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一 (21)
卷之六十一 (21)
1. 深疳為害之病
衛氣少而寒氣乘之也,元氣微而飲食傷之也。外乘內傷,釀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純陽耶,故深冬不為裳;父母以其惡風那,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數飢耶,故飼後強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後更飲之。有愚戇而為父母者,又不審其寒暑飲食也,故寒而不為暖,暑而不能涼,飲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飢。而小兒幽玄銜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內傷,因循積漸,釀而成疳也。
渴而易飢,食而瘦,腹脹下利,作嘶嘶聲;日遠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竟枯兩目。何則?為陽氣下走也,為陰氣反上也。治法當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各遠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
當作升陽降陰之劑,茯苓瀉濕湯主之,升麻龍膽草飲子主之。此藥非專於目,並治以上數證。然勿後,後則危也。為父母者其審諸。
白話文:
深疳為害之病
這是因為衛氣虛弱,寒氣侵入,或是元氣衰微,飲食失調,外感和內傷交織造成的。有些父母因為認為小孩是純陽之體,所以嚴冬也不給穿足夠的衣服;有些父母因為怕小孩著涼,所以盛夏也不給脫衣服;有些父母因為認為小孩容易餓,所以餵飽了還要強迫進食;有些父母因為怕小孩口渴,所以喝完奶還要再餵水。有些愚昧的父母,不了解寒熱和飲食的道理,寒冷時不注意保暖,炎熱時不給予降溫,不等到口渴就餵水,不等到飢餓就餵食。而幼小的孩子默默忍受,有病也無法表達,因此外感和內傷互相影響,日積月累,最終導致疳證。
患病的孩子容易口渴又容易餓,吃了東西卻變瘦,肚子脹氣,腹瀉且發出咕嚕聲。如果長久不治療,就會引發眼疾,眼睛長出翳膜,眼睫毛黏在一起睜不開,眼屎像漿糊一樣,時間久了會流膿,最後導致雙目失明。這是因為陽氣下陷,陰氣上逆所導致的。治療的原則應該像《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清陽之氣上升至頭面孔竅,濁陰之氣下降至大小便處;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濁陰之氣歸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各自回歸其本來的位置,不要違背其正常運行的規律,這才是治療的關鍵。
治療應當使用升陽降陰的藥劑,可以用茯苓瀉濕湯為主,搭配升麻龍膽草飲子。這些藥並非只針對眼睛,也能治療上述其他症狀。但千萬不可延誤治療,延誤則病情危險。為人父母者,務必仔細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