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五痹病機內經敘論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六月也。)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又曰:血凝於膚者為痹。
《靈樞·周痹篇》曰:周痹之在身,上下移徙隨脈,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何道使然?岐伯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凡眾痹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痹症是怎麼產生的呢?岐伯回答說: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同時作用,就會導致痹症。其中風氣盛行時稱為行痹,寒氣盛行時稱為痛痹,濕氣盛行時稱為著痹。
黃帝又問:為什麼會有五種痹症呢?岐伯解釋道:在冬天遇到這些因素就會導致骨痹,在春天遇到就會導致筋痹,在夏天遇到就會導致脈痹,在陰氣最盛的六月遇到就會導致肌痹,在秋天遇到就會導致皮痹。
岐伯還補充道:血液凝結在皮膚上也會導致痹症。
《靈樞·周痹篇》記載:周痹症在身體上會上下移動,隨著經脈走,左右互相呼應,沒有空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在血脈之中呢?還是在肌肉之間呢?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疼痛移動得很快,還沒來得及下針治療,疼痛就停止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普通的痹症,不是周痹。所有的普通痹症都局限在特定部位,反覆發作,反覆停止,反覆移動,反覆出現,以右側應答左側,以左側應答右側,不能遍及全身,而是反覆發作和緩解。
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上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命曰周痹。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所描述的是「周痹」這種病症。「周痹」是指病邪在血液循環系統中隨著血管上下的情況,無法向左或右移動,會停留在特定的位置。另外一種病因是因為風寒溼氣侵入肌肉組織之間,使肌肉緊繃並產生泡沫狀物質,如果遇到寒冷天氣,這些泡沫就會凝聚在一起,進而推開肌肉組織造成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疾病不屬於五臟六腑等內部器官問題,也不是已經發展到皮膚表面的程度,而是隻存在於肌肉組織之間。由於正氣(即身體自身的抵抗力)無法完全覆蓋這個區域,因此被稱作「周痹」。
2. 五痹五臟證因不同
岐伯曰:凡痹之客於五臟者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所謂邪者,皆風寒濕之三氣也。重感於肺者,則皮無所知,煩滿喘而嘔。感於心者,則血脈不通,心下鼓,暴上氣逆,喘,嗌乾善噫;感於肝者,則筋攣,夜臥驚恐,飲多而小便數;感於腎者,則骨重不可舉,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感於脾者,則四肢倦怠,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白話文:
岐伯說:凡是痹症侵犯五臟的,都有一定的歸宿。病症久治不愈的,就會留在這些歸宿之處。
所以,骨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留宿於腎;筋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留宿於肝;脈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留宿於心;肌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留宿於脾;皮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留宿於肺。
