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六 (5)
卷之五十六 (5)
1. 易簡諸方
《經驗方》:,治脾元氣弱發渴,痛不可忍,用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細,
蔥白三十莖煨熱,以酒浸溫分三服。
《千金方》:,治心脾痛,用高良薑,咀,微炒搗為末,米飲調下一錢,效。
《聖惠方》:,治因食冰水過多,或飲冷漿積於胃,以致脾痛者。胡椒二十五粒,漿水浸一宿,取出用鹽湯下,其病則脫,永不再發也。
白話文:
《經驗方》記載,治療脾元氣虛弱導致口渴難忍,疼痛難以忍受的方子:取茱萸一兩,桃仁一兩一起炒,炒至茱萸焦黑後去掉茱萸,將桃仁去皮尖研磨成細粉,蔥白三十莖煨熱後,用酒浸泡至溫熱,分三次服用。
《千金方》記載,治療心脾疼痛的方子:取高良薑,咀嚼後輕微炒製,搗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每次服用一錢,效果顯著。
《聖惠方》記載,治療因食用冰水過多,或飲用冷漿積聚於胃導致脾痛的方子:取胡椒二十五粒,用漿水浸泡一夜,取出後用鹽湯服用,這樣就能治癒脾痛,而且不會再次發作。
2. 治脾痛三方歌
腹脹脾疼怎抵當,椒姜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羅為末,調入白鹽與白湯。
水磨烏藥治脾疼,每服須教一盞濃。一片陳皮一蘇葉,再煎溫服有神功。
心與脾疼有妙方,良薑切碎等檳榔。兩般同炒研為末,米飲同調服亦良。
白話文:
腹脹脾疼怎麼應對?
腹部脹痛,脾臟疼痛,該如何應對呢? 除了使用辣椒和薑之外,還可以嘗試丁香。將丁香、白鹽和白湯三者等量磨成粉末,服用。
烏藥可以治療脾臟疼痛。 將烏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滿杯濃湯。
陳皮和蘇葉也有奇效。 將一片陳皮和一片蘇葉一起煎煮,溫熱服用,效果顯著。
針對心臟和脾臟疼痛,有一個妙方。 將良薑切碎,與檳榔等量混合,炒熟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效果良好。
3. 胃脘痛
(俗呼心痛,與心痛門參看。)
白話文:
(通常稱呼的心痛,可以參照心痛類別來看。)
4. 病機論
《內經》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膈噎不通,飲食不下。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於脅下如刀劙之痛,已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痛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
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義耳。雖曰運氣之勝復,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酷飲熱酒煎爆復食生冷,朝餐暮損,日積月深,白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
白話文:
《內經》說:木氣鬱結,就會導致人們感到胃脘疼痛,痛感向上蔓延至兩側肋骨,胸口有阻塞感,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木氣被鬱積,發散出來就過於旺盛,所以患者會有脾土虛損的表現。胃是脾的腑,陽氣先於陰氣,所以臟器尚未生病,腑部就先病了。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肋骨下方像是刀割般的疼痛,甚至波及到臟器,古時候稱之為脾痛。胃的上口叫做賁門,賁門與心臟相連,所以經書中說胃脘疼痛,也就是胸口疼痛。
現在人們常把這種疼痛叫做心痛,其實並不了解其中的道理。雖然說這是運氣失調造成的,但大多數都是因為體內積存了痰濕食積,再加上七情九氣的刺激,才引發的。因此,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肝木的邪氣就趁機入侵而導致疾病。追溯病因的根源,大多是因為縱慾口腹,愛吃辛辣酸的食物,喜歡喝熱酒、煎炸食物,又吃生冷食物,早上吃得過飽,晚上卻吃得過少,日積月累,脾胃虛弱,痰濕積聚,痰火煎熬,血液運行不正常,痰血混合在一起,阻礙了氣機升降,所以就會導致胃脘疼痛。
吞酸噯氣,嘈雜噁心,膈噎反胃之漸者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遽,良可痛哉!
白話文:
吞酸打嗝,感到胸口不舒服並且惡心,這是食道逆流和反胃的初期症狀。一般的醫生如果不探究病因,通常會用辛辣香燥的藥物來治療,這樣等於是在火上加油,很快就會變得危險,真是讓人痛心!
