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2)

1. 神農本草經分上中下三品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後梁陶隱居又加《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本經》用朱書,《別錄》用墨書以別之。

上品藥性,亦皆能遺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然歲月常服,必獲大益。

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漸薄,服之者祛患為速,而延齡為緩。

下品藥性,直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

2. 出產收採藏蓄市買俱宜明辨

藥品所產,各有風土之宜,必本《圖經》取用,方能致效。人參生自上黨,黃耆產於綿山,山藥、地黃鬚珍懷慶,玄胡、蒼朮必羨茅山。舶上茴香堅且實,漢中防己大而圓。廣木香、川當歸隨土著號,胡黃連銀柴胡因地擅名。若非預求真藥,何能奏績收功?至於草木根荄,收採各有其時,取根多以二月、八月,斯時氣液尚藏。收莖惟在夏末初秋,此際發生正旺。

又云春收宜早,秋採宜遲,大都要因氣味盛全採而收之,各當其時可也。蓄藏之法,亦要究心,有宜曬曝、火烘之不同,又必風吹密固之各異。黃精、二地貯固實則不蔀黴,半夏、南星灰湯煨曬方堅實。人參、枸杞遇梅雨必要頻烘,薏苡、山藥逢溫熱可將數曬。硼砂收同綠豆冰片貯以燈芯之類。

若不著意留心,未免噬臍空手。百凡市肆買求,尤宜留神辨認,或非道地之真,則多莠苗相泥。以西呆為木香,指玄參續斷,明松脂滴作乳香五靈脂搗充沒藥,山梔染黑作砂仁,半夏煮黃為胡索,牛蹄銼為犀角,虎脛假以驢䯒,綿花梗形似藿香土當歸樣同獨活川芎雜以藁本馬藺揉於澤蘭末,五靈攙入麝香樟腦偽充冰片,石灰和麵作成附子,紫皮調土捏作小丁香。巧偽百般,不能枚舉。

精詳細察,存乎其人。

3. 藥有四氣五味

《本草經》云:藥有四氣寒熱溫涼,此兼性氣而言也。又有香臭腥臊之四氣,如沉檀、腦麝之氣香,阿魏大蒜其氣臭,魚、蛤、銅錢其氣腥,雞、鴨、狐貍其氣臊,此則四氣而兼性氣為言也。《本經》獨言寒熱溫涼四性,而不言香臭腥臊,恐或遺之耳。五味酸、咸、甘、苦、辛。

蓋天地定位,惟五行生化萬類。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如寒氣堅,故鹹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苦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酸味可用以收;臊氣收,故辛味可用以散;土為中氣,無所不和,故甘味可用以緩。此四氣五味,藥之紀綱,業醫者須詳明之,方可以為司命之寄也。

4. 藥用必明六化

《內經》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生病之絡也。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其主病何如?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採藥歲也。)司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曰:司氣者何如?曰:司氣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

)非司歲物何如?曰:散也。(非專精則散氣,散物則物不純。)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靜躁,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類,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明其用。

凡藥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汁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須採而用之,斯有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