所謂的外邪,就是風寒濕三氣。再次感受外邪侵犯肺部,就會導致皮膚感覺麻木,胸悶氣喘,並伴有嘔吐。侵犯心臟,就會導致血脈不通暢,心下有鼓脹感,突然氣逆上衝,喘氣,咽喉乾澀,容易打嗝。侵犯肝臟,就會導致筋攣,夜間睡覺時驚恐不安,喝水多卻小便頻繁。侵犯腎臟,就會導致骨頭沉重難以舉起,容易腹脹,臀部代替腳跟,脊背代替頭部。侵犯脾臟,就會導致四肢乏力,咳嗽吐痰,上半身感到阻塞。
3. 痹證有感於六腑之異
五痹之外有腸痹、胞痹、血痹、熱痹證候之異。腸痹者,其病數飲,中氣喘滿,時作飧泄,小便不通;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血痹者,邪入於陰血之分,其狀體常如被風吹,骨弱勞瘦,汗出,臥則不時搖動;熱痹者,蓋臟腑積熱,復遇風寒濕三氣而客於經絡,留而不行,陽遇其陰,故為熱痹,翕然而悶也,肌肉極熱,體上如鼠走之狀,皮膚色變。
白話文:
除了五痺之外,還有腸痺、胞痺、血痺、熱痺等不同的病症表現。
腸痺:患者常有過多飲水的情況,中氣虛弱、胸悶腹脹,時常發生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小便不暢。
胞痺:患者下腹部及膀胱部位按壓時會感到內痛,像是用熱水澆灌一樣,小便排泄困難。
血痺:邪氣入侵陰血,患者會感到身體像被風吹過一樣,骨骼軟弱、消瘦乏力,容易出汗,睡覺時會不自覺地搖動。
熱痺:由於臟腑積熱,又遇到風寒濕三氣侵襲經絡,滯留不去,陽氣遇到陰氣,就會導致熱痺。患者會感到突然間胸悶氣短,肌肉非常熱,體表有如老鼠爬過一樣的感覺,皮膚顏色發生變化。
4. 痹證不出風寒濕三氣所因
帝曰:痹證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為痹熱。
多汗濡者,此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勝,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皮則寒。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逢寒則急,逢熱則縱。
白話文:
皇帝說: 痺證,有時會痛,有時不痛,有時沒有知覺,有時寒,有時熱,有時乾燥,有時潮濕,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 痛,是因為寒氣多,有寒氣就會痛。不痛也沒有知覺,是因為病久入深,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經絡時而疏通時而阻塞,所以不痛。皮膚沒有得到營氣滋養,所以沒有知覺。寒,是因為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邪相助,所以感覺寒。熱,是因為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氣被陰氣所困,所以出現痺熱。
多汗而濕潤,這是遇到濕氣過盛的緣故。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互影響,所以汗出而濕潤。
痺證的病理,寒氣多則痛,風氣多則容易移動,濕氣多則容易停留在某個部位。在骨頭則沉重不能抬起,在筋腱則屈曲不能伸展,在肌肉則失去知覺,在血管則血液凝滯不流,在皮膚則感覺寒冷。這五種情況則不會痛。
凡是痺證遇到寒氣則加重,遇到熱氣則減輕。
5. 風痿痹三證相類治法不同
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與風證相似。故世俗多類於風痿痹之證混同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為風寒濕所感,則陰受之,為病多重著沉痛。痿因血少氣虛,火盛剋金,肺葉燥枯,宗筋不潤,肝木乘勝,脾土受傷,飲食少,四肢倦,為精血虛耗,故筋骨痿而不用。
治宜潤燥、養血、滋陰,非若痹之氣血凝滯,留而不行,或痛而手足為之麻木不仁,治以行氣勝濕為主。三證雖大略相似,而所以施治迥然不同。執事者其辨諸。
白話文:
痹症之辨證施治
痹症的表現,包括筋脈攣縮不能伸展、肌肉失去知覺,與風症相似。因此,世俗多將風痺痿證混淆,一併治療,這是千古以來的弊病。
總的來說,應當區分病因。風症是陽氣受損所致,而痹症則是風寒濕邪入侵,陰氣受損所致,因此痹症的症狀多表現為沉重疼痛。
