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2)
卷之九十四 (2)
1. 神農本草經分上中下三品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後梁陶隱居又加《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本經》用朱書,《別錄》用墨書以別之。
上品藥性,亦皆能遺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卒之效。然歲月常服,必獲大益。
白話文:
古代醫書將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共計三百六十五種,分別對應天、人、地三才,以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上品藥物一百二十種,主治養命,無毒,可長期服用,有助於延年益壽。中品藥物一百二十種,主治養性,有毒無毒皆有,需謹慎使用,用於治療疾病和補虛。下品藥物一百二十五種,主治疾病,多有毒性,不可長期服用,用於去除寒熱邪氣和治療疾病。此外,還有《名醫別錄》中記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與《本經》合共七百三十種。上品藥物雖然也能治病,但藥效緩慢,需要長期服用才能見效。
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漸薄,服之者祛患為速,而延齡為緩。
下品藥性,直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
白話文:
中等藥材的功效,治病的效果比較深入,但對於強身的效果則較為微弱,服用之後可以快速去除疾病,但延長壽命的效果較慢。
劣等藥材的性質,主要是用於攻剋疾病,但它們含有劇烈的毒性,會損害身體的平衡和諧,所以不能長期服用。
2. 出產收採藏蓄市買俱宜明辨
藥品所產,各有風土之宜,必本《圖經》取用,方能致效。人參生自上黨,黃耆產於綿山,山藥、地黃鬚珍懷慶,玄胡、蒼朮必羨茅山。舶上茴香堅且實,漢中防己大而圓。廣木香、川當歸隨土著號,胡黃連、銀柴胡因地擅名。若非預求真藥,何能奏績收功?至於草木根荄,收採各有其時,取根多以二月、八月,斯時氣液尚藏。收莖惟在夏末初秋,此際發生正旺。
白話文:
藥材的產地,各有適合生長的環境和氣候,一定要根據《圖經》記載的藥材產地來選擇藥材,才能發揮藥效。
人參產自上黨,黃芪產於綿山,山藥、地黃鬚則珍貴地來自懷慶,玄胡、蒼朮則非茅山莫屬。
來自海外的茴香堅硬且飽滿,漢中產的防己則個頭大且圓。廣西的木香、四川的當歸,因為產地不同而有各自的名稱,胡黃連、銀柴胡也因產地而有不同的稱呼。
若不事先尋找真藥材,又怎麼能取得成效呢?
至於草本植物的根莖,採收也有各自的最佳時機,收取根部通常選擇二月和八月,這時植物體內的氣液還未散失。收取莖部則選在夏末初秋,此時植物生長旺盛。
又云春收宜早,秋採宜遲,大都要因氣味盛全採而收之,各當其時可也。蓄藏之法,亦要究心,有宜曬曝、火烘之不同,又必風吹密固之各異。黃精、二地貯固實則不蔀黴,半夏、南星灰湯煨曬方堅實。人參、枸杞遇梅雨必要頻烘,薏苡、山藥逢溫熱可將數曬。硼砂收同綠豆,冰片貯以燈芯之類。
若不著意留心,未免噬臍空手。百凡市肆買求,尤宜留神辨認,或非道地之真,則多莠苗相泥。以西呆為木香,指玄參為續斷,明松脂滴作乳香,五靈脂搗充沒藥,山梔染黑作砂仁,半夏煮黃為胡索,牛蹄銼為犀角,虎脛假以驢䯒,綿花梗形似藿香,土當歸樣同獨活,川芎雜以藁本,馬藺揉於澤蘭末,五靈攙入麝香捶樟腦偽充冰片,石灰和麵作成附子,紫皮調土捏作小丁香。巧偽百般,不能枚舉。
精詳細察,存乎其人。
白話文:
春天采集应该尽早,秋天采集则应稍晚,总之要在药材气味最为旺盛完整的时候进行采摘和收集,各自按照适合的时节来进行。储存的方法也需要用心研究,有的适合晒干,有的则需要用火烘干,还要注意通风和密封的不同要求。黄精和生地如果保存得当就不会发霉,半夏和南星需要用草木灰水煮过后晒干才坚硬。人参和枸杞在梅雨季节一定要经常烘干,薏苡和山药在温热天气可以多次晾晒。硼砂和绿豆一起存放,冰片则用灯芯草之类来保存。
如果不仔细留意,最终可能会一无所获。在市场上购买药材时,更应该仔细辨别,否则可能会买到不正宗的药材,掺杂了劣质品。把西呆当作木香,把玄参误认为是续断,用松脂冒充乳香,五灵脂捣碎后充当没药,用山栀染黑来冒充砂仁,将煮黄的半夏当作胡索,把锉碎的牛蹄当作犀角,用驴蹄筋冒充虎胫骨,棉花梗形状类似藿香,土当归和独活样子相似,川芎中掺杂藁本,马蔺混入泽兰粉末,五灵脂掺入麝香中,用樟脑冒充冰片,石灰和面粉做成附子,用紫色外皮加上泥土捏成小丁香。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无法一一列举。
