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七 (1)

1. 脅痛敘論

藏氣法時論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夫肝厥陰經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

刺熱篇云:肝熱亦令脅痛,手足燥,不得安臥。

咳論云: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腳下滿。脾咳亦能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胠亦脅也。

與痛論云:寒氣客於厥陰之脈,故脅引少腹而痛。以歲運論之,歲木太過,金反勝之則脅痛。歲火太過,水反勝之,胸中痛,脅支滿痛。歲金太過,病兩脅下小腹痛。木勝金復,則胸脅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紀曰:木鬱之發,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胠脅,咽膈不通,飲食不下。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在泉,心脅痛不能反側。

繆刺篇云: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痛。

標本論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傳肺,三日肺傳肝,脅支痛而滿。肝病頭目眩,脅支滿痛也。

白話文:

《藏氣法時論》說:肝病會導致兩側脅肋疼痛,並牽引到下腹部,而且容易發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肝所屬的厥陰經脈,從腳部向上,環繞陰部,到達下腹部,再向上貫穿肝臟、膈肌,分佈到脅肋部位,所以兩脅下會疼痛,並牽引到下腹部。

《刺熱篇》說:肝有熱也會導致脅肋疼痛,手腳乾燥,無法安穩睡覺。

《咳論》說:肝咳的症狀,是兩脅下疼痛,嚴重時身體不能轉動,一轉動則兩腳會覺得脹滿。脾咳也會導致右脅肋下疼痛,隱隱牽引到肩背。這裡的胠也指脅肋。

《與痛論》說:寒氣侵入厥陰經脈,所以會出現脅肋牽引下腹部疼痛。從每年運氣來看,如果木氣太過,金氣反過來壓制木氣,就會導致脅肋疼痛。如果火氣太過,水氣反過來壓制火氣,就會導致胸部疼痛,脅肋脹滿疼痛。如果金氣太過,則會出現兩脅下和小腹疼痛。如果木氣壓制金氣後又反過來被金氣壓制,則會出現胸脅劇烈疼痛,向下牽引到下腹部。

《六元正紀》說:木氣鬱結發作時,會導致胃脘(胃部)疼痛,像是心臟在痛,向上牽引到兩脅肋,咽喉食道不通暢,飲食難以下嚥。

《至真要大論》說:陽明經氣在泉穴受到影響時,會導致心臟和脅肋疼痛,不能翻身。

《繆刺篇》說:邪氣侵入足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脅肋疼痛,呼吸不順暢。咳嗽且出汗,則表示邪氣侵入足太陽經的絡脈,會導致筋脈拘攣,背部僵硬,牽引脅肋疼痛。

《標本論》說:心臟的疾病會先出現心痛一天,然後咳嗽,傳到肺臟,三天後肺臟的病會傳到肝臟,出現脅肋脹痛。肝臟的疾病會導致頭暈目眩,脅肋脹滿疼痛。

2. 傷寒病脅痛是肝膽之氣

仲景論,傷寒三日少陽經,耳聾脅痛,此是肝膽二經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湯。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病三天,病邪侵犯到少陽經,出現耳聾和脅肋疼痛的症狀,這是肝經和膽經這兩條經脈的病變。治療方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3. 脅痛有左右氣血之分

肝位於左,以藏血也,肝血蓄於左脅,作塊而痛者,為肝積,名肥氣。肺位於右,以行氣也。肺氣鬱於右脅,痞硬而痛,咳喘為肺積,名曰息賁也。而脾所繫於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流注右脅,右脅痛者悉是痰氣。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

白話文:

脅肋疼痛有左右之分,是因為氣血運行的差異:

肝臟位於左邊,主要功能是儲藏血液。肝血積聚在左邊的脅肋處,形成腫塊且疼痛的,這是肝臟積聚的病症,稱為「肥氣」。肺臟位於右邊,主要功能是運行氣。肺氣鬱結在右邊的脅肋處,感覺痞悶、僵硬且疼痛,同時伴隨咳嗽氣喘的,這是肺臟積聚的病症,稱為「息賁」。另外,脾臟的經絡與右脅相連,如果體內濕氣過重,痰飲就容易流注到右脅,因此右脅疼痛的,多半是痰氣所導致。朱丹溪說過,脅痛的原因有肝火旺盛、肝氣過於充實、體內有瘀血、以及痰液流注等。

4. 兩脅痛者分內外之因

兩脅俱痛,當分內外之因。內因七情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者,或痰積流注,氣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傷寒,少陽耳聾脅痛,風寒所襲而為兩脅作痛,此外因也。

白話文:

兩邊脅肋都疼痛,應該區分是內在原因還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內在原因包括情緒波動導致氣機鬱結,飲食過量,寒熱失調,跌倒摔傷等損傷身體,或是痰液積聚流動,氣與血互相衝擊,都可能導致疼痛,這些都是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則是像傷寒病症中,少陽經脈受邪導致耳聾和脅肋疼痛,或是風寒侵襲引起兩側脅肋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