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4)
1. 病能篇第三
此言胃癰病,胃脈不常沉細。胃脈細故人迎脈大。人迎,結喉兩旁之動脈也。人迎大則熱聚於胃口,故成胃脘癰,由氣逆熱盛而致之也。
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曰:此名同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此言癰雖同而治異也。癰為氣之息,故氣盛血聚宜用砭石針之,瀉去惡血而自愈,今用排針者是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曰:生於陽也。曰:陽何以使人狂?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曰:何以知之?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陽脈動則人迎脈常動者也。巨陽脈在天容位分,少陽脈在天窗位分,二脈不常動而反動,故病也。
曰:治之奈何?曰:奪其食則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則已。(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則病自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則鐵漿也。)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氣上逆則狂,飲鐵洛所以下其逆上之氣也。)曰:有疾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曰:病名曰酒風。
曰:治之奈何?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澤瀉去風濕益氣,術止汗去火風,麋銜治風濕筋痿。後飯,藥先食後,故曰後飯。
奇病篇,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對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氣逆息難,故曰息積。氣不在胃,故不妨食,灸則火邪內攻,刺則正氣外瀉,故皆不可。惟宜積為導引而氣流行,兼藥治,則可矣。若不導引,只以藥攻亦難治也。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此寒邪客逆,久而不散,故為厥逆頭痛也。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熱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食甘肥則內熱,鬱積而不外泄,令人中滿,氣上溢為消渴。治之以蘭草,蘭辛能發散陳久肥甘不化之氣,故曰以蘭除陳氣也。
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膽癉。(膽汁味苦,故口苦。)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咽為之使,恐咽字之誤也,常作因為之使,故膽虛氣上溢而口苦也。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則在期門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半。支秉中曰:膽上溢入咽,故口苦,咽為使是也。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這裡講的是胃癰這種病,正常的胃脈不會是沉細的。胃脈變細,人迎脈反而會變大。人迎脈是指喉結兩旁的動脈。人迎脈變大,代表熱聚集在胃的入口,所以形成胃脘癰,這是因為氣逆、熱盛所造成的。
有人說,治療頸癰這個病,有的用砭石,有的用針灸,都能治好,那真正的原理是什麼呢?我說,這屬於同病異治的情況。如果癰是因為氣滯造成的,就應該用針刺破把氣散掉;如果是因為氣盛血聚造成的,就應該用砭石來瀉掉淤血。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
這裡講的是雖然都是癰,但治療方法不同。癰如果是因為氣的鬱結,就應該用砭石或針刺,瀉掉惡血,自然會好,現在用的排針就是這個道理。
皇帝問:有人發怒而發狂,這個病是怎麼產生的?岐伯說:是從陽氣來的。皇帝問:陽氣為什麼會使人發狂?岐伯說:陽氣就像樹枝被突然折斷,無法順利疏通,所以人就會容易發怒,這個病叫陽厥。皇帝問:要怎麼知道呢?岐伯說:陽明經脈的氣是經常流動的,而巨陽、少陽經脈的氣是不常動的,如果它們不常動卻突然劇烈動起來,這就是發病的徵兆。
陽脈動,指的是人迎脈經常在跳動。巨陽脈在天容穴的位置,少陽脈在天窗穴的位置,這兩條經脈不應該經常跳動卻反而跳動,所以就會生病。
皇帝問: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說:不讓他吃飯就好了。因為食物進入體內屬於陰,會助長陽氣,所以不讓他吃飯病就好了。(少吃東西氣就衰弱,所以節制飲食病就會好。)讓他喝用生鐵磨成的鐵漿。(鐵漿可以使氣下行。)因為生鐵漿有使氣下降的功效。(氣向上逆就會發狂,喝鐵漿就是讓逆上的氣下降。)皇帝問:有人身體發熱、全身無力,像洗澡一樣地大量出汗,怕風、呼吸短促,這是什麼病?岐伯說:這個病叫酒風。
皇帝問:那要怎麼治療呢?岐伯說:用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三種藥加在一起用三指尖抓取的量,飯後服用。
澤瀉能去除風濕,補益氣;白朮能止汗、去除火氣和風氣;麋銜能治療風濕引起的筋脈萎軟。飯後服用,是指藥要先吃飯後再吃。
奇病篇
皇帝問:有人脅肋下脹滿、氣向上逆,持續兩三年都沒好,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個病叫息積,它不影響吃飯,但不能用灸和針刺治療。這種積塊要用導引和服藥的方式治療,單純用藥是沒辦法治好的。
氣逆,呼吸困難,所以叫息積。氣不在胃裡,所以不影響吃飯。灸會讓火邪入侵體內,針刺會讓正氣外泄,所以都不能用。只能用導引的方法讓氣流通,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如果不用導引,只用藥物治療也很難治好。
皇帝問:有人頭痛持續好幾年都沒好,這是怎麼回事?這個病叫什麼名字?岐伯說:這是因為曾經受過很嚴重的寒氣侵襲,寒氣深入到骨髓。髓是腦的主要組成部分,腦氣逆亂所以導致頭痛,牙齒也會痛,這個病叫厥逆。皇帝說:好。
這是因為寒邪入侵體內,久久不散,所以形成厥逆頭痛。
皇帝問:有人口中發甜,這個病叫什麼?是怎麼得的?岐伯說:這是五臟之氣外溢造成的,病名叫脾癉。(癉是指熱。)食物進入口中,會儲存在胃裡,脾負責運化食物的精氣。津液在脾,所以會讓人感到口甜。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喜歡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造成的,這種人一定經常吃甜美肥膩的東西。肥膩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生熱,甜的食物會讓人腹中脹滿,所以體內的氣會向上溢出,轉而變成消渴病。可以用蘭草來治療,去除體內陳舊的氣。
吃肥甘厚膩的食物會使體內生熱,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使人腹中脹滿,氣向上溢出形成消渴。可以用蘭草來治療,蘭草辛辣,可以發散體內陳舊肥膩不化的氣,所以說用蘭草來去除陳氣。
皇帝問:有人口中發苦,這個病叫什麼?是怎麼得的?岐伯說:這個病叫膽癉。(膽汁是苦的,所以口中發苦。)肝像將軍一樣,負責謀劃,決斷則由膽來負責,而咽喉則負責傳達膽的命令。這種人通常是因為常常思慮猶豫不決,導致膽氣虛弱,氣向上溢出,所以口中會感到苦味,可以用膽的募穴和俞穴來治療。
肝就像將軍一樣,負責出謀劃策。膽像中正的官員,負責決斷。咽喉負責傳達命令,也可能是因為寫錯字,應該是「膽為之使」,所以膽氣虛弱,氣向上溢出導致口苦。胸腹部的穴位叫募穴,背部的穴位叫俞穴,膽的募穴在期門穴下五分的位置,俞穴在背部第十椎骨下兩旁,各距離脊椎一寸半的位置。支秉中說:膽氣向上溢出進入咽喉,所以口中發苦,咽喉負責傳達膽的命令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