细致观察和辨别,全在于个人的努力。
3. 藥有四氣五味
《本草經》云:藥有四氣寒熱溫涼,此兼性氣而言也。又有香臭腥臊之四氣,如沉檀、腦麝之氣香,阿魏、大蒜其氣臭,魚、蛤、銅錢其氣腥,雞、鴨、狐貍其氣臊,此則四氣而兼性氣為言也。《本經》獨言寒熱溫涼四性,而不言香臭腥臊,恐或遺之耳。五味酸、咸、甘、苦、辛。
蓋天地定位,惟五行生化萬類。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如寒氣堅,故鹹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苦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酸味可用以收;臊氣收,故辛味可用以散;土為中氣,無所不和,故甘味可用以緩。此四氣五味,藥之紀綱,業醫者須詳明之,方可以為司命之寄也。
白話文:
《本草經》云:藥物有四氣,分別是寒、熱、溫、涼,這指的是藥物的性氣。此外,藥物還具有香、臭、腥、臊四種氣味,例如沉香、檀香、腦麝等氣味香,阿魏、大蒜氣味臭,魚、蛤、銅錢氣味腥,雞、鴨、狐狸氣味臊,這也是將藥物的性氣與四種氣味結合起來討論。
《本經》中只提到了寒、熱、溫、涼四性,而沒有提及香、臭、腥、臊四種氣味,可能是遺漏了。
藥物還有五味,分別是酸、鹹、甘、苦、辛。
天地間萬物的形成,都源於五行生化。生物的根本是氣,而成就生物的則是味。就如寒氣凝固,所以鹹味可用來軟化;熱氣鬆散,所以苦味可用來凝固;風氣散發,所以酸味可用來收斂;臊氣收縮,所以辛味可用來散發;土氣中和萬物,所以甘味可用來緩和。
這四氣五味是藥物的基本法則,從事醫術的人必須徹底了解,才能擔負起救治生命的重任。
4. 藥用必明六化
《內經》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生病之絡也。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其主病何如?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採藥歲也。)司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曰:司氣者何如?曰:司氣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
)非司歲物何如?曰:散也。(非專精則散氣,散物則物不純。)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靜躁,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類,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明其用。
白話文:
《內經》說:治療疾病,必須明白六氣化分而治之,五味、五色所生之物,五臟所適合的,才能談論盈虛生病的脈絡。謹慎地觀察氣候的變化,不要錯過發病的機制,主治的疾病如何呢?
回答說:掌握一年四季的變化,備好各種藥物,就不會遺漏主治的疾病了。(採藥要合乎時令。)為什麼要掌握一年四季的變化呢?因為它是天地精華的體現。
問:掌握氣候的變化如何呢?
回答說:掌握氣候和主導一年四季的變化是一樣的,但也有盈餘不足的區別。(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
問:不掌握一年四季的變化如何呢?
回答說:就會散亂。(不專精則氣散,散物則物不純。)所以,品質相同,但等級不同。
氣味有厚薄之分,性用有靜躁之別,治療和保健有程度之差,力量變化有深淺之別。
藥物有寒熱溫涼的特性,有酸、苦、辛、咸、甘、淡的種類,各有所長,不可不明白。藥物的氣味不一定相同,比如同氣之物,其味都咸,其氣都寒,就是這個道理。凡是同氣之物,必然有各種味道,同味之物,必然有各種氣質,互相之間的氣味有厚薄之分,性用不一,制定藥方的人必須明白它們的用途。
凡藥昆蟲草木,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汁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須採而用之,斯有效也。
白話文:
所有的藥材,包括昆蟲和植物,都有它們特定的產地,對於藥材的根、葉、花、果,也有適合的採摘時間。如果產地不對,藥材的性味就會有些差異,如果採摘的時間不對,藥材的氣味和汁液就不會完整。此外,新鮮與陳舊的差别,以及品質的好壞,都必須在採摘使用時注意,這樣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