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一 (5)
卷之四十一 (5)
1. 溫氣調中劑
(《局方》)鹽煎散,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上,胸脅刺痛,及脾胃虛寒嘔吐瀉泄,膀胱小腸氣,婦人血氣皆治。
砂仁,甘草(炙),茯苓,草果,川芎,小茴香(炒),肉豆蔻,蓽澄茄,良薑,枳殼(炒),檳榔,羌活,蒼朮,厚朴(姜炒),陳皮,麥芽(各等分),
白話文:
《局方》中的「鹽煎散」,用來治療男子、女子因寒氣入侵上半身,導致胸脅刺痛、脾胃虛寒嘔吐腹瀉、膀胱和小腸寒氣,以及婦女血虛等各種症狀。方劑包含砂仁、甘草(炙)、茯苓、草果、川芎、小茴香(炒)、肉豆蔻、蓽澄茄、良薑、枳殼(炒)、檳榔、羌活、蒼朮、厚朴(姜炒)、陳皮、麥芽(各等分)。
上水盞半,入鹽炒少許,煎七分,不拘時服。
勝金散,治男婦五臟諸氣搶心切痛,不語欲絕。
天台烏藥(酒浸一兩,或焙乾,或微炒),茴香,青皮,良薑(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婦人薑湯,童便調服。
(《直指》)白豆蔻散,治七氣所傷,滯於胸膈,窒塞咽喉,脹痛心下,噫氣吞酸,不能飲食。
白豆蔻,砂仁(各四分),蓽澄茄,丁香,木香(各二分),香附子(制),青皮,陳皮(各八分),桂(三分),厚朴(薑製,八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取半盞水,加入少許鹽,煎煮至七分熟,不限時辰服用。勝金散可治療男女五臟氣虛引起的胸痛、心痛,導致患者無法言語,瀕臨死亡。將天台烏藥(以酒浸泡一兩,或烘乾,或微炒)、茴香、青皮、良薑(各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溫酒調服。婦女可用薑湯調服,兒童則用童便調服。白豆蔻散可治療七氣所傷,導致氣滯胸膈,咽喉阻塞,心下脹痛,噯氣吞酸,無法飲食。取白豆蔻、砂仁(各四分)、蓽澄茄、丁香、木香(各二分)、香附子(製備)、青皮、陳皮(各八分)、桂皮(三分)、厚朴(薑製,八分)、甘草(三分),共為細末。
上水二盞,姜三片,鹽一捻,煎七分,不拘時服。
溫中分氣丸,治三焦氣不升降,胸膈滿悶。
南星,半夏(制。各一兩),香附子(二兩,三味同煮,薑汁半杯,醋半盞,水一盞,煮乾),白朮,茯苓(各半兩),木香,青皮,陳皮,良薑,乾薑(四味,各一分,醋半盞,水一盞,同煮乾)
上為細末,酒打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無時薑湯下。
白話文:
取水兩杯,加入薑片三片和鹽少許,煎煮至七分熟,不限時間服用。此方名為溫中分氣丸,用於治療三焦氣機升降失調,導致胸膈滿悶的症狀。
藥材包括:南星、半夏(製)、香附子(各一兩),將三味藥材一同煮,加入薑汁半杯、醋半盞、水一杯,煮至乾。另取白朮、茯苓(各半兩)、木香、青皮、陳皮、良薑、乾薑(四味各一分),加入醋半盞、水一杯,一同煮至乾。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和麵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不限時間,以薑湯送服。
半夏湯,治上氣嘔逆,不能下食。
半夏(制,一錢),陳皮,白朮,甘草(炙。各五分),桂心(四分),人參,厚朴(姜炒,二錢),
上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八分,溫服。
壓氣散,治上氣嘔逆,疏利太過,虛氣上攻,短氣煩悶。
木香,人參,白茯苓,藿香葉,陳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紫蘇木瓜生薑湯調入銀器內,重湯煮五七沸,溫服。
白話文:
半夏湯用於治療上氣嘔逆、不能進食,以半夏、陳皮、白朮、甘草、桂心、人參、厚朴等藥材煎煮服用。壓氣散則用於治療上氣嘔逆、消化過度、虛氣上攻、呼吸短促、心煩氣悶,以木香、人參、白茯苓、藿香葉、陳皮、枳殼、甘草、附子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適量用紫蘇木、生薑湯調服。
(東垣)木瓜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方見脹滿門。)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材和配方名稱已經用超連結標註了,在這裡就不重複列出。
(東陽) [木瓜][順氣湯],治療下焦有濕熱引起的腹部腫脅痛、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個方子可以在「水腫」一章找到) 木瓜
順氣湯
脹滿門
2. 破氣攻下劑
