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脈分三部五臟
脈有三部,曰寸、曰關、曰尺。寸部法天,關部法人,尺部法地。寸部候上,自胸膈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脾胃肝膽皆在中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腎膝胻足也,大腸小腸膀胱皆在下也。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理勢之所不容間也。其候豈不易驗哉?
白話文:
脈有三部分,分別叫做寸、關、尺。寸部代表天,關部代表人,尺部代表地。
寸部診斷上焦,從胸膈、心肺、咽喉、頭目等部位的疾病。關部診斷中焦,從胸膈以下到小腹的疾病,脾胃、肝膽都在中焦。尺部診斷下焦,從小腹、腰、腎、膝、胻到足部的疾病,大腸、小腸、膀胱都在下焦。
這些都是《內經》中所說的「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是理勢所不容許改變的。這樣的診斷方法難道不簡單明瞭嗎?
2. 脈有七診九候
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血未亂,七也,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也。九候者,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為九候也。浮以候表,頭面皮毛汗腠之屬也;沉以候里,臟腑二便骨髓之屬也。中者,無過不及,非表非里而無疾之可議。中庸,所謂天下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白話文:
七診指的是診斷疾病的最佳時間,應選擇在清晨日出前,這有七個原因:
一、 診斷時間宜在平旦,也就是日出之前。 二、 陰氣尚未開始活動。 三、 陽氣尚未散發。 四、 人們尚未進食。 五、 經脈尚未充盈。 六、 絡脈已經調勻。 七、 氣血尚未紊亂。
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可以診斷出較為準確的脈象。
九候是指將人體分成三個部位,每個部位又分為浮、中、沉三候,共計九候。
浮候用來診斷表證,包括頭面、皮膚、毛髮、汗孔等。 沉候用來診斷裡證,包括臟腑、大小便、骨髓等。 中候是指既不屬表證也不屬裡證,身體無病的情況。
中庸,也就是指處於無過不及的狀態,代表著天下萬物的正道。偏離中庸就會生病。
3. 診脈三要(滑氏)
診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得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毛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按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而取之,其脈應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六部皆然。
白話文:
診脈主要分為三種方式:輕輕地觸摸稱為「舉」、用力按壓稱為「按」、不輕不重地仔細探尋稱為「尋」。輕手觸摸,脈搏在皮毛之間,屬於陽性,代表腑臟,也反映了心肺的狀態。用力按壓,脈搏隱藏在肌肉之下,屬於陰性,代表臟器,也反映了肝腎的狀態。不輕不重地觸摸,脈搏在血肉之間,代表陰陽調和,反映了脾胃的狀態。
如果浮在表面或沉在深處的脈搏找不到,就要仔細探尋。如果脈搏若隱若現,代表陰陽隱藏的脈象,六個臟腑都是如此。
4. 脈察六字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為脈之神機也,不明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毛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
白話文:
「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是脈象的奧妙所在。如果不明白這六個字的含義,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
「上」代表陽,「來」代表陽,「至」代表陽。 「下」代表陰,「去」代表陰,「止」代表陰。
「上」指的是從尺部向上延伸至寸口,陽氣由陰氣中生發出來。 「下」指的是從寸口向下延伸至尺部,陰氣由陽氣中生發出來。
「來」指的是脈氣從骨肉交界處向外延伸,到達皮膚毛髮之間,是氣血上升的表現。 「去」指的是脈氣從皮膚毛髮之間向內收縮,回到骨肉交界處,是氣血下降的表現。
「應」代表氣血充盈,所以脈象表現為「至」。 「息」代表氣血衰弱,所以脈象表現為「止」。
5. 脈明表裡虛實
表裡虛實四字,脈之綱也。表,陽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於胃腑及臟者,皆屬於表也。里,陰也,臟也,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肺之間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留於臟腑之間不能消泄,皆屬於里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賊之氣實,由正氣之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
故虛者補正氣,實者瀉邪氣,《內經》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大法也。
白話文:
表裡虛實四個字,是辨別脈象的關鍵。表指的是陽氣,也就是腑臟,外邪侵襲經絡,尚未進入胃腑和臟器,都屬於表證。里指的是陰氣,也就是臟器,七情鬱結於心肺,無法散發,飲食過度或飲食不當傷及臟腑,無法消化吸收,都屬於里證。虛是指元氣不足,精神萎靡,氣力衰竭。實是指邪氣入侵,由於正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並非元氣本身充盈。
