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七 (1)
卷之五十七 (1)
1. 病機敘論
黃帝間曰:予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正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者。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效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瀉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言天的人,必能驗證於人;善於言古的人,必能符合於今;善於言人的人,必能正直於己。如此,道便不會迷惑,而要領數字會極盡精微,這就是所謂的明明白白。如今我向您請教,希望您所言能讓我立刻明白,所見能讓我立刻清楚,所探能讓我立刻獲得,希望您能像為蒙昧之人解惑一樣,讓我能聽懂。」岐伯叩頭再拜,回答說:「您問的是什麼道理呢?」黃帝說:「我想要知道,人體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導致的呢?」岐伯回答:「經脈周流不息,循環往復,寒氣侵入經脈後滯留不散,凝聚而無法通行,停留在脈外則血量減少,停留在脈中則氣血不通暢,因此會突然出現疼痛。」
黃帝繼續問:「這種疼痛有的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有的疼痛劇烈且持續不止,有的疼痛劇烈無法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就會停止,有的按壓毫無效果,有的呼吸急促且疼痛隨手而動,有的心臟與背部牽連疼痛,有的脅肋與少腹牽連疼痛,有的腹部疼痛牽連陰股,有的疼痛積累已久,有的突然疼痛到昏迷不省人事,短時間後又恢復清醒,有的疼痛伴隨嘔吐,有的腹部疼痛後出現腹瀉,有的疼痛導致閉塞不通暢。」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在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云云,見背痛門。)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
白話文:
各種疼痛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要如何區分呢?岐伯說:寒氣停留在脈外,就會導致脈寒,脈寒則收縮蜷縮,收縮蜷縮則脈搏緊縮急促,緊縮急促就會牽引小絡,因此突然疼痛,遇到溫熱之氣則疼痛止息。如果寒氣深入體內,就會導致疼痛持續。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與溫熱之氣相抵觸,就會導致脈象充盈,脈象充盈則疼痛難以按壓。寒氣停留,溫熱之氣在上,就會導致脈象充盈而且血氣紊亂,因此疼痛劇烈難以按壓。
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散開,小絡急劇牽引導致疼痛,按壓則氣血散開,因此按壓後疼痛止息。寒氣停留在背部脊柱的經脈,則深按也無法觸及,因此按壓無效。寒氣停留在衝脈,則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則氣息隨之不暢,因此喘息並隨手而動。寒氣停留在背俞的經脈(以下省略,詳見背痛門)。寒氣停留在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與陰器相連並歸屬於肝臟。
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氣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白話文:
當寒氣入侵經脈,就會導致血脈凝滯、脈搏急促,所以會感到脅肋和少腹疼痛牽連。如果寒氣侵襲陰股,並向上蔓延至小腹,則血脈會在下方相互牽引,導致腹痛並牽連至陰股。寒氣若停留在小腸膜原之間,阻礙血液流通,血液無法注入大經,氣血停滯不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寒氣入侵五臟,厥氣上衝,陰氣耗竭,陽氣未及,就會突然發作劇烈疼痛,甚至昏迷不醒,待氣血恢復則可蘇醒。
寒氣入侵腸胃,厥逆上涌,因此會感到疼痛並伴隨嘔吐。寒氣停留在小腸,小腸無法正常收縮,就會導致腹痛並腹瀉。熱氣積聚在小腸,會造成腸痛、口渴、燥熱,腸內容物乾燥難以排出,所以會感到疼痛且便秘不通。
2. 傷寒腹痛
成無己云: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中痛,太陰證也。發汗不解,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陽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東垣曰: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咳食失節,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治之者宜分之。
白話文:
成無己說:陰寒之邪入侵,就會導致腹脹、嘔吐、食慾不振,病人自己覺得很痛苦,腹中疼痛,這是太陰證。如果發汗治療後症狀未解,醫生反而用下法,導致腹脹疼痛加劇,則屬太陽證,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部疼痛非常嚴重,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東垣說:腹中各種疼痛,都是因為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導致中氣不足,寒氣趁虛而入,所以突然發作劇烈疼痛。經書說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就能止痛。溫熱療法是治療寒證的正確方法。
