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治療

2. 治療須法素問

凡治病必明天道地理,人之強弱,必問起居飲食、暴樂暴苦。病從內而之外者,先治其內,後治其外;病從外而之內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內外不相及,則治主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先其所因而後其所主,補上治下制以緩,補下治上制以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必養必和,俟其來復。此皆《素問》之文,而醫家之所當知也。不能盡錄,姑攝其要,以示其概云。(《柏齋三書》)

白話文:

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要了解天地的運行規律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病人身體的強弱。一定要詢問病人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還有是否經歷過劇烈的快樂或痛苦。

疾病從體內向外發展的,要先治療體內的問題,再治療體表的問題;疾病從體外向內侵襲的,要先治療體表的問題,再治療體內的問題。如果內外病因互不相關,那就治療主要的病症。病情緊急的時候要先處理表面的症狀,病情緩和的時候要治療根本的病因。

要先考慮導致疾病的原因,然後再治療主要的病症。對於上部的疾病,可以用補益的方式治療下部,以緩解病情;對於下部的疾病,可以用補益的方式治療上部,以加速療效。

用藥的原則是,大毒性的藥物能治癒疾病,但只能去除十分之六的病邪;中等毒性的藥物能治癒疾病,但只能去除十分之七的病邪;小毒性的藥物能治癒疾病,但只能去除十分之八的病邪;無毒性的藥物能治癒疾病,但只能去除十分之九的病邪。

治療疾病一定要注重調養和諧,等待身體慢慢恢復。這些都是《黃帝內經·素問》裡面的內容,也是醫生應該了解的知識。這裡不能全部列舉,暫且摘取其中的要點,來展示一下大概的內容。(出自《柏齋三書》)

3. 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夫醫之道大矣。自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而下,無非聖哲開其源,賢智導其流,故能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世道既降,士大夫以此為技藝,不屑為之而界之凡流。是以至精至微之理,而出於至卑至賤之思,其不能起人之疾,反以夭其命者多矣。此范文正公所以自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伊川先生有云:治病而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自昔卓然名家者,如和、緩、扁鵲、淳于意、張仲景、孫真人等,其論醫也,莫不以保養為先,藥石為輔。至於察形診脈,必致辨於毫芒疑似之末。而深痛夫世之醫者,苟簡虛憍,顧乃以醫之伐病,如將之伐敵,當用背水陣以決勝。

是徒見夫華佗之說,時出其間,至於剖腹續筋之法,乃別術所得,非神農本草經方條理藥性常道爾。今惟仲景一書,為眾方之祖,學者當取法云。(《醫說》序)

白話文:

醫學的道理非常深奧廣大。從神農、黃帝、岐伯、雷公以來,無一不是聖人賢哲開創它的源頭,有才智的人引導它的流向,所以才能夠拯救百姓的疾病痛苦,贊助天地萬物的生長。世道衰落之後,士大夫把醫術當成一種技藝,不屑於從事而把它歸為普通行業。因此,那些極為精深微妙的道理,卻出自於最卑賤低下的想法,他們不能夠治好人的疾病,反而因此讓病人喪命的情況很多。這就是范仲淹公之所以說自己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好宰相,就要成為一個好醫生的原因。

伊川先生也說過:把治病的任務交給庸醫,就像是不仁不孝一樣。從古以來,卓越有名望的醫家,像是和、緩、扁鵲、淳于意、張仲景、孫思邈等人,他們談論醫學,都以保養身體為先,用藥只是輔助。至於觀察外形、診斷脈象,一定會仔細辨別到最細微的差別。他們深深痛恨世上的醫生,隨便草率、虛偽驕傲,卻認為用醫術來治療疾病,就像將軍攻打敵人一樣,應該用背水一戰的陣勢來取勝。

這些人只是看到了華佗的說法,偶爾也會用一些他的方法,至於剖開腹部、接續筋骨的方法,是屬於另外的技術,並不是神農本草經裡所講述的,關於藥性功效的常規道理。現在只有張仲景的著作,可以作為所有醫方之祖,學習醫術的人應當以此為榜樣。《醫說序》

4. 虛實分治

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內傷生火生濕濕熱生痰四者而已。審其少壯新病,是濕則燥之,是火則瀉之;濕而生熱,則燥濕而兼清熱,火而生痰,則瀉火而兼豁痰,無餘蘊矣。審其衰老久病,又當攻補兼施,如氣虛而有濕熱痰火,則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豁痰瀉火;如血虛而有痰火濕熱,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清熱燥濕。如此則攻補合宜,庶乎可也。