因此,虛證要補益正氣,實證要瀉除邪氣。《內經》說,邪氣盛則實,精氣不足則虛,這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
6. 神門命門人迎辨
經脈別論篇曰: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又曰:氣口者,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蓋以氣口包括五臟六腑之總名也。此氣口之所為寸口,而人迎命門神門之脈,又各有其經也。
氣口成寸之位烏可以容三脈之紊?而三脈自有本位,豈可以容牽合也哉?脈要精微論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部寸關尺之議本於此也。《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愚嘗考之《內經》人迎診候,乃是陽明胃脈,位在結喉兩傍動脈是也。《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白話文:
《經脈別論篇》中說:食物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精氣則流入脈絡。脈絡中的氣血流動,經氣歸於肺,肺臟統率百脈,將精氣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與脈絡合而為一,氣血運行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精神充盈,精氣留存在四臟,氣血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形成寸口,以此來決定生死。
又說:氣口,也是太陰,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中出來,表現在氣口上,因為氣口包含了五臟六腑的總稱。這就是氣口之所以稱為寸口的原因,而人迎、命門、神門等脈,各有其經絡。
氣口形成寸口的位置,怎麼可能容納三脈的混亂呢?三脈各自有其固定的位置,怎麼可能容許牽強附會呢?《脈要精微論篇》中提到的寸口、關、尺三部,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脈經》中說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這是錯誤的。我曾經仔細研究過《內經》,人迎的診候,應該是陽明胃脈,位於喉結兩旁的動脈。
《靈樞·五色篇》中說:人迎脈盛而堅硬者,是受寒傷了;氣口脈盛而堅硬者,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
《綱目》釋謂:氣口脈在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人迎脈在結喉兩傍,足陽明之脈也。蓋謂胃為六腑之源,故與氣口配診以知疾病之端。龐安常論之詳矣,茲不復贅。考之神門脈,《內經》有曰:神門絕,死不治。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動脈,穴在掌後側寸之分,與太淵相對。
《脈經》謂兩手尺前為神門,誤也。又以右尺為命門,抑常考之,命門在督脈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與臍相對,固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關。腎雖屬水,而實有相火寓於其中,太極所謂動者靜之基,則是靜而生水者本也,動而挾火者標也。虞天民謂:命門象門中棖闑,司開闔之象,惟其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水為常而火為變也。可謂深得命門相火之旨者矣。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提到,氣口脈位於兩手掌後,是手太陰肺經的脈絡;人迎脈位於喉結兩側,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因為胃是六腑之源,所以與氣口脈配診可以了解疾病的起因。龐安常對此論述很詳盡,這裡就不再贅述。
至於神門脈,《內經》中說:神門絕,死不治。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動脈,穴位位於手掌後側寸分處,與太淵穴相對。《脈經》中說兩手尺前是神門,是錯誤的。
另外,有人認為右手尺脈是命門,這也是錯誤的。真正的命門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與臍相對,是真元之根本,性命攸關。腎雖然屬水,但其中蘊藏著相火,如同太極中的動靜之基,靜而生水是本,動而挾火是標。虞天民認為命門就像門中的橫樑,掌管著開合,靜則閉合,涵養真水;動則開啟,鼓舞相火,水是常,火是變。他對命門相火的理解非常透徹。
王氏牽合以配三焦之過,而遂失其大經,弊延後世,無復覺焉。予自業醫問師,心谷汪先生首以此語。初尚未知深契,深潛於茲二十餘年,方有定見。淵乎!至哉!經義昭然,但學者不加察耳,傳弊日久,乖訛弗覺,今驟語之而不入也,故著《脈訣辨妄》以救之,惟其釐革故習,以沐新盤,端有仗於同志君子。
白話文:
王氏將牽合的理論用於配三焦的病症,卻因此失去了經脈的根本原則,導致錯誤延續後世,人們都未曾察覺。我從醫問診,師承汪先生,他最早提出這個問題。起初我還未理解其深意,經過二十多年的鑽研,才有所定見。實在是深奧精妙啊!經脈的道理十分清楚明白,只是學者沒有仔細觀察而已。錯誤流傳日久,偏差越來越嚴重,人們也不自知,現在我直接講出來,他們卻不明白。因此我寫下《脈訣辨妄》來糾正錯誤,希望能革除舊習,吸取新的知識,希望得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支持。
7. 四時脈候