痿症則是由於血虛氣弱、火盛克金,肺葉乾燥枯竭,筋骨失養,肝氣旺盛,脾土受損,飲食減少,四肢疲倦,導致精血虛耗,筋骨萎縮無力。
治療方面,痿症應以潤燥、養血、滋陰為主;而痹症則因氣血凝滯、留而不散,或疼痛導致手足麻木無知覺,應以行氣勝濕為主要治療方向。
三種症狀雖然表面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執事者應當認真辨證施治。
6. 治痹當審虛實淺深
痹因虛而感風寒濕之邪氣,有在肌膚血脈淺深之異。入腑者,多死。昔人經論雖詳,而方未盡其變。今悉考證區別,具眼者識之。
白話文:
當身體因為虛弱而感染到風、寒和溼等邪氣時,會有不同的症狀出現在皮膚、血液或肌肉裡。如果這些邪氣進入了臟器,那麼死亡率就會很高。前人的理論雖然詳細地描述了這種情況,但是他們所開立的藥方並不能完全解決所有變化。因此,我們現在我們仔細研究並且分類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希望能夠讓那些有經驗的人瞭解它們的不同特點。
7. 脈候
《脈經》曰:肺澀而緊者為痹痛。嚴氏曰: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寸口關上脈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白話文:
《脈經》說: 肺部的脈象澀緊是屬於痹症的症狀。嚴氏解釋道: 如果脈象強大且澀就是痹症, 脈來快速也是痹症的表現。在手腕關處如果出現緊張的脈象應該用鍼灸治療, 引導陽氣進入身體使脈絡變得平緩和諧, 緊張消失後病症就會痊癒。
8. 五痹通用諸劑
(《濟生》)五痹湯,治風寒濕三氣客留肌體,手足緩,麻痹不仁。
羌活,白朮,防己,片薑黃(各一錢),甘草(一錢)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濟生》)蠲痹湯,治手足冷痹,腰痛沉重及身體煩痛,背項拘急。
當歸(酒浸),赤芍藥,黃耆,片薑黃,羌活(各二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濟生》的五痹湯,用來治療風寒濕三氣停留在肌肉,導致手腳發軟、麻木無感覺的症狀。藥方包括羌活、白朮、防己、片薑黃(各一錢)和甘草(一錢)。用半碗水、五片薑,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濟生》的蠲痹湯,用來治療手腳冰冷麻木、腰部疼痛沉重、全身痠痛以及背部僵硬的症狀。藥方包括酒浸過的當歸、赤芍藥、黃耆、片薑黃、羌活(各二錢)和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紅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一方加防風。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皆治。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杜仲(薑汁炒),川續斷,防風,桂心,細辛,白茯苓,秦艽,川,牛膝,川獨活,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取半盞水,加入五片薑和一枚紅棗,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也可以加一點防風。此方叫做三痹湯,可以治療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病。另外,還需要準備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杜仲(用薑汁炒)、川續斷、防風、桂心、細辛、白茯苓、秦艽、川牛膝、川獨活、甘草,各取等量。
上水三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五分,不拘時服。
活絡丹,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
白朮,當歸,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舒經湯,治氣血凝滯,經絡不行,臂痛不可忍。
羌活,白朮,當歸(各一錢),片薑黃(二錢),甘草,赤芍藥(五分),海桐皮(一錢)
上水煎服。
烏藥順氣散(方見風門),治五痹。
白話文:
