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5)
1. 醫本仁術
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仁術。有疾而求療,不啻求救焚溺於水火也,醫當仁慈之術,須披髮攖冠而往救之可也。否則焦濡之禍及,寧為仁人之安忍乎?切有醫者,乘人之急而詐取貨財,是則孜孜為利,蹠之徒也,豈仁術而然哉!比之作不善者尤甚也。天道豈不報之以殃乎!今見醫家後裔多獲餘慶,榮擢高科。
此天道果報之驗,奚必計一時之利而戕賊夫仁義之心?甚與道術相反背,有乖生物之天理也。從事者可不鑑哉!(陸宣公論)
白話文:
醫術的本質是為了救人性命,所以說醫術是仁慈的技藝。病人因為生病而求醫,就如同身陷水火之中求救一樣,醫生應當秉持仁慈之心,應該要不顧一切地前去救治才對。如果不是這樣,病人的病情可能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難道醫生要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受苦嗎?有些醫生趁著別人急需幫助的時候,詐取錢財,這樣一心只為了利益,跟盜賊沒有什麼不同,這哪裡是仁術啊!他們比作惡的人更可惡,難道上天不會降禍給他們嗎!現在看到許多醫生的後代,常常得到好的福報,甚至能考取高官。
這就是上天報應的證明,何必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傷害自己仁義的心呢?這樣的行為與醫道的本質背道而馳,也違反了上天讓萬物生存的道理啊。從事醫業的人,難道不應該以此為戒嗎!(陸宣公的評論)
2. 醫不貪色
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醫。其妻召至,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疾日久,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以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汙。不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未幾,良人疾愈。何氏一夕夢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於艱急之際以色欲為貪。
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未幾月,東宮疾,國醫不能治,有詔召草澤醫。澄應詔進劑而愈,朝廷賜錢一如夢。(《醫說》)
白話文:
宣和年間,有個讀書人,生病多年,怎麼醫都醫不好。有個叫何澄的醫生醫術高明。他的妻子請何澄來家裡,帶他進了密室,告訴他說:「我丈夫生病很久了,家裡為了看病,典當東西都快賣光了,沒錢再付醫藥費,我願意用我的身體來償還。」何澄聽了,表情嚴肅地說:「夫人怎麼能說這種話呢?請妳放心,我一定會盡力醫治讓他好起來,絕對不能用這種事來玷污我。如果我不守本分,一定會受到天譴和鬼神的責罰。」沒過多久,她丈夫的病就好了。何澄有一天晚上夢到自己進入神廟,判官對他說:「你行醫救人有功,而且在危急的時候,不貪圖美色,上帝命令賞賜你五萬貫錢和一個官職。」沒過幾個月,東宮的太子生病,宮裡的御醫都醫不好,皇帝下詔尋找民間醫生。何澄應詔進宮,開了藥,治好了太子的病,朝廷賞賜的錢,就像夢中一樣。
3. 病證
4. 病之所由
夫病之所由來雖多端,而皆關於邪。邪者,不正之因,謂非人身之常理,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各是邪,非濁鬼氣疫癘者矣。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臟腑,臟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通遂廣。
精神者,本宅身以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亂;神既亂矣,則鬼靈斯入。鬼力漸強,神守漸弱,豈得不至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楊,斯理當矣。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則宜以祈禱祛之。雖曰可祛,猶因藥療致益,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藥療無益者,是則不可祛,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
大都鬼神之害則多端,疾病之源惟種,蓋有輕重者爾(《三說本草》)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原因雖然有很多方面,但都和「邪氣」有關。「邪氣」指的是不正當的原因,也就是不符合人體正常運作的道理。像是風、寒、暑、濕這些自然因素,或是過飢、過飽、勞累、安逸等生活作息失調,這些都算是「邪氣」,而不是指什麼鬼怪、瘟疫等穢氣。
