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5)
卷之十三 (5)
1. 《素問》傷寒主於傳經故病皆熱治以發表攻裡而已仲景傷
斯謂熱極生寒,其證多危,以其氣之虛脫也,則治法豈容拘於熱而不思所以廣而通之耶?故仲景於邪氣在胃而為裡熱之治也,下之清之,則以硝、黃、石膏之輩;於邪氣在胃而為裡寒之治也,溫之補之,則以參、朮、草、棗、薑、附之屬。證治俱為主乎胃,而不分及於三陰之經之臟。
至於證兼乎表裡,而跡涉於疑似者,則又審輕重,參標本,察虛實,而先後左右之,而莫不統之胃焉。
自今觀之,裡熱之實,而為譫語潮熱,腹脹大實腹滿,大便秘結,而脈沉實而數,則宜下。如太陰條云:大實腹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又云: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又厥陰條云:下利譫語者,有燥糞也,宜大承氣湯下之之類是也。
有裡實熱,兼頭身疼痛惡寒發熱之表證者,則宜先解後攻。又云: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先以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之類是也。有裡實熱證重而表證輕者,治宜下中兼解。如雲: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之類是也。
有裡熱而未實者,治宜清之。如雲:煩渴身熱不惡寒,而脈洪大者、白虎主之。又曰: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黃芩湯主之。又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又厥陰條云:下利慾飲水者,裡熱也,白頭翁湯主之之類是也。有裡熱而似寒者,此謂陽盛拒陰,亦宜清之。
如雲:傷寒脈滑而厥者,白虎湯主之之類是也。有熱上傳心肺者,治宜清上為主。如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眠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又厥陰條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膿血者,麻黃升麻湯主之之類。此其為裡熱之治,主乎胃也。
裡寒之盛而為嘔吐,下利清穀,四肢厥冷,時腹自痛,小便清白,而脈沉微之屬,則宜溫之。如雲:自利不渴者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宜四逆輩溫之。又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又厥陰條云: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之屬是也。有裡寒而似熱者,此謂陰盛格陽,亦宜溫之。
如雲: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或口乾嘔咽痛,宜通脈四逆湯主之之屬是也。有裡寒而兼虛者,洽宜補中溫中。如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又云: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人參湯主之之屬是也。
有裡寒而兼頭身疼痛惡寒發熱之表證者,治宜先溫後解。如厥陰條云: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攻表宜桂枝湯之屬是也。有裡寒輕而表證重者,治宜汗中兼溫。如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宜微發汗,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之屬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熱病到了極點反而會出現寒冷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很危險,因為這是氣虛脫的表現。因此,治療這種情況不能只拘泥於熱證,還需要考慮如何擴大和疏通氣機。所以,張仲景在治療邪氣停留在胃而引起的裡熱時,會使用硝石、大黃、石膏等藥物來清熱瀉下;而治療邪氣停留在胃引起的裡寒時,則會使用人參、白朮、甘草、大棗、生薑、附子等藥物來溫補。這說明治療的重點都在胃,而沒有涉及到三陰經的臟腑。
如果病情同時有表證和裡證,症狀又很模糊難辨,就需要仔細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標本虛實,然後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但最終都要以調理胃氣為根本。
從現在來看,如果裡熱是實證,表現為胡言亂語、發燒如潮水般定時而來、腹脹且堅硬、大便秘結、脈搏沉實而數,就應該使用瀉下藥。例如,《太陰篇》說:「腹部脹滿疼痛的,用桂枝加大黃來治療。」又說:「少陰病,大便清稀像清水,顏色純青,一定有心下疼痛,口乾舌燥的,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還有《厥陰篇》說:「腹瀉且說胡話的,是有燥屎在體內,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等等。
如果裡實熱證同時兼有頭身疼痛、怕冷發熱的表證,就應該先解除表證再攻下裡證。例如,「傷寒十三天沒有好轉,胸脅脹滿想吐,每天下午發潮熱。潮熱是實熱的表現,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證,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攻下裡證。」如果裡實熱證較重而表證較輕,治療應該瀉下裡證同時兼顧解除表證。例如,「傷寒十多天,熱結在體內,又有往來寒熱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之類的藥方。」
如果裡熱還沒有實化,治療應該以清熱為主。例如,「口渴心煩,身體發熱但不怕冷,脈搏洪大的,用白虎湯來治療。」又如「太陽少陽合病,出現腹瀉的,用黃芩湯來治療。」還有「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想吐,口渴心煩睡不著的,用豬苓湯來治療。」《厥陰篇》又說:「腹瀉想喝水的,是裡熱的表現,用白頭翁湯來治療。」如果裡熱表現得像寒證,這是陽氣過盛而拒絕陰氣的表現,也應該用清熱的藥物。例如,「傷寒,脈象滑而且手腳冰冷的,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熱邪向上傳入心肺,治療應該以清上為主。例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出現心煩睡不著的,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厥陰篇》又說,「傷寒六七天,大便通瀉後出現手足冰冷,咽喉不利,吐出膿血的,用麻黃升麻湯來治療。」這些都是治療裡熱的方法,而且都以調理胃氣為中心。
如果裡寒很嚴重,表現為嘔吐、腹瀉且瀉出未消化的食物、四肢冰冷、時而腹痛、小便清白、脈搏沉微等,就應該用溫陽的藥物。例如,「腹瀉但不口渴的,病屬太陰,是因為內臟有寒氣,應該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來溫陽。」又如,「少陰病,腹瀉並拉出膿血的,用桃花湯來治療。」《厥陰篇》又說,「嘔吐涎沫,頭痛的,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裡寒表現得像熱證,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的表現,也應該用溫陽的藥物。例如,「少陰病,腹瀉且瀉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有寒而體表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反而不惡寒,臉色發紅,或者口乾想吐咽喉疼痛的,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如果裡寒同時兼有虛證,就應該補氣溫中。例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口中沒有異常感覺,背部怕冷的,用附子湯來治療。」又如,「怕冷,脈搏微弱而且腹瀉,腹瀉停止後,是亡血的表現,應該用四逆人參湯來治療。」
如果裡寒同時兼有頭身疼痛、怕冷發熱的表證,治療應該先溫裡再解表。例如,《厥陰篇》說:「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的,應該先溫養體內,再解除表證。溫裡用四逆湯,解表用桂枝湯。」如果裡寒較輕而表證較重,治療應該在發汗的同時兼顧溫陽。例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應該稍微發汗,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又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發熱,脈搏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