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十二 (1)

1. 便濁敘論

《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脾胃濕熱下流,滲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渾濁不清也。)

《原病式》曰:小便渾濁,皆屬於熱。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渾濁,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濁。

戴氏曰:赤白二濁俱是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分。

丹溪曰:便濁皆是濕熱,有痰有虛,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附錄云: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腑,而聽命於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持。若調攝失宜,思慮不節,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

(白濁主氣分有熱,謂腎虛寒,恐誤也。)過於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身體轉動不靈活、關節彎曲困難,以及體液混濁不清,這些都屬於熱證。(這是因為脾胃的濕熱往下流,滲入膀胱,所以小便才會時而白色、時而紅色,而且混濁不清。)

《原病式》說:小便混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就像夏天天氣熱,體內水液就容易混濁,冬天天氣寒冷,體內的水液就比較清澈。這是因為水的本性是清的,火的本性是濁的,就像清水用火煮就會變濁一樣。

戴氏說:赤濁和白濁都是濕熱引起的,雖然有紅色和白色的不同,但最終都屬於熱證,沒有寒熱之分。

丹溪說:小便混濁都是因為濕熱,也可能因為有痰或虛弱。濕痰往下流注,應該用藥來去除脾胃的濕氣。補充說明說: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精,但腎臟是儲藏精氣的器官,且聽命於心臟,重點在於水火的升降,使精氣能固守體內。如果調養不當、思慮過多、慾望過度,導致水火失調、精氣外洩,就會產生赤白濁的病症。赤濁是因為心虛有熱,多半是思慮過度引起的;白濁則是因為腎虛有寒。

(白濁主要病因是體內氣分有熱,認為腎虛有寒恐怕是誤解。)白濁也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的,小便的樣子像白色的油,光澤不定,漩渦狀的底部會沉澱,凝結成膏糊狀。治療方法,赤濁要清心調氣,白濁要溫補腎的精氣,還要清上焦的火,使水火調和、陰陽平衡,精氣自然就能穩固了。

2. 便濁得於酒色太過

《仁齋直指》云: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凡人思慮過情,酒色無度,心腎氣虛,不能管攝陰陽,不能升降,上下乖睽,是以清濁不分,而赤白濁證所由生也。

白話文:

《仁齋直指》說:精氣的主宰在於心,精氣的儲藏和制約在於腎。一般人如果思慮過多、情感太過,或是飲酒、性慾沒有節制,就會導致心和腎的氣虛弱,無法管理和約束體內的陰陽之氣,使氣的升降功能失常,上下不協調,因此清濁之氣無法區分,這就是產生赤白濁病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