故曰:少壯新病,攻邪可審;老衰久病,補益為先。若夫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木濕爛。是以補脾滋腎之劑務在潤燥得宜,隨證加減焉耳。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外感、內傷、生火、生濕、濕熱產生痰這四種原因而已。判斷年輕力壯、新發的疾病,如果是濕氣引起的,就用乾燥的方法來處理;如果是火氣引起的,就用瀉火的方法來處理。如果是濕氣產生熱,就用乾燥的方法來去除濕氣,同時用清熱的方法來去除熱;如果是火氣產生痰,就用瀉火的方法來去除火氣,同時用化痰的方法來去除痰,這樣就不會有殘留的病邪了。判斷年老體衰、久病的疾病,又應當攻邪和補養同時進行,例如氣虛又有濕熱痰火的情況,就用四君子湯來補氣,同時用燥濕、清熱、化痰、瀉火的方法來處理;例如血虛又有痰火濕熱的情況,就用四物湯來補血,同時用瀉火、化痰、清熱、燥濕的方法來處理。這樣攻邪和補養就比較合適了,應該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所以說:年輕力壯、新發的疾病,主要使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就可以;年老體衰、久病的疾病,主要以補養身體為優先。至於陰虛火旺,脾胃虛弱的情況,陰虛的本質是水,脾胃的本質是土。土雖然喜歡乾燥,但是太過乾燥的話,草木就會枯萎;水雖然喜歡滋潤,但是太過滋潤的話,草木就會濕爛。因此,補養脾胃和滋養腎陰的藥方,務必要在滋潤和乾燥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再根據具體的症狀來加減藥味就可以了。

5. 火濕分治

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瘦人血虛生熱,熱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濕,瘦人多熱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濕熱燥,此得之於外,然其中臟腑為病,亦有寒濕燥熱之殊,不可不知。《玉匱金鑰》曰:肝臟由來從火治,三焦胞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

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摘議。惡寒表熱小腸濕,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中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表寒宜越竭,表熱裡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無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寒熱格拒病機深,亢則害兮承乃制。

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治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小學》)

白話文:

肥胖的人因為氣虛而產生寒氣,寒氣又會產生濕氣,濕氣進一步產生痰;而瘦弱的人因為血虛而產生熱氣,熱氣會進一步產生火氣,火氣又會使身體乾燥。所以,肥胖的人大多體內有寒濕,而瘦弱的人則多有熱燥。

以人的體型來區分寒濕熱燥,這是從外在表現來判斷的,然而人體內臟腑的病變,也有寒濕燥熱的不同,這是必須了解的。《玉匱金鑰》說:肝臟的病症通常要從火來治療,三焦和胞絡的情況也類似。脾胃的疾病常常要從濕氣來考慮,肺與大腸也屬於濕氣類的。

腎臟、膀胱、心臟、小腸這些臟腑的疾病,需要根據寒熱的情況來靈活處理。怕冷且外表發熱,是小腸有濕氣;發熱且外表怕冷,則是心臟和腎臟有火。十二經脈中最關鍵的是,其中四條經脈屬火,四條經脈屬濕。四條經脈有熱有寒的時候,需要仔細分辨是攻裡還是解表。裡熱表寒的情況,適合用越竭法;表熱裡寒的情況,適合用發汗法。濕氣和寒氣屬性相同,火氣和熱氣屬性相同,寒熱的判斷其實沒有太多不同說法。將寒熱區分六分的話,沒有明顯寒熱時,卻說有寒熱,就太過囉嗦了。寒熱相互排斥的病機比較深層,過於亢盛則會產生傷害,順應則能制約它。

脈象緊代表寒,脈象數代表熱,這都顯示出病邪的狀況,根據標本兼治的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治療的妙處。不要去治療風邪,也不要去治療燥邪,把火治好了,風邪和燥邪自然也就好了。當應該解表的時候,不要攻裡;當應該攻裡的時候,不要解表。如果表裡都可以治療,要考慮先後內外,分清主次。治療濕氣沒有比疏通水道更好的辦法了,這個道理最清楚明白了。感謝醫學先賢的恩澤,只是像醯雞一樣眼界狹小的人,卻會嘲笑天地太小。(《小學》)

6. 三法五治

三法者,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當猛峻,所謂用藥勢疾利猛峻也。緣病得之新暴,感之輕,得之重,當以疾利猛峻之藥急去之。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為病得之非新非久,當以緩疾得中,養正去邪相兼濟而治之。養正去邪者,假令如見邪氣多正氣少,宜以去邪藥多正氣藥少,凡加減之法如此,更以臨時對證消息增減用藥,仍依時令行之,更加針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

