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五 (3)
卷之三十五 (3)
1. 治案
滄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穀,眾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輩,轉劇。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也,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白朮,服三五升利止。續命非止利之藥,飲不終劑而利止者,以從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彌年,醫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堅卒燥之劑,弗效。時秋半,脈弦而浮。曰:夫人之病蓋病驚風,非飲食勞倦所致也。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氣正隆,尚未至明春,則病將益加,法官平木之太過,扶土之不及,而瀉自止。夫人曰:儂寓南閩時,平章燕公以銅符密授,因失心懼,由是疾作。
白話文:
滄州一位老翁醫治一位病人,病人患有下痢完谷的症狀,眾人認為是洞泄中寒,便給病人服用理中、四逆等藥物,結果病況反而加重。老翁診脈發現,脈象兩寸都弦長,右關脈浮於左關脈一倍,而且身體外觀如同草木生長,知道是肝風傳脾,導致飧泄,並不是臟寒引起的。因此,老翁以小續命湯去除麻黃,加入白朮,病人服用三五升后痢疾止住。續命湯並非單純止痢的藥物,病人喝藥未喝完就止痢,是因為老翁從根本上治療的緣故。
又有一位夫人,患有飧泄病症長達一年,醫生讓她休息調養,並用苦寒燥烈的藥物治療,卻無效。當時是秋季中旬,夫人脈象弦而浮。老翁說:夫人的病症應該是驚風所致,而非飲食勞倦引起的。肝主驚,所以虛風很盛,乘脾而導致泄瀉。如今金氣正旺,尚未到明春,病症將會更加嚴重,應當用藥平抑肝木的過度,扶助脾土不足,才能讓泄瀉自然止住。夫人說:我住在南閩時,平章燕公用銅符密授我,我因害怕而失心,從此患上此病。
公言信然。以黃犉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藥愈。
張子和治一人,瀉利不止如傾。眾以為寒,治近二十載。脈之,兩寸皆滑,予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瀉水數十行,次以淡劑利水道,後愈。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風攣,瀉泄,百方不效。左脈洪滑,此太陰經有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瀉,當治上焦,用蘿蔔子擂和漿水,密探吐大塊膠痰碗許,隨愈。
白話文:
大家說的話可信。用牛肝配上驅風健脾的藥就能治好。
張子和治過一個病人,拉肚子不停,像水一樣倒出來。大家認為是寒症,治療了將近二十年。我摸了他的脈,發現兩寸脈都滑,就知道不是寒症,因為寒症是水造成的。我用茶調散把寒水逼出來,足足有五七升,又用無憂散瀉水數十行,接著用清淡的藥劑利水通便,之後病就好了。這就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丹溪治療一位老人,右手風痺抽搐,還拉肚子,各種藥方都不管用。我摸了他的左脈,發現脈洪滑,就知道是太陰經積聚了,肺氣壅塞,無法下降,大腸虛弱才會拉肚子。應該治療上焦,所以我用蘿蔔子磨成漿,密閉探吐,吐出碗許的膠痰,之後就痊癒了。
一老人厚味傷脾,常常瀉泄,亦是脾瀉,用白芍酒炒白朮各二兩、神麯、山楂各一兩、黃芩半兩、炒半夏一兩為末,荷葉煨飯為丸服。
一老人稟厚形瘦,夏未患瀉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澀少不赤,脈澀頗弦,膈微滿悶食減。因悟曰:必多年陳積,僻在腸胃。詢知嗜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此痰積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鹿苜根、生薑濃煎和砂糖,飲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膠,利減半,再飲而利止。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調理。
白話文:
一位老人家因為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傷了脾胃,導致經常腹瀉,這是脾虛導致的瀉痢。醫生開了藥方,用白芍酒炒,白朮,神麴,山楂,黃芩,炒半夏研成粉末,用荷葉煨飯做成丸子服用。
另一個老人家,體型偏瘦,夏天時就患上了腹瀉,到了秋天仍然沒有治好。他神志清醒,小便排泄困難,尿液稀少,顏色不紅,脈象沉澀,略帶弦象,胸口微微脹滿,食慾減退。醫生診斷認為,這是多年積累的痰濕,停留在腸胃之中。詢問得知,老人家喜歡吃鯉魚,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吃。醫生說,這是因為痰濕積聚在肺部,肺是與大腸相表裡,導致大腸功能失調。應該先治本,清除痰濕,再治標,固腸止瀉。於是用茱萸、陳皮、青蔥、鹿苜根、生薑濃煎後,加入砂糖,喝了一碗,吐出半升痰液,腹瀉減輕一半,再喝一碗後腹瀉就止住了。之後,醫生又開了平胃散加白朮、黃連來調理身體。
治一富兒,面黃善啖易飢,非肉不食,瀉泄一月,脈大。以為濕熱,當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蟲也。驗其大便,果有蛔,治蟲而愈。次年夏初,復瀉,不痛而口乾。予曰:昔治蟲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熱之藥白朮湯下,三日而愈。後用白朮為君,芍藥為臣,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入蘆薈為丸,白朮湯下,禁肉防再舉。
白話文:
曾經治療一位富家子弟,他面色發黃、食量很大、容易飢餓,只愛吃肉,連續一個月腹瀉,脈象洪大。我判斷是濕熱所致,應該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然而,他卻精神健旺、食量大增,卻不口渴,這就一定是疳蟲作祟了。檢查了他的大便,果然有蛔蟲,於是治療蟲病,孩子就痊癒了。
第二年夏天剛開始,他又開始腹瀉,沒有疼痛感,卻口乾舌燥。我告訴他,以前只是治蟲,沒有治疳,所以才會復發。於是,我用白朮湯來清除疳熱,三天就痊癒了。之後,我以白朮為主藥,芍藥為輔,再加入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製成蘆薈丸,以白朮湯送服,並禁食肉類,以防再次發病。
2. 治瀉通用劑
術茯車前子湯,治一切瀉泄,用此為主。
