正理解經典的人,只有劉完素一人。由此可見,如果疾病是由外邪引起的,而且病人的元氣充盛,就應該按照古方的發散表邪的方法來治療,但用藥不適合小續命湯。應該根據所夾帶的寒、熱、溫、涼的不同,以及受邪在臟腑經絡的不同,來區別用藥。
如果疾病是由內熱引起的,就應該按照劉完素的理論來治療,但用藥時不能過度,例如張子和專門用發汗、嘔吐、攻下的方法。因為病邪有虛有實,很難一概而論,況且痿證確實與內熱引起的病症相同,醫生必須要清楚這一點。有人問,外感引起的疾病和內傷引起的疾病,哪一種比較多呢?朱丹溪說:西北地區氣候寒冷,被風邪侵襲的確有。東南地區氣候溫和而且潮濕,那裡患有風病的人,並不是真正的風病,都是因為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造成的。
《黃帝內經》說:「太過就會產生危害,順應就會被制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