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8)
卷之十三 (8)
1. 傷寒即病之名春分以後夏秋之間皆非傷寒證候各以其溫熱因時而治之
張仲景曰:《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冷,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傳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耳,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皆由冬時積寒而致,非時行之氣也。學者審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陰陽大論》提到: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清涼,冬天氣候寒冷。這就是四季正常的氣候順序。冬天非常寒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能固守自身的精氣而不外洩,就不會被寒邪所傷;如果冒犯寒邪,才叫做傷寒。雖然四時的氣都能使人生病,但以傷寒的毒性最強,因為它最容易造成嚴重的病症。如果馬上就發病的,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邪會潛藏在肌膚之中,到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夏天會轉變成暑病。
所謂暑病,就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嚴重。所以勞苦的人在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積蓄了寒邪所導致的,並不是因為當季流行的時氣所造成。學習醫理的人要仔細審察這些道理。
2. 溫病辨
問曰:傷寒溫病何以辨?答曰:溫病於冬時感寒所得也,至春變為溫病耳。傷寒汗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太陽證】頭痛惡寒,汗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俘者,太陽病溫也。
【陽明證】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
【少陽證】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尺寸懼弦者,少陽病溫也。
【太陰證】腹滿喘干,診尺寸俱沉細,過經不愈者,太陰病溫也。
【少陰證】口燥而渴,診尺寸俱沉微,過經不愈者,少陰病溫也。
【厥陰證】煩滿囊縮,診尺寸俱微鍰,過經不愈者,厥陰病溫也。
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證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治溫大抵不宜多發汗,其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
白話文:
有人問:要如何區分傷寒和溫病呢?答:溫病是冬天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了。傷寒發汗後沒有痊癒,病邪還停留在體內沒有清除,過了病程階段,也算是溫病。醫書上說:溫病的脈象會運行在各個經絡,不知道病邪在哪個經絡活動,就依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
【太陽病】頭痛、怕冷,發汗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浮在表面,就是太陽經的溫病。
【陽明病】身體發熱、眼睛疼痛,發汗或瀉下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比較強而有力,就是陽明經的溫病。
【少陽病】胸部和脅肋疼痛,發汗或瀉下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像按在琴弦上,就是少陽經的溫病。
【太陰病】腹部脹滿、呼吸急促且口乾,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沉在底下又細弱,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太陰經的溫病。
【少陰病】口乾舌燥而且口渴,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沉在底下又非常微弱,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少陰經的溫病。
【厥陰病】煩躁、腹脹、陰囊收縮,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微弱而和緩,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厥陰經的溫病。
所以,要依照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依照所出現的症狀來治療。如果出現皮膚發疹的現象,那就是溫毒。治療溫病,大致上不適合大量發汗,因為病程過了時間才發病,病邪已經不在體表;已經發過汗或瀉下,病邪也都不在體表了。醫書上說:不怕冷反而覺得口渴的,就是溫病。很明顯的是熱邪從體內向外擴散,沒有表證,這是很清楚的。
3. 傷寒有從脈舍證從證舍脈之殊
從脈舍證,如傷寒脈滑而厥者,白虎湯清之;脈微面赤身熱者,溫之。從證舍脈,如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脈促,厥冷,為虛脫,非溫劑不可;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用大承氣湯下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微汗之之類。脈洪者,熱為相應,主生;脈微身熱為不應,主死。
白話文:
傷寒的診斷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依據脈象來判斷病情,而忽略其他症狀;另一種是依據症狀來判斷病情,而忽略脈象。
依據脈象來判斷病情,而忽略其他症狀,就像是傷寒病人的脈象滑數卻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就應該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脈象微弱、臉色潮紅、身體發熱,就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治療。
依據症狀來判斷病情,而忽略脈象,就像是脈象浮大,但是心下部位卻感到硬滿,並且有發熱屬於內臟的疾病,就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攻逐病邪;如果脈象急促,而且手腳冰冷,這是虛脫的現象,必須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陽明病的脈象遲緩,但是不覺得怕冷,身體反而不斷出汗,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出現發熱且脈象沉伏,就應該用麻黃細辛湯微微發汗來治療。
如果脈象洪大,且身體發熱,這是脈象與熱證相應,表示病情向好;如果脈象微弱卻身體發熱,這是脈象與熱證不相應,表示病情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