(瑞竹)木香檳榔丸,疏利三焦,胸膈滯氣,逐飲破痰,消食快氣。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朮(煨),黃連,枳殼(各一兩),當歸,香附子,黃柏,大黃(各三兩),牽牛(頭末四兩),
白話文:
瑞竹木香檳榔丸,能疏通三焦,緩解胸膈鬱結的氣滯,驅散水飲,化痰止咳,幫助消化,讓人神清氣爽。方劑包含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朮(煨)、黃連、枳殼(各一兩)、當歸、香附子、黃柏、大黃(各三兩)、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和劑》)復元通氣散,治氣不宣通,腹脅刺痛,或成瘡癤,並閃挫,腰脅作痛不散並治。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兩),玄胡索(兩半),白牽牛(炒),甘草(炒),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七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白話文:
將滴水丸、梧桐子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劑,每服五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復元通氣散,用於治療氣機不暢,腹脅刺痛,或出現瘡癤,以及閃挫、腰脅疼痛不消等症狀。
將茴香(炒)、穿山甲(用蛤粉炒去粉,各二兩)、玄胡索(兩半)、白牽牛(炒)、甘草(炒)、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七錢)研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調服。若病在上焦,飯後服用;若病在下焦,飯前服用。
(楊氏)消脹丸,快氣寬中,除腹脹,進飲食。
木香,檳榔,牽牛(炒取頭末),蘿蔔子(炒,研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御藥》)分氣丸,治胸膈氣痞,化痰消食。
砂仁,白豆蔻,青皮,陳皮,京三稜(炮),蓬莪朮(炮),蓽澄茄,蘿蔔子(炒,另研),枳實(麩炒),木香(各一兩),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白話文:
【楊氏 消脹丸】,快速調理氣血,舒緩腹部脹滿,促進飲食吸收。
木香、檳榔、炒牽牛(取出頭部細末)、炒蘿蔔子(研磨後與其他成分等量混合)。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水滴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30粒,以生薑湯送服。
【御藥 分氣丸】,專治胸部和胃部的氣滯不順,化解痰濕,消食化積。
砂仁、白豆蔻、青皮、陳皮、京三稜(經炮製處理)、蓬莪朮(炮製後)、蓽澄茄、炒蘿蔔子(研磨後單獨使用)、枳實(用麩炒過)、木香(各一兩份量),黑牽牛(炒後取出頭部細末,總計二兩)。
以上各成分按照配方比例混合,製成藥丸,適量服用。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茶清送下。
三和丸,治三焦不和,氣不升降,心胸痞悶,脅肋刺痛。
枳實,檳榔,半夏(制。各二兩),木香,青皮,陳皮,丁皮,赤茯苓,蘿蔔子(炒),白朮(各一兩半),三稜(煨,四兩),沉香,藿香,白豆蔻,官桂(各一兩),牽牛(取頭末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食遠薑湯下四十丸。
白話文:
三和丸方劑說明:
製法:
- 將枳實、檳榔、半夏(製)、木香、青皮、陳皮、丁皮、赤茯苓、蘿蔔子(炒)、白朮、三稜(煨)、沉香、藿香、白豆蔻、官桂、牽牛(取頭末)等藥材研磨成細粉。
- 以酒糊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 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功效:
- 治三焦不和,氣機升降失調,心胸痞悶,脅肋刺痛等症。
搜風順氣丸,治年高氣弱,秘結,及腳氣並治。(方見秘結門。)
(《百一》)是齋推氣丸,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脹滿,大便秘結。
陳皮,枳實,檳榔,大黃,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搜風順氣丸可以治療老年人氣虛、便秘和腳氣。此方在秘結門中可以找到。百一書中記載的推氣丸,則可以治療三焦氣滯、氣機升降失調、胸膈脹滿、大便秘結等症狀。藥方包括陳皮、枳實、檳榔、大黃、牽牛各等份,研末,用蜜丸製成,每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