白朮,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陳皮,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燈心煎七分服。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麯、麥芽、山楂子(各八分),黃連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狹飽悶,再加厚朴、枳實、木香(各五分)。小便赤澀短少,加豬苓、木通、山梔(各五錢)、濕瀉者,加茵陳、蒼朮(各一錢)。若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各五分)。
白話文:
茯苓車前子湯
此方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
組成:
白朮、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陳皮、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七錢,用半碗水加三片薑、一枚紅棗,燈心火煎至七分即可服用。
加減:
- 若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伴有黃色稀便,可加神麴、麥芽、山楂(各八分),黃連七分以消食化積。
- 若腹中脹滿、悶悶不舒,可加厚朴、枳實、木香(各五分)以理氣消脹。
- 若小便赤澀短少,可加豬苓、木通、山梔(各五錢)以利水通淋。
- 若濕熱引起的腹瀉,可加茵陳、蒼朮(各一錢)以清熱利濕。
- 若夏季秋季濕熱盛行,暴發性水瀉,可加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各五分)以清熱解毒、止瀉止渴。
注:
- 上述劑量僅供參考,實際用量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
發熱燥渴,加乾葛、石膏(各一錢)。口渴引飲,加葛根、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廾麻、烏梅肉(各一分)。暑月瀉泄,加香薷、厚朴。寒月溏瀉清冷,腹痛或傷冷食,加神麯、麥芽、乾薑(煨,各一錢)、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勝濕須
加防風、羌活、白芷、蒼朮、半夏。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以升清氣。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煅)、訶子(煨)、木香、炒乾姜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口渴,就加入乾葛和石膏(各一錢)。如果口渴想喝水,就加入葛根、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廾麻、烏梅肉(各一分)。夏天腹瀉,就加入香薷和厚朴。冬天腹瀉,排泄物清冷,肚子痛或因為吃冷食引起的,就加入神麯、麥芽、乾薑(煨,各一錢)、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如果需要去濕氣,就加入防風、羌活、白芷、蒼朮、半夏。如果胃氣下陷,就加入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以提升清氣。如果長期腹瀉,腸胃虛弱,難以控制,就加入肉蔻(煨)、石脂(煅)、訶子(煨)、木香、炒乾姜各五分。如果清晨腹瀉,就加入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湯,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服水土等證。
蒼朮(制),厚朴(制),陳皮,甘草(減半),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局方》)平胃散,治傷濕泄瀉,薑棗煎成為末,米調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治伏暑泄瀉,發煩渴,小水不利。
豬苓,白朮,白茯苓,澤瀉,車前子(隔紙炒研,一錢),肉桂(五分),
白話文:
《局方》的胃苓湯用來治療男女因暑濕停飲導致的泄瀉,以及不服水土等症狀。藥材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取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三片薑、兩枚棗煎煮七分,飯後服用。《局方》的平胃散用來治療傷濕泄瀉,可用薑棗煎煮後研磨成粉末,或用米湯調服。《良方》的加味五苓散用來治療伏暑泄瀉,伴隨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藥材包括豬苓、白朮、白茯苓、澤瀉、車前子(隔紙炒研,一錢)、肉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朴(姜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術大棗,治濕痰瀉泄。
白朮(加倍),陳皮,半夏(制),白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咀,水盞半加姜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傷暑水瀉。
白話文:
服用藥物一劑,用半盞水,加入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藥汁剩七分,不限時間服用。此為薷苓湯,適用於夏季暑熱引起的腹瀉,並有發展成痢疾的趨勢。
香薷、黃連(用薑汁炒)、厚朴(用薑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以上各等份)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六錢,用半盞水,加入薑三片,煎煮至藥汁剩七分服用。
若要治療濕痰引起的腹瀉,可以將白朮份量加倍,並加入陳皮、半夏(制)、白茯苓(各等份)、甘草(減半)一起研磨服用。
六一散(又名益元散)則適用於夏季暑熱引起的腹瀉。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炙甘草末(一兩),
上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丹溪)青六丸,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並不單用,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能補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兩),紅曲(炒,二兩),
上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溫六丸,泄瀉而嘔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薑湯調服。或以末和入七分之一湯調。
