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3)

1. 病能篇第三

此言消癉僕擊偏枯之疾,非內外中風之變證,乃膏粱暴憂,內氣暴薄,不得宣通,故二便閉塞,廋匿留著而不去也。廋,匿也。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蹠,足也。跛,不能履也。此則風寒濕之病也。

黃疸暴病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氣久厥逆,而不下行,怫積上焦,故為黃疸及厥狂之疾作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六腑不通,則五臟之氣壅滯不平,大便閉,則肺氣喘逆之類是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亦六腑閉塞之餘意,六腑為腸胃最要,腸胃結滯,則氣不流通,氣不流通則逆上,而為頭痛耳鳴者矣。

腹中論篇,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曰:治之奈何?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曰: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曰:治之奈何?曰:以四烏鰂骨一䕡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按烏鰂骨、䕡茹、鮑魚汁,皆攻積血,散惡血,雀卵治陰痿,起陰之藥,並非生血治血枯劑,學者詳之。

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曰:病名伏梁。曰:何因而得之?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曰:何以然?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上鬲,挾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

此伏梁,衝脈之為病。以其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上行循腹,下行絡陰,上則迫近於胃脘,下則因薄於陰器。若因薄於陰,則便下膿血;若迫近於胃,則病氣上出於鬲,復俠胃脘,內長其癰也。所以然者,以本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故也,久則難治。居臍上為近心,故為逆;居臍下為遠心,故為從。亟,數也。

奪,去也。言其不可移動,但數數去之斯可矣。

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此亦衝脈之病,所以髀股胻皆腫,亦名伏梁。其氣溢於大腹著肓之原,故環臍而痛。不可動,謂不可用大毒之藥,擊動而峻下之,則為水而溺澀也。

病能篇,帝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一些疾病的成因和症狀,以及一些診斷和治療方法。

首先,提到一些疾病如消癉(可能是消渴或糖尿病)、僕擊(可能指突然昏倒)、偏枯(半身不遂),這些不是像中風那樣的內外風邪侵襲,而是因為吃太好、生活憂慮,導致體內氣機不順暢,無法正常流通,所以大小便不通暢,積在體內無法排出。

然後,提到腳跛,是因為寒風濕氣侵襲。

接著,提到黃疸、突然發作的癲癇、狂躁等疾病,是因為體內氣機長期不順,積聚在上焦所導致。

五臟不協調、六腑不通暢,也會導致氣機阻塞不順,例如大便不通,會造成肺氣喘逆。

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暢,也是因為腸胃不通,氣機無法順利流動,逆向上衝所導致。

接下來,提到一段對話,描述一些特殊疾病:

  • 腹脹:吃過早飯,到晚上就吃不下,是因為腹部脹氣,稱為鼓脹。可以用雞屎醴治療,但如果飲食不注意,還是會復發。
  • 胸脅脹滿:胸脅部脹滿,影響食慾,發病時會聞到腥臭味,流出清液,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時常便血,稱為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是酒後性事過度,導致肝氣衰竭、月經不來。可以用烏賊骨、䕡茹兩種藥材,加上雀卵做成藥丸,飯後服用,並喝鮑魚汁,來調理腸胃和受損的肝臟。
  • 少腹腫塊:少腹部位有腫塊,周圍有根,稱為伏梁。是因為膿血包裹在腸胃外,無法治療,按壓會導致死亡。這種腫塊如果往下會導致便膿血,往上會壓迫胃部,形成癰瘡,這種病屬於久病,很難治療。長在肚臍上面屬於逆症,長在肚臍下面屬於順症,不要隨便移動,要儘快去除。
  • 全身腫脹: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肚臍周圍疼痛,也稱為伏梁,是風邪引起的,氣體溢出到大腸,停留在肓部,所以肚臍周圍疼痛。不能隨便移動,否則會導致小便困難。

最後,提到胃癰(胃部生瘡)的診斷方法:要觀察胃脈,脈象會沉細,沉細代表氣機逆亂,人迎脈會非常旺盛,旺盛代表有熱。人迎脈是胃脈,逆亂而且旺盛表示熱積聚在胃口無法散去,所以胃部會形成癰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