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校上內經素問表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光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卜,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天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以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後世。於是雷公之倫,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且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次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由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
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藝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述晻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腑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賤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
正謬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白話文:
我聽說,居安要思危,生存要不忘可能滅亡,這是古代聖賢的光輝榜樣;了解百姓的疾苦,體恤百姓的隱憂,這是君王深厚的仁慈。回想過去黃帝治理天下時,運用治理自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坐在明堂之上,觀察四方,考察建立五種恆常的法則。他認為人的出生,背負陰氣而懷抱陽氣,吃食物而接觸色彩,外有寒冷暑熱的侵襲,內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天災人禍、疾病瘟疫,各個朝代都會發生。為了順應天時獲得五福,來廣施給他的百姓,於是與岐伯一起探究上天的運行規律,了解大地的地理環境,從遠處的萬物,到近處的人體,互相請教、辯論,制定法則,以造福後世。因此雷公等人接受教導並傳承下去,而《內經》這本書就這樣產生了。
歷代都將它視為珍寶,沒有遺失。周朝興盛時,秦和闡述了六氣的理論,並且清楚記載在史官的書籍中。後來,越人得到其中的一些內容,加以演繹寫成了《難經》。西漢時,倉公傳承了前代的學問,東漢時,張仲景撰寫了關於疾病的論述,晉朝的皇甫謐整理編寫了《甲乙經》,到了隋朝,楊上善又將其彙編成《太素》。當時有個叫全元起的人,開始為這本書做註解,但缺了第七篇沒有解釋通。到了唐朝寶應年間,太僕王冰非常喜愛這本書,得到了他老師收藏的書卷,大加註釋,於是三皇遺留下來的古老文獻,變得清楚易懂。
可惜的是,唐朝將它列為醫學,歸於技藝的範疇,而官員學者很少談論它。距離聖賢時代已經遙遠,書中的闡述變得晦澀不明,因此文字註解紛亂,義理也變得混淆。殊不知這本書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分,是帝王的崇高理想,是聖賢的才能展現;唐堯將四季的變化傳授給後人,虞舜考察七星的運行規律;大禹修治水土、治理國家,使帝業興盛,周文王推演八卦,闡述陰陽之氣的變化;伊尹調和五味來輔佐君王,箕子陳述五行來輔助朝政,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為什麼要把如此精深微妙的道理,傳給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它沒有被廢棄斷絕,已經是萬幸了。
最近在嘉祐年間,仁宗皇帝感念先祖的功績,(不希望這本典籍)就此失傳,於是下詔讓精通這門學問的人,對它進行校正。我們這些校對的官員接受任務,日以繼夜地工作。於是我們尋訪國內外,收集各種版本,深入研究其中的含義,校正其中的錯誤,十成的內容只校正了三四成,其餘的內容無法完全校正。我認為這還不足以彰顯皇帝的聖旨,符合皇帝的心意,於是又採集了漢唐書籍中所記載的古代醫書,找到了數十家,加以整理、考證。我們貫穿、分析、歸納、融會貫通;有時從根本入手去尋找枝節,有時從源頭出發去追溯流向;確定其中可以理解的部分,按照舊有的目錄進行整理。
校正謬誤之處共六千多字,增加註解說明共二千多條。每一個字的取捨,都必定有考證依據;對於錯誤的文字、有疑問的含義,都加以詳細說明。用它來修養自身,可以在疾病還沒有出現徵兆時就將其消除;將它應用到政治上,可以使百姓的生命得以無限延續。恭敬地期望皇帝承擔統一天下的使命,擁有無邊的福祉;繼承先祖的遺志,發揚精微的學問,使之永遠正確。這樣就可以招來祥和之氣,避免災難的發生,使天下的百姓都進入長壽安康的境地。
2. 陰陽篇第一
陰陽應象大論篇,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指陰陽言。)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言陰陽為天地萬物生殺之本,而人物之生,莫不具此天地陰陽。)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