寬緩者,謂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安中養血氣。蓋為病久,邪氣潛伏,欲瀉而正氣微,治故以善藥養正而邪自去,更加針灸,其效必速。

五治者,和取從折屬也。一治曰和,假令小熱之病,當以涼藥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治曰取,為熱勢稍大,當以寒藥取之,取之不已,次用從。三治曰從,為勢既甚,當以溫藥從之,為藥氣溫也,味隨所為。或以寒因熱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溫用,或以發汗之,不已,又再折。

四治曰折,為病勢極甚,當以逆制之,制之不已,當以下奪之,下奪不已,又用屬。五治曰屬,為求其屬以衰之,緣身熱陷在骨髓,無法可出,針藥所不能及,故求其屬以衰之,緣屬之法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經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熱之法,所云火衰於戌,金衰於辰之類是也。

或有不已,當廣其法而治之。

白話文:

所謂「三法」,指的是初期、中期、末期這三個階段的治療方法。

初期治療的原則,應該使用藥性強勁、效果迅速的藥物。因為疾病剛發生,可能是新發的、突然的,無論是輕微或嚴重,都應該用藥力強、見效快的藥物迅速去除病邪。

中期治療的原則,應該兼顧緩和與強力的藥物,因為疾病發生時間不長也不短,治療時要考慮到藥效的緩急,同時也要兼顧扶助正氣與去除病邪。所謂扶助正氣與去除病邪,好比說如果觀察到邪氣盛而正氣虛,就應該多用去除病邪的藥,少用扶助正氣的藥,類似的加減法則就是這樣。還需要根據當時的病情變化增減藥量,也要配合時令變化調整用藥,如果能再配合針灸,效果會更快。

末期治療的原則,應該使用藥性溫和的藥物。所謂溫和,是指藥性平和、無毒,能安定腸胃、滋養氣血的藥物。因為到了疾病末期,邪氣已經潛伏下來,想要攻邪但正氣又虛弱,所以治療的重點是用溫和的藥物來扶助正氣,讓邪氣自然消退,如果能再配合針灸,效果也會比較快。

所謂「五治」,指的是和、取、從、折、屬這五種治療方法。

第一種是「和」。例如病情是輕微的發熱,就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調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用「取」的方法。

第二種是「取」。如果發熱的情況比較嚴重,就應該用寒性的藥物來攻取,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用「從」的方法。

第三種是「從」。如果病情非常嚴重,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順從它,因為藥性是溫熱的,味道隨著藥效而改變,有時候會用寒藥來順應熱邪,藥味會隨著藥效而改變,有時用溫藥來順應寒邪,或者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用「折」的方法。

第四種是「折」。如果病情非常危急,就應該用相反的方法來制伏它,如果制伏不了,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把病邪往下排泄,如果瀉下後病情沒有好轉,再用「屬」的方法。

第五種是「屬」。是指尋找與疾病相關的歸屬來削弱它。好比說,如果發熱深入到骨髓,藥物和針灸都無法到達,就只能尋找與疾病相關的歸屬來削弱它,因為歸屬的原理就像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黃帝內經》說過,對於陷入深處的病邪,要用削弱的方法。所謂削弱熱邪的方法,就像是說火氣在戌時衰退,金氣在辰時衰退之類的。

如果用以上的方法還不能治好疾病,就應該廣泛採用其他方法來治療。

7. 醫有八要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醫無可去之術也。故須辨審八要,庶不有誤。

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前後瀉泄,飲食不進,此為五虛。二曰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三曰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內,病不在外也。

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何有不可治之疾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有八個要點必須審慎考慮。如果這八個要點沒有仔細審查清楚,疾病就無法根除。並不是疾病無法根除,而是醫生沒有辦法去除疾病。所以必須辨別並審慎了解這八個要點,才能避免誤判。

第一點是「虛」,指的是五種虛弱的狀況。包含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息微弱、大小便失禁或腹瀉、食慾不振,這就是所謂的五虛。第二點是「實」,指的是五種實證的狀況。包含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胸悶頭暈,這就是所謂的五實。第三點是「冷」,指的是臟腑受到寒邪積聚。第四點是「熱」,指的是臟腑受到熱邪積聚。第五點是「邪」,指的是疾病不是臟腑本身的問題。第六點是「正」,指的是疾病不是外來的邪氣侵襲所導致。第七點是「內」,指的是疾病不是發生在身體外部。第八點是「外」,指的是疾病不是發生在身體內部。

當先審視這八個要點,並結合六脈的診斷,仔細推敲疾病的根源,接著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還有什麼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