白話文: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炙甘草末(一兩),將這兩種藥材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這方子叫做青六丸,能去除三焦濕熱,治療腹瀉,通常與清化丸一起使用,很少單獨使用。也能治療產後腹痛或自利,並且能補脾益血,也能治療血痢。
六一散(七兩),紅曲(炒,二兩),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飯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五十丸,用白湯送服。這方子叫做溫六丸,對於腹瀉伴隨嘔吐者效果顯著。
六一散可以用生薑湯調服,或者將藥粉混合七分之一的湯水中服用。
(《局方》)戊已丸,治胃經受熱,瀉痢不止。
黃連(酒炒,四兩),吳茱萸(泡炒,二兩),白芍藥(三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秘方)既濟丸,治一切瀉泄不止。
黃連(切如豆大,四兩),生薑(二兩,切成粗絲,同黃連炒黃燥)
上二味為細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集成》)脾泄丸,治食積酒濕等瀉。
白話文:
《局方》的戊已丸,用於治療胃經受熱引起的腹瀉不止。配方是黃連(酒炒,四兩)、吳茱萸(泡炒,二兩)、白芍(三兩),研磨成粉,用神麴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秘方的既濟丸,用於治療各種腹瀉不止。配方是黃連(切成豆粒大小,四兩)、生薑(切成粗絲,二兩,與黃連一起炒至黃色乾燥),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硬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五十丸,用白湯送服。
《集成》的脾泄丸,用於治療食積、酒濕等引起的腹瀉。
白朮(土炒,二兩),蒼朮(炒),半夏(制。各兩半),山楂,神麯(炒),芍藥(炒),黃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後重者,加木香、檳榔。
(《局方》)太平丸,治瀉泄。
黃連(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同乾薑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東垣)升麻除濕湯,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白話文:
白朮(土炒,二兩)、蒼朮(炒)、半夏(制,各兩半)、山楂、神麯(炒)、芍藥(炒)、黃芩(炒,各一兩),混合研磨成粉末,以荷葉煨飯製成丸藥。如果症狀以腹瀉為主,可再加入木香、檳榔。此方稱為太平丸,用於治療瀉泄。
黃連(一味,與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芍藥(炒,減半),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老米糊製成丸藥,再與乾薑同炒,加入一半阿膠,稱為駐車丸。
升麻除濕湯,適用於白下而上之證,用以引導濕氣下行。
蒼朮(一錢),柴胡,羌活,半夏,升麻,神麯,澤瀉,防風,炙甘草,陳皮,麥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非腸鳴勿用。
(東垣)茯苓湯,治因傷冷飲水,泄瀉注下,一夜十餘次,變作白痢,或變赤痢,腹中㽲痛,食減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茯苓,豬苓,澤瀉(各五分),當歸,生黃芩(各錢半),白芍藥(七分),蒼朮,生甘草,升麻,柴胡(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一分半),
白話文:
蒼朮一錢,柴胡、羌活、半夏、升麻、神麴、澤瀉、防風、炙甘草、陳皮、麥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半碗水煎煮七分,空腹服用。如果患者胃寒腸鳴,則可以額外加入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一起煎煮,但如果不是腸鳴則不必添加。
東垣的茯苓湯是用於治療因傷冷飲水導致腹瀉,一天腹瀉十餘次,並轉變為白色或紅色痢疾,腹部絞痛,食慾減退,燥熱,四肢沉重無力的病症。藥方如下:茯苓、豬苓、澤瀉各五分,當歸、生黃芩各一錢半,白芍藥七分,蒼朮、生甘草、升麻、柴胡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草窗)白朮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朮(炒),芍藥(炒。各二兩),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瀉者加升麻六錢。
(《機要》)白朮芍藥湯,治太陰受濕,水瀉注下,水穀不化,不欲飲食,困弱無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勢來也,亦宜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二錢),
水煎服。
(《機要》)白朮茯苓湯,治濕瀉,又治食積,濕熱作瀉。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劑藥,用半盞水煎煮八分,溫熱服用。
白朮、芍藥散,用於治療腹痛、腹瀉。
將白朮、芍藥各兩兩炒熟,陳皮一半,防風一兩,研磨成粉,可以煎服、散服或製成丸劑服用。長期腹瀉的患者,可以加六錢升麻。
白朮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陰受濕,水瀉不止,水穀不消化,不願意吃飯,身體虛弱無力,可以服用此方調和。如果身體沉重,突然腹瀉,病情嚴重,也可以服用此方調和。
將白朮、芍藥各四錢,甘草兩錢,炒熟,用水煎服。
白朮茯苓湯,用於治療濕瀉,也可用於治療食積,濕熱引起的腹瀉。
白朮,茯苓(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各等分,名白朮散。為末,米湯調下。
(《機要》)蒼朮芍藥湯,治前證。
蒼朮,芍藥(二錢半),淡桂(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白朮和茯苓各五錢,一起煎水服用,飯前喝下。另一個配方中,白朮、茯苓、芍藥三味藥各等分,稱為白朮散,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蒼朮、芍藥各二錢半,淡桂五分,一起煎水喝下,用於治療之前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