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診候有三
上古診法有三者,其一,診十二經動脈,分天地人三部九候以調虛實。其二,以喉傍人迎與手寸口參診,取四時若引繩,大小齊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獨取氣口,分寸關尺外內以候臟腑吉凶。今廢其二,惟氣口之診行於世,而且失其真,噫!可勝惜哉!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診斷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診斷十二經脈的動脈,將其分為天地人三部,再以九候的方法來調節虛實。第二種是通過喉旁的人迎脈和手寸口脈來診斷,以四時為準,脈象如同引繩般大小齊等,則為平脈,偏盛則為病脈。第三種是單獨取氣口脈,將其分為寸關尺三部,並區分内外以推斷臟腑的吉凶。
如今第二種方法已經廢棄,只有氣口脈的診斷方法流傳至今,而且還失掉了真諦,實在令人惋惜!
2. 脈狀奇偶
(統屬診法)
求脈之狀,奇偶而已,奇者單求,偶者對舉。單求無配,代牢之類;對舉反證,浮表沉里。
【浮脈】浮體泛泛,皮毛之位,輕按便得,漂木之義。
【沉脈】沉輕按無,重乃應指,深按有力,猶石沉水。
【遲脈】遲脈來徐,呼吸三至。
【數脈】數脈來亟,呼吸六至。
【滑脈】滑體圓淨,往來流利,荷上水珠,圓神不倚。
【澀脈】(音澀)濇又名澀,遲短蹇滯,來急去散,至至帶止,三五不調,刮竹相似。
【實脈】實乃充實,舉按有力。
【虛脈】虛乃空虛,舉按無力。
【洪脈】洪者倍常,大而滿指。
【細脈】細者減常,一線之比。
白話文:
統屬診法
求脈之狀,奇偶而已,奇者單求,偶者對舉。單求無配,代牢之類;對舉反證,浮表沉里。
(求診脈象,主要分為奇脈和偶脈。奇脈單獨診斷,偶脈則需要對比兩個脈象。單獨診斷的脈象沒有對應關係,如代脈、牢脈之類。而對比診斷的脈象則可以反證,如浮脈和表證,沉脈和裡證。)
【浮脈】浮體泛泛,皮毛之位,輕按便得,漂木之義。
(浮脈感覺輕飄,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頭,輕輕按壓就能摸到,位置靠近皮膚表面。)
【沉脈】沉輕按無,重乃應指,深按有力,猶石沉水。
(沉脈感覺沉重,輕輕按壓時摸不到,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摸到,就像石頭沉入水中一樣。)
【遲脈】遲脈來徐,呼吸三至。
(遲脈脈搏跳動緩慢,一分鐘脈搏跳動三次。)
【數脈】數脈來亟,呼吸六至。
(數脈脈搏跳動快速,一分鐘脈搏跳動六次。)
【滑脈】滑體圓淨,往來流利,荷上水珠,圓神不倚。
(滑脈感覺滑利,脈搏跳動流暢,就像荷葉上的水珠一樣,圓潤而不停滯。)
【澀脈】(音澀)濇又名澀,遲短蹇滯,來急去散,至至帶止,三五不調,刮竹相似。
(澀脈感覺粗糙,脈搏跳動短促不順暢,像刮竹子一樣,時快時慢,不規律。)
【實脈】實乃充實,舉按有力。
(實脈感覺充實,按壓時脈搏有力。)
【虛脈】虛乃空虛,舉按無力。
(虛脈感覺空虛,按壓時脈搏無力。)
【洪脈】洪者倍常,大而滿指。
(洪脈脈搏跳動有力且強勁,如同洪流般充滿整個手指。)
【細脈】細者減常,一線之比。
(細脈脈搏跳動微弱,如同細線般。)
【緊脈】緊者緊急,堅而搏指,如轉索狀,則弦有力。
【緩脈】緩謂縱緩,中軟不急,如絲在經,則弦無力。
【長脈】長為修長,如弦之直,越於本位,兩頭出指。
【短脈】短為短縮,不及本位,喻之如龜,縮頭藏尾。
【促脈】促為催促,數中暫止。
【結脈】結為交結,遲中暫止。
【代脈】代為更代,動而中止,不能自遠,良久復至。(止數有常,非暫之比。)
【牢脈】牢本堅牢,沉弦大實,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革脈】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弦脈】弦如琴絃,初中末直,其來挺然,而不搏指。
白話文:
緊脈表示脈象緊繃急促,堅硬有力,觸摸時像繩索般,說明脈氣強勁。緩脈則脈象鬆弛緩慢,柔軟不急,觸摸時像絲線般,說明脈氣虛弱。長脈表示脈象細長,像直線般的琴弦,超出正常位置,兩端都探出指尖。短脈則脈象短縮,未達正常位置,像烏龜縮頭藏尾一樣。促脈表示脈象急促,脈搏跳動頻繁,但會暫停一下。結脈表示脈象遲緩,脈搏跳動時會暫停一下。代脈表示脈象時而跳動,時而停滯,不能持續跳動,過一段時間才會再跳動。牢脈表示脈象堅實牢固,脈搏沉而有力,不浮不沉,穩固地停留在原位。革脈表示脈象浮而虛弱,像按鼓皮一樣,內虛外急。弦脈表示脈象像琴弦一樣,從頭到尾都直,脈搏跳動時感覺堅硬,但不觸摸指尖。
【動脈】動乃搖動,短滑數備,上下不分,連動中位。
【散脈】散者不斂,浮而滿指,按則分散,而不團聚,亦類解索,散無統紀。(有或二條三條而至者。)
【伏脈】伏為埋伏,骨外筋里,三按俱無,(三按者言浮中沉也。)推筋而取。
【芤脈】芤乃革名,浮大無力,因按而知,中空傍實。
【濡脈】(音軟)濡者不堅,浮大無力,按隨指下,減去頭尾。
【微脈】微為微眇,較細不及,似有似無,蛛絲相類。
【弱脈】弱軟沉細,比虛不及,全無起伏,扶持不起。
白話文:
脈象中,動脈是指脈搏跳動頻繁,滑利而短促,上下起伏不定,連綿不斷;散脈則指脈搏散漫無收斂,浮於指面,按壓後分散開來,不集中,類似解開的繩索,散亂無規律,有時甚至出現兩條三條脈搏;伏脈指的是脈搏隱藏在骨骼外、筋肉內,三指按壓都摸不到,必須推動筋絡才能觸摸到;芤脈則是指脈搏浮大而無力,按壓時可感受到脈搏空虛,兩側卻充實;濡脈是指脈搏軟弱無力,浮大而按壓後隨著手指下沉,頭尾都減弱;微脈則是指脈搏細小難以觸摸,像是有似無,像蜘蛛絲一樣;弱脈指的是脈搏軟弱沉細,比虛脈更弱,沒有起伏,像是快要消失一樣。
3. 諸脈主病歌