取上水三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五分,不拘時服用。
活絡丹,主治風濕痺痛,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配方:白朮、當歸、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半盞水,薑五片,煎煮七分,服用。
舒經湯,主治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手臂疼痛難忍。
配方:羌活、白朮、當歸各一錢,片薑黃二錢,甘草、赤芍藥五分,海桐皮一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烏藥順氣散(方劑見風門),主治五痺。
乳香定痛丸,治諸痹,風濕流注,骨節疼痛麻痹。
蒼朮(五兩,米坩浸),五靈脂(二兩),草烏(五兩,去皮),自然銅(二兩,火煅醋淬),乳香(兩半),沒藥,羌活,當歸尾(各一兩),兩頭尖(去皮生用,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下。
仙傳史國公浸酒方,治諸風五痹,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四肢疼痛,七十二般風,二十四般氣,其效不可盡述。
白話文:
乳香定痛丸可以治療各種痺症,包括風濕流注、骨節疼痛麻痺。藥方包含蒼朮(五兩,米泔浸)、五靈脂(二兩)、草烏(五兩,去皮)、自然銅(二兩,火煅醋淬)、乳香(一兩半)、沒藥、羌活、當歸尾(各一兩)、兩頭尖(去皮生用,五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製成丸,每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溫酒送服。仙傳史國公浸酒方則專治諸風五痹、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四肢疼痛、七十二般風、二十四般氣等症,功效不可盡述。
當歸,虎脛骨(酥油炙),川羌活,川萆薢,防風(各二兩),秦艽(四兩),鱉甲(一兩,醋炙),川牛膝(酒浸),松節,晚蠶砂(炒。各二兩),枸杞子(五兩),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蒼耳子(四兩,炒捶碎),一方加白花蛇一條,一方加尋風藤二兩。
上十四味用無灰酒一大壇,將絹袋盛藥懸於酒內,密封固,候十四日後,開壇取酒。取酒時不可面對壇口,恐藥氣衝人面目。每飲一盞,毋令藥力斷絕,飲盡病痊。將藥渣曬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下。忌食動風辛熱之物。此藥可以常服。
白話文:
材料包括:當歸、虎骨(用酥油烤)、川羌活、川萆薢、防風(各2兩)、秦艽(4兩)、鱉甲(1兩,用醋烤)、川牛膝(用水酒浸泡)、松節、晚蠶砂(炒)、枸杞子(5兩)、乾茄根(8兩,用飯蒸熟)、蒼耳子(4兩,炒後打碎)。其中一方還加入白花蛇一條,另一方則加入尋風藤二兩。
以上十四種材料使用無灰酒一大壇,將藥材用紗布包裝,懸掛在酒中,密封好,等待十四天後開封取酒。在取酒時,不應對著壺口,以免藥氣衝擊臉部。每次飲用一杯,避免讓藥力中斷,直到飲完酒病癥才能痊癒。然後將剩下的藥渣曬乾磨成粉,與米糊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80個丸子,空腹時用溫酒送下。禁忌食用會引起風熱的食物。此藥可以長期服用。
五加皮浸酒方,治一切風濕相搏,腰腿疼痛,並風痹,四肢攣急,皮膚搔癢,大補五勞七傷,和氣生血,久服神效。
五加皮(五兩),南木香(二兩)
上為粗末,用生絹袋盛之,以好酒一罈浸,用篛裹封口,入鍋內煮一時,取出浸二七日,開壇。空心臨臥隨意飲二杯。
黃耆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搔癢,筋脈拘急,言語謇澀。
黃耆,防風,天麻,官桂,當歸,白朮,虎骨,雲母粉,木香,仙靈皮,甘草(炙),茵子葉,白芍藥,川續斷,萆薢,石斛(去根各一兩)
白話文:
五加皮浸酒方
此方可用於治療各種風濕痺症,包括腰腿疼痛、風痺、四肢攣急、皮膚搔癢等。同時也能補益五勞七傷,和氣生血,長期服用效果顯著。
藥材:
- 五加皮:五兩
- 南木香:二兩
製法:
