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8)

1. 名醫

醫為司命之寄,不可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謂學功精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𧌑名價,不能精心研習。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競獎。其新學該博而名稱未播,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良可惜也。(陶氏序)

支秉中曰:昔越人因魯公扈志強氣弱,足於謀而寡於斷,趙齊嬰志弱氣強,少於慮而傷於專,乃飲以藥酒,易置二人之心,使俱為名士。予觀今之求醫者,率以有時名者為重,初不計其書之讀不讀,脈之明不明,謂之時醫、福醫、名醫。一承權貴所舉,輒憑治療,雖殺其身委命無怨。

故為醫者往往奔走權門,諂容卑態以求薦,網利沽名,知者笑議,仁心仁聞毫蔑有也。安得飲以藥酒而俱易其心乎?

白話文:

醫生是掌管生命的重要職責,不可以隨意裝飾或虛假製造,所以才會有「醫術不到三代,不輕易服用他的藥」的說法。如同斷臂的人,經歷痛苦後才成為良醫,這表示醫術是需要長時間的深入學習和磨練才能精通。現在繼承祖業的醫生,大多倚仗著家族的名聲和地位,不能夠專心研究醫術。京城裡的人們都只看重名聲,不重視實際的學問,聽到風聲就爭相推崇。那些醫術廣博但名聲尚未傳開的醫生,反而被認為是剛入門的,大多不被信任,反而將生命託付給虛有其名的醫生,實在太可惜了。(陶氏序)

支秉中說:從前扁鵲觀察到魯公扈意志堅強但氣血虛弱,擅長謀略但缺乏果斷;趙齊嬰意志薄弱但氣血旺盛,缺少考慮但容易固執己見,於是給他們喝藥酒,交換了二人的心性,使他們都成為了有名望的人。我看現在求醫的人,都以有名氣的醫生為重,從不考慮醫生是否有讀過醫書,診脈是否精確,就稱他們為「時醫」、「福醫」、「名醫」。只要被權貴所推薦,就輕易地託付治療,即使因此喪命也毫無怨言。

所以當醫生的往往奔走於權貴的門下,用諂媚的態度去求取推薦,用追逐利益和沽名釣譽,內行人看到都會譏笑議論,真正仁慈的心和美好的名聲都蕩然無存。要怎麼樣才能給他們也喝下藥酒,交換一下他們的心性呢?

2. 隱醫

醫之為道,由來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性,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其有功於萬世大矣。萬世之下,深於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賈誼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孰謂方技之士豈無豪傑者哉?(《續醫說》)

白話文:

醫學的道理,由來已久。探究各種疾病的產生與痊癒,根源於黃帝;辨別各種藥物的味道和屬性,根源於神農;湯藥的製作則根源於伊尹。這三位聖人,救助百姓的疾病痛苦,輔助天地萬物的生長繁衍,他們的功勞對於後世來說非常偉大。萬世之後,能夠深入研究醫學道理的人,也是聖人的門徒啊。賈誼說過:古代的至人,不一定在朝廷做官,必然隱藏在醫學或占卜之中。誰說懂得醫術的人之中沒有傑出的人才呢?

3. 巫醫

《論語》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子嘆人不可以無恆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歧而二之,似未當也。夫醫之為道,始於神農,闡於黃帝,按某病用某藥,著有《內經素問》,所謂聖人墳典之書,以援民命,安可與巫覡之流同日而語耶?但學醫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異。

精於醫者曰明醫,善於醫者曰良醫,壽君保相曰國醫,粗工昧理曰庸醫,擊鼓舞趨,祈禳疾病曰巫醫。(以巫而替醫,故曰巫醫也。)是則巫覡之徒,不知醫藥之理者也。故南人謂之巫醫者,此也。今世謂之端公太保,又稱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師婆。雖是一切虛誕之輩,則亦不可以無恆也,矧他乎?

白話文:

《論語》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孔子感嘆人不可以沒有恆心,才能把事情做好,這話很有道理。朱熹注解說:「巫是用來與鬼神溝通,醫是用來掌管人的生死。」把兩者分開來看,似乎不太恰當。醫學這門學問,起源於神農氏,發揚光大於黃帝,根據不同的病症使用不同的藥物,並著有《內經素問》這樣的經典,這是聖人傳下來的書籍,用來救助人民的性命,怎麼可以和巫師之流相提並論呢?只是學醫的人有精通和粗淺的不同,所以名稱也因此而有差異。

精通醫術的人叫做明醫,擅長醫術的人叫做良醫,能輔佐君王、保養百姓的人叫做國醫,醫術粗淺、不明道理的人叫做庸醫,而那些擊鼓跳舞、祈求鬼神來消災治病的人,就叫做巫醫。(他們用巫術來代替醫術,所以叫做巫醫。)這些人就是那些不懂醫藥道理的巫師。所以南方人稱他們為巫醫,就是這個原因。現在世人稱他們為端公太保,又稱夜行卜士,北方人則稱他們為師婆。雖然他們都是一些虛妄荒誕的人,但也不能沒有恆心,更何況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