但是腹痛的部位不同,臟腑的位置高低也各有不同,治療時應該區分對待。
3. 屬熱腹痛
《原病式》曰: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故丹溪云:積熱死血、食積濕痰皆能作腹痛,宜於各類求治之。戴氏曰:綿綿腹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作時止者,熱也。痛有常處不走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食積也。大抵痛而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者,痰也。
痛定則能食,時作時止,或肚大、青筋腫聚,往來無有休止,涎出嘔吐清水者,蟲也。
白話文:
如果腹痛是因為內熱鬱結導致腹脹堅硬疼痛,就不能說是寒症。丹溪先生說,積熱、血瘀、食積、痰濕都能引起腹痛,需要根據不同情況治療。戴氏先生說,綿綿不斷、沒有加重的腹痛是寒症,時作時止的腹痛是熱症,固定位置不移動的腹痛是血瘀,痛到想大便,排便後疼痛減輕是食積,整體來說,伴隨小便不利,或者吃辛辣熱湯後暫時緩解的腹痛是痰症。
腹痛停止時能吃東西,時作時止,或肚子很大、青筋腫起,反覆發作不停,流口水,嘔吐清水,這是蟲症。
4. 血滯腹痛
成無己云: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以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證。
白話文:
邪氣聚集在下焦,會導致津液不能流通,血氣也不能運行,可能會出現小便不通或者血液瘀滯在下方的情況,因此會有脹滿和硬痛的感覺。如果從心下到少腹這一段區域有硬滿並且疼痛的情況,但小便正常,這就是蓄血的症狀;如果小便不通暢,那就是小便阻塞的症狀。
5. 脈候
《脈經》曰: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腹中刺痛。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有症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疾者死。傷寒,脈陽澀陰微,腹中急痛,里有虛寒。
白話文:
《脈經》中記載:
- 如果脈象細小且跳動急促,病情發展迅速,患者會感到腹部刺痛。
- 若脈象呈現陰弦,則會腹痛。
- 脈象弦緊,則小腹疼痛。
- 尺脈緊實,則臍下疼痛。
- 尺脈沉伏,小腹疼痛,可能患有疝氣。
- 尺脈有力,小腹疼痛,應當治療使其通暢。
- 腹部疼痛,脈象反常地浮大而長,則預後不佳。
- 心腹疼痛難以忍受,脈象細小而緩慢者有望生存,脈象大而急促者則預後不佳。
- 傷寒患者,脈象陽氣澀滯陰氣微弱,腹部急痛,內裡虛寒。
6. 傷寒腹痛治以三陰
《此事難知》云: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者,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若腹痛雜病,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寒、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這事很難知道。傷寒引起的中脘疼痛,屬於太陰經,可以服用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的藥物。臍腹疼痛屬於少陰經,可以服用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的藥物。小腹疼痛屬於厥陰經,嚴重者服用正陽散、回陽丹,輕者服用當歸四逆湯之類的藥物。若腹痛伴隨其他疾病,可以服用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的藥物。夏季腹痛,伴隨肌熱惡寒、脈洪數,屬於手太陰、足陽明經,服用黃芩芍藥湯可以治療。四季腹痛,服用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
7. 治腹痛以溫散為主
丹溪曰:腹痛脈弦者多屬食積,宜溫散之,如煨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茱萸、香附之類是也,不可峻用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愈者。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宜導痰解鬱,二陳湯加臺芎、蒼朮、香附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丹溪說:腹痛且脈搏弦急者,多半是飲食積滯導致,應該溫和地散寒解滯。例如用煨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茱萸、香附等藥物,不可過於急躁地使用瀉藥攻下。因為食物寒涼則凝滯,溫熱則消散,再配合行氣理氣藥物幫助,必定能痊癒。凡是疼痛都應該使用溫散之法,因為是氣機鬱結不通、氣血運行阻滯所致。脈搏滑利者是痰飲,痰飲因氣滯而生,應該導痰解鬱,可以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香附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