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7)

1.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辨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者,世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稟天地,請以天地間可證者言之。

盈天地至大而運行者,莫如元氣與水。且以有形論之,則江河湖海、溪澗溝澮以為行水瀦水之道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亦有十二經脈、大小絡脈、經絡血海以為行血停血之隧道。風行水動,氣行血流,皆自然之理也。夫人之氣自平旦會於膻中,朝行手太陰肺,以次分布諸經,行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行三百六十五骨節。明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也。

血亦隨氣流布,運行不息,榮衛一身腠理,司開闔,維持綱紀,以為一身動靜云為之主。所以一脈愆和,則百脈皆病,理固然而不得不然也。彼云傳足不傳手者,何所據乎?請備言其所由。

蓋傷寒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寒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傷之何也?紫陽朱子曰: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季,能終始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裡,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用承氣湯以除去,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之。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晝夜循環,無所不至,豈間斷於手經哉!經曰:兩感於寒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豈虛語哉!

嘗觀《此事難知》曰:傷寒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六脈沉數而不洪,心下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之十日以來,形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然未知何經而來?答曰:太陽傷風,風為陽邪。

陽邪傷衛,陰血自燥,熱蓄膀胱。壬病逆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自上而逼肺,所以神昏也,梔子黃芩黃連湯。若在丙者,導赤散。在於丁者,瀉心湯。若脈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熱也,導赤瀉心各半服之宜者矣。此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又謂腑傳臟也,又下傳上也,表傳裡也。

壬傳丁者,乃坎傳離也,名越經傳,氣逆而喘者,非肺經乎?如謂不然,何仲景麻黃二湯乃心肺藥也?請細思之。

白話文:

關於傷寒只會傳到腳的經絡,而不會傳到手的經絡這種說法,是世俗的錯誤觀念,怎麼會有這種事呢?人稟承天地之氣而生,讓我用天地間可以驗證的道理來說明。

充滿天地並運行不息的,莫過於元氣與水。如果從有形的事物來說,江河湖海、溪流溝渠是水流動與停積的通道。而人體充滿全身的,無非是血氣,也有十二經脈、大小絡脈、經絡血海,作為血運行與停留的途徑。風行則水動,氣行則血流,這都是自然的道理。人的氣在早上會合於膻中,然後開始運行於手太陰肺經,接著依次分布到各個經絡,運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體則運行於三百六十五個骨節。第二天寅時,又會回到手太陰肺經。

血也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布,不停地運行,滋養全身的皮膚紋理,掌管開合,維持身體的綱紀,作為全身活動的主宰。所以一旦某一條經脈不和諧,所有的經脈都會生病,這是必然的道理。那些說傷寒只會傳到腳的經絡,而不會傳到手的經絡的人,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呢?請讓我詳細說明原因。

所謂的傷寒,是指冬天感受寒氣而生病的名稱。冬天是坎水主事,天氣嚴寒凜冽,水結冰、地凍結,在時令上,是足太陽、少陰經主管。所以接觸到寒氣的人,這兩條經脈就會生病。其次是足少陽、厥陰經,它們接續冬天而主管春令,也會受到傷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風木的氣令起於大寒節氣,正當農曆十二月中,到春分之後才開始溫暖,所以風寒也能傷害到它們。足陽明、太陰經,屬於中土,和冬天沒有直接關係,為什麼也會受到傷害呢?紫陽朱子說過:土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固定的名稱,沒有專屬的氣,它寄託在四季,能夠終始萬物,所以四季的寒熱溫涼之氣都能傷害到它。況且,表邪傳入裡,一定會歸於脾胃,形成燥糞,需要用承氣湯來清除,這樣胃氣才能平和。

手的六經主管夏秋,所以不會受到傷害。腳的六經,是感受傷害的區域和範圍。如果說傷寒是傷到腳而不是手,這樣說還可以,但如果說傷寒只會傳到腳而不會傳到手,那就不可信了。況且風寒侵入人體,會先進入榮衛,日夜循環,無所不到,怎麼會斷絕於手的經絡呢?《內經》說:「兩次感受寒邪的人,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生病,榮衛不能運行,臟腑不能通暢,就會死亡,這絕對不是虛假的說法啊!

我曾看過《此事難知》中說:傷寒到了五六天的時候,會逐漸出現神志不清、不說話,或者在睡夢中自言自語一兩句,眼睛發紅、嘴唇焦乾,舌頭乾燥不想喝水,給他稀粥就吃,不給就不想吃,六脈沉數而不洪大,心下不覺痞滿,腹中也不滿脹,大小便正常,或者傳到十天左右,樣子像喝醉酒的人。這是熱邪傳到手少陰心經的症狀。但還不知道熱邪是從哪條經脈傳來的?回答說:太陽經受風邪侵襲,風是陽邪。

陽邪傷害衛氣,陰血自然乾燥,熱邪積蓄在膀胱。壬水病的病氣逆傳給丙火,丙火和丁火是兄妹關係,所以熱邪又傳到心,心火從上逼迫肺,所以會神志不清。要用梔子黃芩黃連湯治療。如果病在丙火,就用導赤散治療;如果在丁火,就用瀉心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沉都有力,說明丙火和丁火都有熱邪,就將導赤散和瀉心湯各用一半來服用,才比較適宜。這是膀胱的熱邪傳到丙火,是從腳的經絡傳到手的經絡。又說是從腑傳到臟,又是從下傳到上,又是從表傳到裡。

壬水傳到丁火,是坎水傳到離火,這叫做「越經傳」,氣逆而喘,這不是肺經的症狀嗎?如果說不是,那為什麼仲景的麻黃二湯是心肺的藥呢?請仔細思考。

2. 傷寒傳經大法有四曰循經曰專經曰越經曰再經

循經:六經以次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是也。

專經:邪氣即在一經,不傳不變是也。

越經:間經而傳,如一日太陽病,頭頸項痛,腰脊強,二日不傳陽明,卻越而傳少陽,胸脅痛而耳聾之類是也。

再經:六經以次傳遍,卻又復起而再傳太陽,頭痛脊強之類是也。

白話文:

傷寒傳播途徑的主要方式有四種:循經、專經、越經和再經。

循經:疾病按照六經的順序傳播,第一天是太陽經,第二天是陽明經,第三天是少陽經,第四天是太陰經,第五天是少陰經,第六天是厥陰經,就是這樣依序傳遞。

專經:病邪只停留在一個經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也不會產生變化。

越經:疾病跳過相鄰的經絡而傳遞,例如第一天是太陽經病,出現頭、頸項疼痛,腰背僵硬等症狀,第二天沒有傳到陽明經,反而跳過傳到少陽經,出現胸脅疼痛、耳朵聽不清楚等症狀,就是這種情況。

再經:疾病按照六經順序傳遍之後,又重新回到太陽經發病,再次出現頭痛、背部僵硬等症狀,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