浮風虛暑滑多痰,實壅弦勞遲主寒,洪數熱多芤失血,澀為血少緩膚頑,緊疼沉里濡多汗,促結伏皆痰鬱看,短是氣虛長是積,動驚牢弱骨疼酸,革崩半產細傷濕,散為氣耗代將亡。
白話文:
浮風虛暑滑多痰,表示風邪浮在表面,人體虛弱且有多痰的情況;實壅弦勞遲主寒,指的是實證壅塞,脈象弦硬且疲勞,主因為寒氣;洪數熱多芤失血,表示熱證脈洪大而數,有失血的情況;澀為血少緩膚頑,意思是脈象澀滯表示血液不足,脈緩則皮膚粗厚;緊疼沈里濡多汗,指的是脈緊主疼痛,脈沈表示病在內部,脈濡則多汗;促結伏皆痰鬱看,表示脈促、結、伏都是因為痰濕阻滯;短是氣虛長是積,意思是脈短表示氣虛,脈長表示有積聚;動驚牢弱骨疼酸,表示脈動主驚悸,脈牢且弱表示骨痛且酸軟;革崩半產細傷濕,指的是脈象如革主崩漏或半產,脈細表示濕邪傷身;散為氣耗代將亡,表示脈散主氣息瀕絕,脈結代表示將近死亡。
4. 龐安常脈論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傍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口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溢之脈,一名外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生於陽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關鍵,在於要仔細觀察人迎脈和寸口脈,這兩條脈絡相互呼應,就像兩條拉緊的繩索一樣,陰陽平衡時,繩索的大小就相等。一般人的脈象,人迎脈在春夏季節比較強盛,寸口脈在秋冬季節比較強盛。什麼是人迎脈呢?它位於喉嚨旁邊,是《內經》中所說的「別於陽者」。
越人醫術不拘泥於所有穴位的脈象,只取手太陰經脈的行度,在魚際穴後一寸九分處,以配合陰陽的數理,得到關格脈。然而,如果不先理解喉嚨和手腕脈絡的相互牽引關係,就會不明白尺寸、陰陽和關格脈的形成原理。
如果寸口脈的跳動幅度是尺脈的兩倍,就會向上溢出至魚際穴,這就是所謂的「溢脈」,它表示寸口脈的跳動幅度已經到了極限。溢脈又稱外關脈、內格脈,也稱陰乘之脈。所謂外關脈,是指從關脈向上延伸到外側的脈絡,因為陰氣阻滯陽氣而外溢,所以稱之為外格脈。陰氣產生於陽氣,在寸口脈跳動,現在卻從關脈向上溢出至魚際穴,而關脈之後的脈絡卻潛行不顯,這就是陰氣壯盛乘著陽氣,陽氣衰竭的表現,陽氣衰竭就會死亡,脈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寸口脈跳動幅度是人迎脈的四倍,屬於關陰之脈。
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者謂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則入寸而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內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內關者,關以下內脈也。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陰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下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也。
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四盛則三極,導之以針,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
白話文:
關脈以下,如果脈象沉而位於一寸處,就說明氣血運行正常。如果脈象超過一寸,就叫做尺中倍寸口,也就是說,尺脈的深度是寸脈的兩倍。如果脈象再深,就叫做覆脈,也就是尺脈的深度是寸脈的三倍,覆脈的深度已經到了寸口關脈以下一寸處了。因此,我們說寸脈,實際上指的是尺脈深度是寸脈兩倍的情況,覆脈則是更深一層。
覆脈又稱為內關脈或外格脈,也稱為陽乘之脈。內關脈指的是關脈以下內部的脈象,外格脈指的是陽氣抵抗陰氣而向內深入的脈象。陽氣生於陰經的尺脈,並在寸脈處活動,現在從關脈以下覆入尺澤穴,說明關脈以下的脈象潛行,這是陽氣亢盛乘陰,陰氣耗竭而將要死亡的徵兆。這種脈象,就如同人迎脈的深度是寸口脈的四倍,這是陽氣格拒陰氣的脈象。
經書上說: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旺盛,如果人迎脈的深度超過寸口脈的四倍,就叫做關格脈。關格脈虛弱,不能吸取天地精氣,最終會死亡。所謂關格脈,就是覆溢的脈象。不過,如果只是單純的覆脈或溢脈,可以通過補瀉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尺部脈象旺盛,可以瀉足少陽經,補足厥陰經;如果尺部脈象更旺盛,可以瀉足太陰經,補足少陰經;如果尺部脈象再旺盛,可以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這些都是用兩瀉一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尺部脈象非常旺盛,就需要三針極刺,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應該選取少陽、太陰、陽明經的穴位。