-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生絹袋盛裝。
- 以一罈好酒浸泡藥材,用篛草包裹封口。
- 將酒罈放入鍋中煮沸一小時,取出浸泡二十七天。
- 開罈即可飲用。
用法:
- 空腹或睡前每次飲用兩杯。
黃耆酒方
此方可用於治療風濕痺症,包括身體麻木、皮膚搔癢、筋脈拘急、言語不清等。
藥材:
- 黃耆:一兩
- 防風:一兩
- 天麻:一兩
- 官桂:一兩
- 當歸:一兩
- 白朮:一兩
- 虎骨:一兩
- 雲母粉:一兩
- 木香:一兩
- 仙靈皮:一兩
- 甘草(炙):一兩
- 茵子葉:一兩
- 白芍藥:一兩
- 川續斷:一兩
- 萆薢:一兩
- 石斛(去根):一兩
上用絹袋盛,以好酒一升浸之,春五、夏二、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暖服之,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萬病無憂酒,除百病,理風濕,烏鬚髮,健腰膝,快脾胃,進飲食,治傷損,補虛怯,消積滯,滋血養氣,明目清心。
防風,白芷,五靈脂,川牛膝,臺芎,荊芥穗,甘草,天台烏藥,八角茴香,木瓜,地骨皮(各一兩),乳香,沒藥,南木香,羌活(各五錢),赤芍藥(二兩),五加皮(兩半),故紙(炒),自然銅(制),威靈仙(各二兩),當歸(二兩),紫荊皮,杜仲(制。各半兩),黑小豆(二兩,炒,去皮)
白話文:
萬病無憂酒 方劑說明
藥材準備:
- 將以上藥材依比例取用,並分別用絹袋裝好。
- 將所有藥袋放入一個容器中,加入一升好酒浸泡。
- 浸泡時間依季節而定:
- 春季:浸泡五天
- 夏季:浸泡兩天
- 秋季:浸泡七天
- 冬季:浸泡十天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一小杯,溫熱飲用。
- 建議持續服用,保持酒氣在體內循環,效果更佳。
藥效:
- 此酒方具有多種功效,可以治百病,理風濕,烏鬚髮,健腰膝,快脾胃,促進食慾,治療傷損,補虛怯,消積滯,滋血養氣,明目清心。
詳細藥材清單:
- 防風、白芷、五靈脂、川牛膝、臺芎、荊芥穗、甘草、天台烏藥、八角茴香、木瓜、地骨皮 (各一兩)
- 乳香、沒藥、南木香、羌活 (各五錢)
- 赤芍藥 (二兩)
- 五加皮 (兩半)
- 故紙 (炒)
- 自然銅 (制)
- 威靈仙 (各二兩)
- 當歸 (二兩)
- 紫荊皮、杜仲 (制。各半兩)
- 黑小豆 (二兩,炒,去皮)
上㕮咀,生絹袋盛之,以無灰酒一大壇,入藥在內,密封壇口。春秋浸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後開壇取酒,溫飲之。或晨昏午後隨量常飲不絕。去風活血和氣,大有神效。
秘傳藥酒方,治男子婦人風濕相搏,腰膝痛,或因坐臥濕地,雨露所襲,遍身骨節痛,風濕腳氣,並皆治之。
麻黃,白芷,桔梗,芍藥,當歸,川芎,肉桂,半夏,防己,甘草(各一兩),陳皮,厚朴,枳殼,烏藥(各二兩),蒼朮,檳榔(兩半),川牛膝(二兩),川木瓜,獨活(各兩半),杜仲(制,二兩)
白話文:
秘傳藥酒方:
製法:
將藥材放入一個乾淨的絹袋中,再放入一個無灰酒的大壇子裡,密封壇口。浸泡時間依季節而定:春秋浸泡五天,夏天浸泡三天,冬天浸泡十天後開啟壇子取酒,溫熱後飲用。也可根據個人情況,在清晨、傍晚或午后少量飲用,不間斷。
功效:
此藥酒具有祛風活血、和氣的作用,療效顯著。
主治:
治療男女因風濕侵襲所引起的腰膝疼痛,或因久坐濕地、雨露侵襲而導致的全身骨節疼痛,以及風濕腳氣等症狀。
藥材:
麻黃、白芷、桔梗、芍藥、當歸、川芎、肉桂、半夏、防己、甘草(各一兩)、陳皮、厚朴、枳殼、烏藥(各二兩)、蒼朮、檳榔(半兩)、川牛膝(二兩)、川木瓜、獨活(各半兩)、杜仲(制,二兩)。
上銼粗末,以絹袋盛之,用無灰酒三斗浸於壇內,密封壇口,鍋內重湯煮一時,然後取出,過三日開,取酒飲之,量飲,一日三次。渣曬乾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下。
白話文:
把草藥磨碎,放在絲綢袋子裡,放入沒有灰塵的酒三升在罐子裡浸泡,在封閉罐子的口,再放到鍋裡加水蒸煮一個小時,拿出來後放三天才能打開喝這個酒,要適量地喝,一天分三次喝完。剩下的渣滓晾幹研磨成粉末,加入酒和糊狀物做成像梧桐樹種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個藥丸,空腹喝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