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陰陽篇第一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閉,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應於內,陽衛於外。起者,起而應也。亟者,數也。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之。如外以順召,則心以喜起而應;外以逆召,則肝以怒起而應,故曰起亟。陰陽之要在於陽密,陽密則固而中和且平。若陰陽不和,則是偏陰偏陽,而絕陰陽之道。聖人惟貴密守,因而和之,有以節度,則自然陰平陽閉,精神治。否則陽離陰厥,精神絕矣。)
金匱真言論,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此言陰陽之中,而又有陰陽者焉,可見天人一理相為應孚,晝夜臟腑則同矣。)
白話文:
陰的功能是收藏精氣,並且使其快速運作,陽的功能是保護體外,使之堅固。如果陰不能勝過陽,那麼脈搏就會變得微弱急促,甚至會出現狂躁的現象。如果陽不能勝過陰,那麼五臟之氣就會互相衝突,九竅(指眼、耳、鼻、口等)就會不通暢。總而言之,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必須密實,才能使身體穩固。如果陰陽不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必須調和它們,這才是聖人的法則。所以,陽氣過於強盛而不能密實,陰氣就會衰竭。陰陽平衡且陽氣閉藏,精神就會正常;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盡。
(陰氣對應於體內,陽氣保護體外。這裡說的「起」,是指陰氣的興起而有所反應;「亟」,是指陰氣運行的頻率。當體外有任何召喚時,體內的陰氣就會快速興起以回應。例如,當外界以順應的方式召喚,心就會高興地興起回應;當外界以逆反的方式召喚,肝就會憤怒地興起回應,所以說「起亟」。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密實,陽氣密實就能使身體穩固,並且達到中和與平和的狀態。如果陰陽不調和,就會出現偏陰或偏陽的現象,而違背了陰陽的運行之道。聖人最重視的就是守護陽氣的密實,並加以調和,使其有所節度,自然就能達到陰平陽閉、精神正常的狀態。否則,陽氣脫離,陰氣衰竭,精神就會耗盡。)
《金匱真言論》中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早晨到中午,是屬於天的陽,是陽中的陽;從中午到黃昏,是屬於天的陽,是陽中的陰;從黃昏到雞鳴,是屬於天的陰,是陰中的陰;從雞鳴到早晨,是屬於天的陰,是陰中的陽。人也應該如此。談到人的陰陽,外在為陽,內在為陰;談到人身體的陰陽,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談到人體臟腑中的陰陽,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那麼,為什麼要知道陰中的陰、陽中的陽呢?這是為了區分冬季的疾病在陰,夏季的疾病在陽,春季的疾病在陰,秋季的疾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來決定針灸的施治。所以,背部為陽,陽中的陽是心;背部為陽,陽中的陰是肺;腹部為陰,陰中的陰是腎;腹部為陰,陰中的陽是肝;腹部為陰,陰中的至陰是脾。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互相輸應的,所以能與天的陰陽相應。
(這裡說的是在陰陽之中,又有陰陽的區別,可見天與人是相互呼應的,白天黑夜,臟腑運作的道理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