玉機真藏篇曰: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胠滿。春以胃氣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鉤,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白話文:
脈象隨著四季變化,這就是可以治療的依據。脈搏虛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療,要把握時機施治。
春天應以肝脈為準,肝屬東方木,萬物由此開始生長。因此,春天脈象應當柔軟、輕虛而滑利,直而長稱為弦脈,反之則為病。如果脈象強勁有力,表示氣盛過度,病在表;如果脈象虛弱無力,表示氣虛不足,病在裡。氣盛過度會導致容易生氣、頭昏眼花、頭疼,氣虛不足則會導致胸痛引背、兩腿痠痛。春天以胃氣為根本,春天胃氣輕微而弦脈為正常,弦脈過多而胃氣不足則為肝病,只有弦脈而無胃氣則為死症。胃氣中有毛狀脈象表示是秋天積留的病症,毛狀脈象很明顯則表示是現症。
夏天應以心脈為準,心屬南方火,萬物由此盛極而長。因此,夏天脈象應當盛極而衰,稱為鉤脈,反之則為病。如果脈象盛極而仍強盛,表示氣盛過度,病在表;如果脈象不盛而反而強盛,表示氣虛不足,病在裡。氣盛過度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濕疹,氣虛不足則會導致心煩意亂、咳嗽咳痰、氣喘。
夏以胃氣為本,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曰毛,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出血、下聞病音。
秋以胃氣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胃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氣來沉而搏曰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白話文:
夏季以胃氣為根本,夏季胃氣微弱且輕微收縮稱為正常,收縮過多而胃氣不足稱為心病,只有收縮而無胃氣則會死亡。胃中有石頭狀的氣息稱為冬病,石頭狀氣息嚴重則為當前疾病。
秋季脈象代表肺,屬於西方金氣,萬物因此而收成。其氣息輕虛而浮動,來得快去得快稱為毛,反之則生病。氣息來時像毛髮,但中間堅實兩側虛弱,稱為太過,病在體表;氣息來時像毛髮,但微弱,稱為不及,病在內部。太過則讓人逆氣而背痛,不及則讓人喘、呼吸短促而咳嗽,上氣出血、下聞病音。
秋季以胃氣為根本,秋季胃氣微弱且像毛髮般輕微稱為正常,像毛髮般輕微過多而胃氣不足稱為肺病,只有像毛髮般輕微而無胃氣則會死亡。胃中有弦狀的氣息稱為春病,弦狀氣息嚴重則為當前疾病。
冬季脈象代表腎,屬於北方水氣,萬物因此而收斂儲藏。其氣息沉重而有搏動感稱為石,反之則生病。氣息來時如彈石,稱為太過,病在體表;氣息去時如數珠,稱為不及,病在內部。太過則讓人腰腿酸痛、脊背疼痛而呼吸短促,不願意說話,不及則讓人心懸如飢餓,腹部空虛,脊椎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冬以胃氣為本,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平脾脈來,如雞踐地,和柔相離。其來如水之流,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啄,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長夏以胃氣為本,胃惟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洪大名曰逆四時也。
白話文:
冬天以胃氣為根本,胃氣適度稱之為平,胃氣不足稱之為腎病,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胃氣不足且伴隨石塊狀感覺稱之為夏病,石塊狀感覺嚴重則稱之為今病。
脾脈屬土,負責滋養四肢。脾脈平穩,如同雞腳踩地,柔順而相互分離。脾脈過盛,如同流水奔涌,屬於病在外;脾脈不足,如同鳥喙啄食,屬於病在內。脾脈過盛會導致四肢無力,脾脈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
長夏以胃氣為根本,胃氣柔軟適度稱之為平,胃氣虛弱稱之為脾病,完全沒有胃氣則會死亡。胃氣虛弱且伴隨石塊狀感覺稱之為冬病,石塊狀感覺嚴重則稱之為今病。
脈象逆反四時規律則難以治療,必須仔細觀察四種難治之症並告知患者。所謂逆反四時規律,是指春天應該出現肺脈,夏天應該出現腎脈,秋天應該出現心脈,冬天應該出現脾脈,而實際脈象卻沉澀微弱,則稱之為逆反四時。尚未出現臟器病變,在春夏卻出現沉澀脈象,秋冬卻出現洪大脈象,也屬於逆反四時。
凡脈順四時者,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有和氣,軟滑而長,乃是不病之人也,得病則易為治療,蓋從和氣而生也,用法萬痊。如氣反脈逆,形氣相失,名曰不可治,是形盛氣虛、形虛氣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氣俱虛,安穀者過期而死,不安穀者不過期而死。安穀謂飲食且進,期是八節之氣候也。(《雞峰方》)
白話文:
脈象應該隨著四季變化,春天像琴弦般緊繃,夏天像洪流般強勁,秋天像細毛般輕柔,冬天像石頭般沉重,這表示身體氣血調和,脈搏柔軟滑順且有力,這樣的人身體健康,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療,因為他們的氣血調和,容易恢復。如果氣血不調,脈象逆行,身體虛弱,那就叫做不可治,因為這種情況下,要么是身體強壯但氣血虛弱,要么是氣血充沛但身體虛弱,所以無法治療。如果一個人身體和氣血都虛弱,即使按時飲食也難免會在八節氣的氣候變化中死亡,而那些不按時飲食的人反而不會在八節氣的氣候變化中死亡。所謂安穀,就是按時飲食,期指的就是八節氣的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