5. 脈候
《脈經》曰:陽數陰弦,則胸痹而痛,責其虛也。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脈弦故也。胸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知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
白話文:
《脈經》說:如果陽脉显示虚弱,阴脉呈现紧绷,则会出现胸部窒闷并且疼痛,这是因为虚症所致。阳气虚弱通常出现在上焦,所以会有胸部窒闷、心痛的症状,这是因为脉象呈现紧绷的缘故。胸部的病症会伴随着喘息、咳嗽和吐痰。胸部窒闷疼痛的情况,可以从气口的脉象下沉且缓慢,以及关上的脉象稍微紧绷且快速得知。
6. 胃脘疼須分新久(已見心痛門)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用溫散利藥。若病久而成郁矣,鬱則成熱,惟《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又云:中宮有食積瘀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攻盡,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則吃物,病必復作而難治也,須是愈後再服數劑,漸而少食,方獲全安。
白話文:
丹溪說:心痛就是胃脘痛,需要分新舊。如果明知道自己受了寒氣,吃了寒涼食物而生病,在剛得病的時候,應該用溫散利藥。如果病久了就變成鬱結,鬱結就會化熱,這一點《原病式》中已經詳細說明了。如果想要行溫散溫利,豈不是火上澆油,加重病情嗎?
又說:中焦積有食物、痰濕而生病的人,胃氣也需要滋養,不能一下子全部攻破,就算連續幾天不進食也不會死。如果疼痛剛剛止住就吃東西,病必然會復發,而且難以治療。必須等病好了之後,再服用幾劑藥,慢慢減少食量,才能完全康復。
7. 胃脘痛初得之者可用子和三法
治胃脘當心而痛及頭痛、背脹痛之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微汗發散之,或以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𨢑。
心膈大痛攻走背脅,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脈實堅,大便或痛,甚而脈伏,皆可以感應丸、化滯丸之類下之。平日好食熱物,以致死血流於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氣之類下之。用溫熱發散藥,又用山梔等藥,止後復作,只用玄明粉一錢,白湯調下效。
白話文:
胃脘痛伴隨心痛、頭痛、背脹痛,症狀輕微的,可以用麻黃、桂枝等藥物稍微發散出汗,或用韭菜汁開提,症狀嚴重的就加石膏。
心膈劇烈疼痛,蔓延至背部兩側,伴隨昏厥、嘔吐,其他藥物無效的,可以用鵝毛探吐,吐出痰積如碗許,疼痛就會停止。脈象實而堅,大便疼痛,嚴重者脈象沉伏,都可以用感應丸、化滯丸之類的藥物下瀉。平時喜食熱物,導致血瘀於胃部而疼痛的,可以用桃仁、承氣之類的藥物下瀉。用溫熱發散藥物,又用山梔等藥物,疼痛止住後又復發的,只需用玄明粉一錢,白湯調服即可。
無藥處以鹽置刀頭上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丸,吐痰立愈。(此法治絞腸痧病,大病幾死者神效。)
凡胃脘痛,始用攻擊滌盪疏散之劑,愈而復作,再三用之,隨止隨作,或漸甚而脈浮大者,此為虛候。當量其邪正虛實多寡,正氣虛多則多用養正之藥,而少佐以除邪;或正氣不甚虛,當攻養平半用之可也。又有純用養正之藥,脾氣已得運行而鬱痛遂止。
白話文:
如果沒有藥,可以用鹽放在刀頭上燒紅,然後淬入水中,趁熱喝下藥丸,吐出痰就能馬上痊癒。這種方法治療絞腸痧,對於重病快要死的人非常有效。
如果胃脘疼痛,一開始可以用攻邪滌盪疏散的藥物,但如果好了又復發,反覆使用多次,每次都止住,但又隨即復發,或者疼痛越來越嚴重,脈象浮大,這就是虛證。要根據邪氣和正氣的虛實多寡來用藥,如果正氣虛多,就多用補益正氣的藥物,並佐以少量的除邪藥物;如果正氣沒有很虛,就應該攻補平半,兼顧攻邪和補益。也有一些情況是單純用補益正氣的藥物,脾胃功能恢復運行後,鬱結的疼痛自然就消除了。
8. 藥方
(東垣)木香化滯湯,治因憂食濕面,結於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滿,不思飲食,常常痞氣不安。
木香,白檀香,藿香,陳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二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甘草(炙),薑黃,白朮(各四分)
白話文:
這是東垣的「木香化滯湯」,用來治療因憂慮飲食而導致濕氣積聚在胃脘,造成腹部皮肉按壓疼痛,心窩處感覺硬實微脹,食慾不振,經常感到胸悶氣滯的症狀。
方劑組成:木香、白檀香、藿香、陳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二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甘草(炙)、薑黃、白朮(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三因》)倉卒散,治氣自腰腹間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梔子(大者,四十九枚,連殼打碎炒焦),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煎八分溫服。
(丹溪)連附六一湯,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寒因熱用方也。
黃連(六錢),附子(去皮臍,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熱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半碗水煎煮成半碗,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倉卒散用於治療腰腹空虛疼痛難忍,腹中冰冷,自汗如雨,手足抽筋發冷的症狀。
將梔子(大個的,49枚,帶殼打碎炒焦),附子(1枚,炮制去皮臍)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2錢,用8分水煎煮溫熱服用。
