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 (3)

1. 治案

滄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穀,眾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輩,轉劇。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也,以小續命湯麻黃白朮,服三五升利止。續命非止利之藥,飲不終劑而利止者,以從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彌年,醫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堅卒燥之劑,弗效。時秋半,脈弦而浮。曰:夫人之病蓋病驚風,非飲食勞倦所致也。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氣正隆,尚未至明春,則病將益加,法官平木之太過,扶土之不及,而瀉自止。夫人曰:儂寓南閩時,平章燕公以銅符密授,因失心懼,由是疾作。

公言信然。以黃犉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藥愈。

張子和治一人,瀉利不止如傾。眾以為寒,治近二十載。脈之,兩寸皆滑,予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瀉水數十行,次以淡劑利水道,後愈。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風攣,瀉泄,百方不效。左脈洪滑,此太陰經有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瀉,當治上焦,用蘿蔔子擂和漿水,密探吐大塊膠痰碗許,隨愈。

一老人厚味傷脾,常常瀉泄,亦是脾瀉,用白芍酒炒白朮各二兩、神麯、山楂各一兩、黃芩半兩、炒半夏一兩為末,荷葉煨飯為丸服。

一老人稟厚形瘦,夏未患瀉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澀少不赤,脈澀頗弦,膈微滿悶食減。因悟曰:必多年陳積,僻在腸胃。詢知嗜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此痰積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鹿苜根、生薑濃煎和砂糖,飲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膠,利減半,再飲而利止。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調理。

治一富兒,面黃善啖易飢,非肉不食,瀉泄一月,脈大。以為濕熱,當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蟲也。驗其大便,果有蛔,治蟲而愈。次年夏初,復瀉,不痛而口乾。予曰:昔治蟲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熱之藥白朮湯下,三日而愈。後用白朮為君,芍藥為臣,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蘆薈為丸,白朮湯下,禁肉防再舉。

2. 治瀉通用劑

術茯車前子湯,治一切瀉泄,用此為主。

白朮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陳皮,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燈心煎七分服。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麯、麥芽山楂子(各八分),黃連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狹飽悶,再加厚朴枳實木香(各五分)。小便赤澀短少,加豬苓木通、山梔(各五錢)、濕瀉者,加茵陳、蒼朮(各一錢)。若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朮、升麻、木通(各五分)。

發熱燥渴,加乾葛、石膏(各一錢)。口渴引飲,加葛根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廾麻、烏梅肉(各一分)。暑月瀉泄,加香薷、厚朴。寒月溏瀉清冷,腹痛或傷冷食,加神麯、麥芽、乾薑(煨,各一錢)、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勝濕須

防風羌活白芷、蒼朮、半夏。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以升清氣。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煅)、訶子(煨)、木香、炒乾姜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湯,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服水土等證。

蒼朮(制),厚朴(制),陳皮,甘草(減半),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局方》)平胃散,治傷濕泄瀉,薑棗煎成為末,米調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治伏暑泄瀉,發煩渴,小水不利。

豬苓,白朮,白茯苓,澤瀉,車前子(隔紙炒研,一錢),肉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朴(姜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術大棗,治濕痰瀉泄。

白朮(加倍),陳皮,半夏(制),白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咀,水盞半加姜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傷暑水瀉。

桂府滑石(水飛,六兩),炙甘草末(一兩),

上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丹溪)青六丸,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並不單用,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能補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兩),紅曲(炒,二兩),

上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溫六丸,泄瀉而嘔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薑湯調服。或以末和入七分之一湯調。

(《局方》)戊已丸,治胃經受熱,瀉痢不止。

黃連(酒炒,四兩),吳茱萸(泡炒,二兩),白芍藥(三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秘方)既濟丸,治一切瀉泄不止。

黃連(切如豆大,四兩),生薑(二兩,切成粗絲,同黃連炒黃燥)

上二味為細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集成》)脾泄丸,治食積酒濕等瀉。

白朮(土炒,二兩),蒼朮(炒),半夏(制。各兩半),山楂,神麯(炒),芍藥(炒),黃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後重者,加木香、檳榔

(《局方》)太平丸,治瀉泄。

黃連(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同乾薑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東垣)升麻除濕湯,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一錢),柴胡,羌活,半夏,升麻,神麯,澤瀉,防風,炙甘草,陳皮,麥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非腸鳴勿用。

(東垣)茯苓湯,治因傷冷飲水,泄瀉注下,一夜十餘次,變作白痢,或變赤痢,腹中㽲痛,食減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茯苓,豬苓,澤瀉(各五分),當歸,生黃芩(各錢半),白芍藥(七分),蒼朮,生甘草,升麻,柴胡(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草窗)白朮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朮(炒),芍藥(炒。各二兩),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瀉者加升麻六錢。

(《機要》)白朮芍藥湯,治太陰受濕,水瀉注下,水穀不化,不欲飲食,困弱無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勢來也,亦宜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二錢),

水煎服。

(《機要》)白朮茯苓湯,治濕瀉,又治食積,濕熱作瀉。

白朮,茯苓(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各等分,名白朮散。為末,米湯調下。

(《機要》)蒼朮芍藥湯,治前證。

蒼朮,芍藥(二錢半),淡桂(五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