人活著就像魚在水中,身體的「氣」就如同水。水混濁了,魚就會消瘦;體內的氣混亂了,人就會生病。邪氣侵入人體,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邪氣先侵入經絡,然後傳到臟腑,臟腑會根據自身的虛弱、強壯、寒冷或燥熱等狀況,而形成不同的疾病。疾病又會互相影響,所以才會擴散蔓延。
人的精神,本來是寄託在身體裡發揮作用的。身體一旦受到邪氣侵擾,精神也會跟著紊亂;精神紊亂後,鬼怪等邪靈就會趁虛而入。鬼怪的力量逐漸增強,精神的防守就逐漸減弱,這樣怎麼可能不導致死亡呢?古人拿種植楊樹來比喻,這個道理是很恰當的。
但是,疾病也有一種是先從鬼神而來的,這類情況就應該用祈禱的方式來驅除。雖然說可以驅除,但還是需要靠藥物治療才能更有效果,就像李子豫用赤丸治病的例子一樣。至於藥物治療無效的,那就是無法驅除的,就像晉景公病入膏肓的例子一樣。
總而言之,鬼神造成的危害有很多種,疾病的根源卻只有幾種,只是有輕重之分罷了。
5. 病名不同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別判,何以示眾?自如世人呼陰毒傷寒為劇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甚遠!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證,其說甚明。今乃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
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人經方,言多雅奧。以痢為滯下,以蹷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咳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喑,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
諸如此類,可不討論,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瘟疫通曰傷寒,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辨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千金方》)
白話文:
從古至今,許多疾病的名稱都不一樣,如果匆忙地查找或檢查,常常會造成疑惑和阻礙。若不能加以分辨清楚,如何教導大眾呢?就像世人稱呼「陰毒傷寒」為重病,其實這是「陰易」這種病症的表現,一個名稱就牽涉到三種不同的病。如果用治療「陰毒傷寒」的方法來治療「陰易」,豈不是差太遠了嗎!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這三種病症本來就是不同的狀況,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古代的醫書有處方和病證的詳細說明,非常清楚明白。現在卻被混淆不清,這對人危害最大。
另外像是「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這些病名,翻遍所有的醫書,也找不到這些名稱。深入探究這些病症的狀況,「腸風」指的是腸痔出血,「臟毒」指的是痢疾中的蠱毒,「咳逆」指的是嘔吐打嗝,「慢驚」指的是陰癇。如果不知道古代的病名,又不知道現在的病名,如何能做一個掌握人健康的人呢?再加上古代的醫書,用字遣詞大多深奧難懂。像是把痢疾叫做「滯下」,把腳氣叫做「蹷」,把小便不通叫做「淋」,把大便不通叫做「實」,把流行性感冒叫做「傷寒」,把關節疼痛叫做「白虎」,把胸膈不適叫做「膏肓」,把咳嗽叫做「咳逆」,把身體僵硬叫做「痙」,把不能說話叫做「喑」,把肌肉鬆弛無力叫做「痱」,把心悸叫做「怔忪」,把痰叫做「飲」,把黃疸叫做「癉」。
像這類的情況,難道不需要加以討論嗎?更何況疾病又有症狀相似,或是兩種疾病使用相同名稱的情況呢?所以才會有人把「傷寒」、「中風」、「熱病」、「瘟疫」都叫做「傷寒」,把「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都認為是「水氣」。治療中風只用化痰的藥,把婦女的帶下病當作是勞累所致。不能分辨「伏梁」是風邪引起的,也不能分辨「中風」是當時的流行病。這些是現在所有醫生普遍的毛病。所以才要特別加以說明清楚。
6. 定神為先
太史公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傷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建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秦漢文)
白話文:
司馬遷說:凡是人之所以活著,依靠的是精神,而身體則是精神的居所。精神過度使用就會傷害身體,過度勞累也會損耗身體,精神一旦離開身體,人就會死亡,所以聖人非常重視精神。從這裡來看,精神是生命根本,身體則是生命的工具。如果不能先穩固精神,就說自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又怎麼可能呢?
