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四氣所傷論

冬傷於寒者,是冬行春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

夫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說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可疑也。此四說皆母所亢而害其所承之子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得相通矣。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或謂春傷於風是人為風所傷,非也。

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

愚按:此四傷諸家註釋皆不得經旨者,蓋由推求太過故也。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此之謂歟?但在輕輕平易說去,則經旨自明,而無穿鑿之患矣。何以言之?夫風暑濕寒者,天地之四氣也。其傷於人,豈能於未發之前須知其客於何經絡、何臟腑、何部分而成何病乎?及其既發病,然後可以診候,始知其客於某經絡、某臟腑、某部分,成某病耳。註釋者苟悟因病始知其原之理,則於此四傷,不勞餘力自迎刃而解矣。

夫洞泄也、痎瘧也、咳與痿厥也、溫病也,皆是因其發動之時,形診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為傷風、傷暑、傷濕、傷寒耳,非是初受傷之時能預定其今日必為此病也。且夫傷於四氣,有當時發病者,有過時發病者,有久而後發病者,有過時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何哉?蓋由邪氣之傳變聚散不常,及正氣之虛實不等故也。

且以傷風言之,其當時而發,則為惡風、發熱、頭痛、自汗、咳嗽、喘促等病;其過時與久而發,則為癘風、熱中、寒中、偏枯、五臟之風等病。是則洞泄、飧泄者,乃過時而發之中之一病耳。因洞泄、飧泄之病生,以形診推之,則知其為春傷風,藏蓄不散而致此也。

苟洞泄、飧泄之病未生,孰能知其已傷風於前,將發病於後耶?假如過時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人亦能知乎?世有太素脈法,雖或預知死亡之期,然亦是因診之昭著而始能知耳。夏傷暑為痎瘧,冬傷寒為溫病,意亦類此。但秋傷濕上逆為咳嗽,為痿厥,其因病知原,則與三者同;其令行於時,則與三者異。

夫春之風、夏之暑、冬之寒,皆是本時之令也。濕乃長夏之令,何於秋言之?蓋春夏冬每一時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時而行也,若長夏則寄旺於六月之一月耳。秋雖亦有三月,然長夏之濕令每侵過於秋而行,故曰秋傷於濕。

白話文:

冬天如果受到寒氣的傷害,就表示冬天沒有按照冬天的氣候運行,反而像春天一樣溫暖,本該寒冷的時候卻變溫暖,這代表體內火氣太旺盛,而水氣就相對不足。水氣不足時,火氣就會更加肆虐,這時土氣就會過剩;水氣不足,也會影響到它所生的木氣,導致木氣虛弱;而火氣過旺,也會反過來欺侮它所剋的金氣。火和土的能量結合在一起,又加上濕熱的環境,就會導致溫病的發生。之所以不在冬天生病,卻在春天發病,是因為寒冷的水氣在卯月的時候才真正掌權,到了大寒的節氣,這種寒冷的氣勢又重新在春天出現。這時,人的皮膚毛孔打開,少陰之氣(腎的能量)無法儲藏,加上過度勞累或性生活損傷,還有辛苦勞作的人陽氣容易散失在外,腎的陰液也會虧損。當春天來臨,陽氣強盛,木氣生長旺盛時,身體沒有足夠的陰液來滋養,就容易產生溫病。

春天受到風的傷害、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冬天受到寒氣的傷害,這些說法在道理上是順理成章的,都是「時令」傷害了「時節」的意思。只有秋天受到濕氣的傷害,說成是「時令」傷害了「時節」,這點需要讀者注意,不要產生疑惑。這四種情況都是因為母親的能量太過旺盛,反而傷害了她所生的孩子。如果把秋天受到濕氣傷害說成是「時節」傷害了「濕氣」,雖然文字上和前面三句相似,但在道理和法則上是無法說通的。大體來說,道理和法則要能互相貫通,不必拘泥於文字上的表面意思。或許有人認為,春天受到風的傷害,是指人被風吹傷,這是錯誤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應該只會出現頭痛、怕風、自汗等症狀,為什麼會說夏天會出現腹瀉呢?所以,說春天受到風的傷害,是指「時令」傷害了「時節」,這點是很明顯的。

我認為,對於這四種傷害,很多醫家注釋都沒能抓住經文的要旨,是因為他們過度鑽研的緣故。孟子說:「道理明明就在眼前,卻要到遠處去尋找;事情明明很容易,卻要往難處去鑽研。」這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只要用簡單平實的方式去理解,經文的含義自然就明白了,也就不會產生穿鑿附會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風、暑、濕、寒這四種氣候,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它們傷害到人體時,難道能夠在還沒發病之前,就預先知道它們會侵入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哪個部位,然後形成什麼疾病嗎?一定是等到疾病發作後,才能透過診斷,了解它們是侵入了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哪個部位,然後形成了什麼疾病。注釋者如果能明白「因發病才能知道病因」的道理,那麼對於這四種傷害的解釋,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不需要再費力氣了。

像是腹瀉、瘧疾、咳嗽與痿厥、溫病等等,都是因為在發病的時候,有了明顯的症狀,才能反過來推斷出,以前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是受到了風、暑、濕、寒的傷害。並不是說在剛受到傷害的時候,就能預知到今天會出現什麼疾病。而且,受到四氣傷害後,有些會當時就發病,有些會過一段時間才發病,有些會很久以後才發病,有些則會過一段時間就自己消散,不會形成疾病。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的傳變、聚集、消散是不固定的,而且人體正氣的強弱程度也各不相同。

就拿受到風邪來說,如果當時就發病,就會出現怕風、發熱、頭痛、自汗、咳嗽、氣喘等症狀。如果過一段時間才發病,或很久以後才發病,就會出現癘風、熱中、寒中、半身不遂、五臟風等疾病。所以,腹瀉只是過一段時間才發病的其中一種疾病。因為出現了腹瀉的疾病,通過診斷,就能推斷出這是因為春天受到了風邪的傷害,藏在體內沒有消散而導致的。

如果沒有出現腹瀉的疾病,誰又能知道他之前曾經受到風邪的傷害,將來可能會發病呢?如果過了一段時間,風邪就自行消散而沒有發病,又有誰能知道呢?世上有太素脈法,雖然或許能夠預知死亡的期限,但也是因為通過診斷發現了明顯的症狀才能知道的。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會引起瘧疾,冬天受到寒氣的傷害會引起溫病,道理也是類似的。只有秋天受到濕氣的傷害,會導致氣逆上行而出現咳嗽、痿厥,雖然也是「因發病才知道病因」的道理,但它的時令運行方式,則與前面三種不同。

春天受到風邪、夏天受到暑邪、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都是各自時令正常的表現。濕氣是長夏的時令,為什麼要說秋天受到濕氣的傷害呢?這是因為春、夏、冬每一季都有三個月,所以它們的時令也各自在自己的季節運行。而長夏只有六月中的一個月。秋天雖然也有三個月,但是長夏的濕令常常會侵入秋季運行,所以說秋天受到濕氣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