(氣耗則傷精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瀉,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氣得少火則生,故曰少火生氣。氣得壯火則耗,故曰壯火食氣。)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風象雷,逆氣象陽。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曰:何以然?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氣血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陰陽應象也。)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陽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則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犯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順此三時,天真久遠。)
白話文:
陰陽篇第一
黃帝問道:所謂的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事萬物的綱領,是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與滅亡的開始,也是精神意識的居所。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指的就是陰陽)。所以,積聚陽氣就形成了天,積聚陰氣就形成了地。陰屬靜止,陽屬躁動;陽氣推動萬物生長,陰氣促使萬物成長;陽氣使萬物消亡,陰氣使萬物收藏。陽氣變化為氣,陰氣形成有形的物質。所以說,天地是萬物存在的基本空間,陰陽是血氣的男女代表,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途徑,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陰陽是萬物能夠產生的根本。因此說,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使者。
(這裡說明陰陽是天地萬物生長和滅亡的根本,而人的生命,也都具備這天地陰陽的特性。)
清輕的陽氣上升為天,混濁的陰氣下沉為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水來自地氣,雲彩來自天氣。所以,清陽之氣從上面的孔竅(眼、耳、鼻、口)出入,混濁的陰氣從下面的孔竅(大小便)出入;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毛孔,混濁的陰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混濁的陰氣歸於六腑。水屬於陰,火屬於陽。陽代表氣,陰代表味道。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變化。精靠氣的滋養,形體靠味道的滋養,變化產生精,氣產生形。味道會傷害形體,氣會傷害精。
(氣耗損就會傷害精。)精可以化為氣,氣會因為味道而受損。陰的味道從下面的孔竅排出,陽的氣從上面的孔竅排出。味道濃厚的屬於陰,味道薄的屬於陰中的陽;氣濃厚的屬於陽,氣薄的屬於陽中的陰。味道濃厚的會導致泄瀉,味道薄的可以使之通暢;氣薄的會發散,氣厚的會發熱。強旺的火會使氣衰弱,微弱的火會使氣強壯;強旺的火會消耗氣,氣會滋養微弱的火;強旺的火會散失氣,微弱的火可以產生氣。氣味辛辣甘甜,具有發散作用的屬於陽;氣味酸苦,具有下降作用的屬於陰。
(氣得到微弱的火就可以產生,所以說微弱的火可以生氣。氣得到強旺的火就會被消耗,所以說強旺的火會吃掉氣。)
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物之氣與脾相通,雨水之氣與腎相通。六經如同河流,腸胃如同大海,九竅如同水流注入的地方。把天地當作陰陽來看,陽氣所化的汗液,可以比作天地的雨水。陽氣的運行,可以比作天地的疾風。暴風的形態像雷,逆亂的氣像陽氣。
天空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屬於陰。因此人的右邊耳朵和眼睛不如左邊明亮。大地東南方不足,所以東南方屬於陽。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和右腳有力。有人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回答說:東方屬於陽,陽氣的精華都集中在上方,集中在上方,那麼上方就明亮而下方就虛弱,所以使得人的耳朵眼睛聰明,而手腳不便。西方屬於陰,陰氣的精華都集中在下方,集中在下方,那麼下方就充盛而上方就虛弱,所以使得人的耳朵眼睛不夠聰明,而手腳便利。
所以,當人感受外邪時,如果外邪在上部,那麼右邊會更嚴重;如果外邪在下部,那麼左邊會更嚴重。這是天地陰陽所不能完全協調的結果,所以外邪就會停留在這些不足的地方。
(陰陽與天地的對應關係,就像水在容器裡一樣,容器是圓的,水就是圓的;容器是彎曲的,水就是彎曲的。人的氣血也是如此,所以當有不足時,邪氣就會停留在其中,這就是陰陽相應的道理。)
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寒氣產生混濁,熱氣產生清明。清陽之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這是陰陽反常的表現,是疾病的逆向發展。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失去了它的作用,就會減少壽命,難以彰顯。所以天體的運行應當以太陽的光明為標準。因此,陽氣要向上發散,用來防禦外邪。所以,陽氣一天之內主要負責保護體外,早晨人體的陽氣開始生發,中午陽氣最旺盛,傍晚陽氣開始衰弱,毛孔也隨之關閉。所以晚上要收斂閉藏,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觸霧露,如果違反了這三個時辰的規律,形體就會變得虛弱。
(這都是要順應陽氣,陽氣發散的時候就發散,陽氣閉藏的時候就閉藏。傍晚陽氣衰弱,轉而運行於體內陰分,所以應該收斂,用來抵禦虛邪。順應這三個時辰的規律,就可以長久保持天真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