連附六一湯用於治療胃脘劇烈疼痛,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屬於寒證熱治的方劑。
將黃連(6錢)、附子(去皮臍,1錢)研磨成粉末,用半碗水、3片薑、1枚大棗一起煎煮成1碗,熱服。
(東垣)麻黃豆蔻丸,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
麻黃(一錢),草豆蔻(一錢),木香,青皮,紅花,厚朴(制。各二錢),蘇木(三分),蓽澄茄(四分),升麻,半夏(制),陳皮,砂仁,黃耆,白朮,麥芽,柴胡,甘草(炙),吳茱萸,當歸身(各五分),益智仁(六分)
白話文:
這是東垣所著的「麻黃豆蔻丸」方劑,用於治療外寒入侵胃部,導致心口劇烈疼痛的症狀。
方劑組成:
- 麻黃(一錢)
- 草豆蔻(一錢)
- 木香、青皮、紅花、厚朴(制,各二錢)
- 蘇木(三分)
- 蓽澄茄(四分)
- 升麻、半夏(制)、陳皮、砂仁、黃耆、白朮、麥芽、柴胡、甘草(炙)、吳茱萸、當歸身(各五分)
- 益智仁(六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細嚼湯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氣痛,或因濕熱鬱結、氣滯等痛並效。(方見脾痛門。)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熱鬱而痛者,理固不當用此,但宜以涼藥監製,如芩、連、梔子之屬,其功尤效。或用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其功。但因熱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積溫成熱之患耳。若久病鬱熱已膠固者,斷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飲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聲,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也可以細嚼後用湯水送服,效果更佳。
草豆蔻丸用於治療外感寒邪犯胃引起的疼痛,以及心痛、氣痛,或因濕熱鬱結、氣滯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都有效。草豆蔻性溫,可以散寒止痛,利膈化痰。如果胃脘疼痛是寒邪引起的,服用草豆蔻就像敲擊響鼓一樣有效。如果疼痛是由於濕痰鬱結造成的,服用草豆蔻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疼痛是因熱鬱引起的,就不適合使用草豆蔻,應該用黃芩、黃連、梔子等涼性藥物治療,效果更佳。也可以使用東垣草豆蔻丸,可以治療寒熱引起的疼痛。但如果是熱證引起的疼痛,不可服用太多,否則容易積溫成熱。如果久病導致熱邪積聚,就絕對不能使用草豆蔻。如果胃中感覺苦,伴有流飲清痰引起的疼痛,胸部有漉漉聲,以及手足疼痛,或腰膝脊脅抽掣疼痛,可以用小胃丹、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治療。慢慢服用,可以徹底去除病根,疼痛就會停止。
(丹溪)白螺丸,治痰積。
白螺螄殼(煆),滑石,蒼朮,梔子仁,香附子(童便浸),南星(制),枳殼(炒黃色),青皮,木香,半夏(制),砂仁(各半兩)
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炊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見痹痛門。)
白話文:
白螺丸
此方出自丹溪先生,用於治療痰積。
藥材:
- 白螺螄殼(煅燒)
- 滑石
- 蒼朮
- 梔子仁
- 香附子(用童子尿浸泡)
- 南星(制)
- 枳殼(炒至黃色)
- 青皮
- 木香
- 半夏(制)
- 砂仁(各半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泡炊餅,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
玄胡索丸
此方用於治療胃脘因瘀血凝滯而引起的疼痛,方劑詳見痹痛門。
(河間)金鈴子散,治熱厥心痛。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為末,溫酒調下二錢,白水下亦可。
(河間)神聖代針散,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各半兩),蚖青(一兩,去足炒)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摻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細細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腸氣搐角弓、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並婦人血癖、血運、血刺痛衝心、胎衣不下、難產,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白話文:
河間的「金鈴子散」治療熱厥心痛。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溫酒調服二錢,白水服用也可以。
河間的「神聖代針散」治療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各半兩,蚖青一兩,去足炒製。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病情嚴重者服用五分。先準備好一杯熱茶,然後將藥粉撒在茶上,不要吹動攪拌,慢慢喝下。心痛欲死者服用此藥即可見效。小腸氣搐角弓、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以及婦女血癖、血運、血刺痛衝心、胎衣不下、難產,凡是一切因血引起的疼痛,服用此藥都有神奇療效。
(《活人》)朮附湯,治寒厥暴痛,脈微氣弱。(方見心脾痛門。)
白話文:
《活人書》中的術附湯,用於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突然劇痛,以及微弱的脈搏和氣虛的情況。(方劑可參見心脾痛的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