脈弱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少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沉於寸關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經者,穴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濕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也。陽浮陰微為風濕,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
其治也,風濕取足厥陰木、手少陽火,溫毒專取少陰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木、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鄉人皆為我能與傷寒語,我察傷寒與四溫變,辨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寸尺,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此皆扁鵲略聞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可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張佑史方)
白話文:
脈搏微弱的人,要從足三陽經入手治療;脈搏快速的人,要從手少陽二經入手,同時補益陰經。到寸關尺的寸位時,則要反過來操作。脈象有九候,分別反映在寸關尺三部的位置,以及浮沉的變化。越地人不用十二經絡,他們用二經配合手太陰經的行度,從尺位到寸位,將九分的位置再分成三部,每部又分為浮、中、沉三種,用以配天地人。又說:中風屬木,傷寒屬金,濕邪屬水,熱邪屬火,溫病屬土。病症源於濕邪,濕邪則土氣受損,土氣受損則五臟六腑受害,而其根本在於金木水火四臟的變化。陽氣浮現,陰氣微弱,屬於風濕;陽氣旺盛,陰氣實滯,屬於溫毒;陽氣濡泄,陰氣急迫,屬於濕溫;陰陽俱盛,屬於溫瘧。
治療方法是:風濕取足厥陰木經、手少陽火經;溫毒專取少陰火經;傷寒取手太陰金木經、手少陰火經;濕溫取足少陰水經。鄉里的人都说我能治伤寒,我仔细观察伤寒和四种温病的变化,辨明其疑似之处,不可混淆。因此,我将阴阳定位于喉手,将覆溢配于寸尺,将九候融入浮沉,将四种温病归类于伤寒。这些都是扁鹊略微了解其端倪,而我参考了《内经》等书籍,才得以深入研究其理论,认真加以运用,顺势治疗,病症无法逃脱。
5. 持脈總論
帝曰:診法何如?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定死生之分。是故診脈有道,虛靜為保。遇倉卒病患不在此論。但自澄神,靜虛調息,凝視精明,察五色,聽聲音,問所由,方始按寸尺別浮沉,復視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又如室女尼姑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至,而鄙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人先診右手,男子左脈大則順,女人右脈大則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上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名食二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
白話文:
皇帝問道:診脈的方法如何呢?診脈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未進,經脈尚未充盈,絡脈調和均勻,氣血未亂,因此可以診斷出有過之脈。切脈時要觀察脈搏的動靜,並留意患者的神色,察看五色,觀察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的盛衰,以此相互參照,就能判定生死。因此,診脈有其道理,虛靜是保命之道。遇到緊急的病患不在此討論。只需先澄淨心神,靜心調息,凝神觀察,察看五色,聽取患者的聲音,詢問病因,然後才開始按寸關尺,辨別脈象的浮沉,再觀察患者的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個性習性各不相同,所以說:形氣相合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再比如,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濡弱,嬰兒和幼童的脈象急促,三四歲的孩童呼吸一次脈搏應當跳動七次,而普通人的脈象則有所不同。總的來說,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男子左脈大則順,女子右脈大則順。一般診脈,先用中指揣按掌後高骨上,即關脈位置,找到關位後,再依次排列食指和中指。如果手臂長的人,就將手指排開一些,如果手臂短的人,就將手指排列緊湊些。
三指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一一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上忽略,此庸下之醫也。
白話文:
医者先将三根手指稳稳地放在病人手腕上,首先诊察食指所触之脉,称之为寸口。分别用浮、中、重三种力道按压,并观察脉搏的浮沉、滑涩、迟疾等变化。再依次诊察关脉和尺脉,同样观察其脉象变化。根据三部脉象的变化,结合病人外貌、神色,再仔细分析病症,并给予忠告。切不可轻言谈笑,胡乱猜测,东张西望,草率行事,这都是庸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