7. 固元為本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甚,則病轉劇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凡病推類而治之,亦思過半矣。(《崆峒子》)
白話文:
脾胃在人體中對應於天,也屬於濕氣轉化的功能,所以如果飲食消化產生的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停滯積聚形成痰飲。一般人患病,十之八九都是因為痰火所引起,老年人不宜過快地降火,體虛的人也不宜完全去除痰。如果過度地用藥攻伐,病情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危險。因此,必須以固護元氣為根本。凡是治療疾病,能夠以此類推來處理,也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了。
8. 耗散真元
五勞者,五臟之勞,皆因動作勉強,用力過度曰勞。《索短新書》云:受氣貪欲則為勞。夫人身之真元根本,氣血津液是也。世之勞擦之證最為難治,蓋因人之壯年恣意酒色,以致耗散真元,不生津液,遂至嘔吐血痰,骨蒸體熱,腎虛精憊,面白頰紅,白濁遺精,及痰涎痰嗽,謂之火乘金候。重則半年死,輕則一年必危。
俗醫不究其源,更以大寒大熱之藥妄投亂進。殊不知大寒則氣愈虛,大熱則血愈竭,是以世之犯此疾者多不能免於死,由醫之不得其人也,良可憫哉!(《續醫說》)
白話文:
所謂的「五勞」,指的是五臟的勞損,都是因為勉強動作、用力過度造成的。《索短新書》說:「如果過度追求慾望,就會導致勞損。」人體最根本的真元,就是指氣血和津液。世上因為勞損造成的疾病最難治療,大多是因為年輕時過度沉迷酒色,導致真元耗散,津液無法生成,於是就出現嘔吐、咳血痰、骨蒸發熱、腎虛精疲、臉色蒼白但雙頰潮紅、遺精、白濁、痰多咳嗽等症狀,這在中醫上稱為「火乘金候」。病情嚴重的,可能半年就死亡,輕微的,也可能在一年內有生命危險。
一般的庸醫不探究病因,反而胡亂使用大寒大熱的藥物。殊不知,使用大寒的藥物會使氣更加虛弱,使用大熱的藥物會使血更加枯竭。所以,世上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大多難逃一死,這是因為醫生沒有對症下藥,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9. 外感內傷諸病
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氣相搏,善變諸疾,須預察之。稍失防閒,則並能中人,又有時行瘟癘瘴瘧等疾,遞相傳染者。而人之五臟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長短薄厚緩急。稟賦不同,各如其面目。有疾恙至少者,有終身長抱一疾者;其飲食五味禽魚蟲菜果實之屬,性有偏嗜者;金石草木、血肉苦辛之藥,素有服餌者。
又有貴者後賤,富者後貧,有常富貴者,有暴富貴者,有暴苦暴樂者,有始樂終苦者,有離絕蘊結憂恐喜怒者。故富者惡勞,驕惰情消,多事則勞神,多語則氣諍,多笑則腑傷,多恐則志懾,多樂則意逸,多喜則錯妄,多懼則百脈不定,多惡則憔悴無歡,多好則昏述不定。此又非邪所中,而得之於內者也。
良工必精審察其由,先知病者臟腑經絡所病,又別外感內傷所致,則可舉萬全矣。(《醫說》)
白話文:
一年四季之中,有寒冷、炎熱、乾燥、潮濕等氣候變化,這些氣候與風邪互相侵襲,容易引起各種疾病,必須事先注意觀察。如果稍有疏忽防範,這些病邪就能侵入人體。此外,還有會互相傳染的時疫、瘟疫、瘴氣、瘧疾等疾病。
而人的五臟各有大小、高低、強弱、堅實或脆弱之分,也存在端正或偏斜的差異;六腑也各有長短、厚薄、緩急的不同。每個人的體質稟賦都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面容都不一樣。有人很少生病,有人卻終身都抱著一種疾病;飲食方面,有人對五味、禽魚蟲菜果實等食物的喜好各有偏好;對於金石草木、血肉苦辛等藥物,有人習慣長期服用。
還有的人經歷過從富貴到貧賤,或從貧窮到富有的轉變,有些人一直富貴,有些人突然暴富,有些人經歷過大起大落的苦樂,有些人則是先快樂後痛苦,也有人經歷過離別、隔絕、鬱悶、擔憂、恐懼、喜悅、憤怒等情緒。因此,富貴的人往往不喜歡勞動,驕縱懶惰,情緒消沉;操勞過度則會耗損精神,說話太多則會耗損氣力,大笑過度則會傷及內腑,過度恐懼則會使意志消沉,過度快樂則會使心意放縱,過度喜悅則會使思緒錯亂,過度驚懼則會使全身經脈不穩定,過度厭惡則會使人憔悴不歡,過度喜好則會使人昏沉迷亂。這些情況並非外邪侵襲所致,而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
好的醫生必定要仔細審查病因,首先了解病人是哪個臟腑經絡出現問題,再區分是由外感還是內傷所引起的,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