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12)

1. 草部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野蜀葵,生荒野中,就地叢生。苗高五寸許,葉似葛勒子秧葉而厚大,又似地牡丹葉,微苦微帶甜。

【救飢】採嫩葉炸熟,水浸淘洗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鐵掃帚,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苗高三四尺。葉似苜蓿葉而細長,又似細葉胡枝子葉亦短小,開小白花。其葉味苦無毒。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羊角苗,又名羊姝科,亦名合缽兒,俗名婆婆針扎兒,又名紐絲藤,一名過路黃。生田野下濕地中,拖藤蔓而生,莖色青白,葉似馬兜鈴葉而長大,又似山藥葉亦長大,面青背頗白,皆兩葉相對生,莖葉折之俱有白汁出,葉間出穗,開五瓣小白花。結用似羊角狀,中有白穰,其葉味甘微苦。

【救飢】採嫩葉炸熟,換水浸去苦味邪氣淘淨。以油鹽食。【治病】具見本草。

虎尾草,生密縣山野中,科苗高二三尺。莖圓葉頗似柳葉而瘦短,又似兔兒尾菜葉瘦窄,又似黃精葉頗軟,抪莖攢生。味甘微澀無毒。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換水淘去澀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胡蒼耳,又名回回蒼耳。生田澤中。葉似皂莢葉微長大,又似望江南葉而小頗硬,色微淡綠,莖有線楞,結實如蒼耳實但長㿉(音哨)。味微苦。

【救飢】嫩苗之葉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今人傳說治諸般瘡,採葉用好酒熬吃,消腫。

以上救飢,二本共八十五種,葉可食。

天門冬,一名萬歲藤,一名婆羅樹,本草名顛勒,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巔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生奉高山谷及建州、漢州,今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長至丈餘,延附草木上,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花及紫花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三四寸,大者為勝。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亦可服。味苦甘,性平大寒無毒。垣衣、地黃及貝母為之使,畏曾青。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

【救飢】採根換水浸去苦味,去心煮食,或曬乾煮熟入蜂蜜和食尤佳最妙。【治病】具見本草。

麥門冬,本草云: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耆。一名禹葭(音加),一名禹餘糧。生隨州、陸州及函谷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有之。今輝縣山野中亦有。葉似韭菜而長,冬夏長生,根如穬麥而白色。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味甘性平微寒無毒。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苦芺(烏老切),畏木耳、苦參、青蘘。

白話文:

[草部]

野蜀葵:生長在荒野中,成群叢生。幼苗約五寸高,葉子像葛勒子秧的葉子一樣,但更厚更大,也像地牡丹的葉子,味道稍微苦中帶甜。

  • **救飢:**採摘嫩葉,炸熟後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相關藥用功效請參考其他本草書籍。

鐵掃帚:生長在荒野中,成群叢生。一株有二三十根莖,幼苗約三四尺高。葉子像苜蓿葉一樣細長,也像細葉胡枝子的葉子,但更短小,會開白色小花。葉子味道苦,但無毒。

  •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苦味,再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相關藥用功效請參考其他本草書籍。

羊角苗:又名羊姝科、合缽兒,俗稱婆婆針扎兒,也叫紐絲藤或過路黃。生長在田野下濕地中,藤蔓匍匐生長,莖呈青白色,葉子像馬兜鈴葉一樣長大,也像山藥葉一樣大,正面青色背面較白,都是兩片葉子相對生長。折斷莖葉都有白色汁液流出,葉子間會長出穗狀花序,開五瓣白色小花。結出的果實像羊角,裡面有白色纖維狀物質,葉子味道甘甜帶點苦味。

  • **救飢:**採摘嫩葉,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苦味和雜味,洗淨後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相關藥用功效請參考其他本草書籍。

虎尾草:生長在密縣山野中,植株約二三尺高。莖是圓的,葉子很像柳葉但較瘦短,也像兔兒尾菜的葉子般瘦窄,又像黃精的葉子般柔軟,葉子抱莖叢生。味道甘甜微澀,無毒。

  •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澀味,再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相關藥用功效請參考其他本草書籍。

胡蒼耳:又名回回蒼耳。生長在田澤中。葉子像皂莢葉但稍微長大,也像望江南葉但較小且較硬,顏色微淡綠色,莖有稜角,結出的果實像蒼耳的果實但更長一些。味道微苦。

  •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用水浸泡去除苦味,洗淨後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現在人們傳說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瘡,採摘葉子用好酒熬煮後食用,可以消腫。

以上所說可以救飢的植物,共有八十五種,都是葉子可以食用的。

天門冬:又名萬歲藤、婆羅樹,本草中也稱顛勒、地門冬、筵門冬、巔棘、淫羊食、管松。生長在奉高山谷及建州、漢州等地,現在各地都有。春天長出藤蔓,粗如釵股,長達一丈多,攀附在其他草木上。葉子像茴香一樣非常尖細且稀疏滑順,有逆刺,也有澀而無刺的。葉子像絲杉一樣細散,都稱為天門冬。夏天開白花,也有黃色和紫色花。秋天結黑色果實。根莖旁邊,入伏後會暗地裡結出果實。根部白色或黃紫色,粗如手指,長三四寸,大的比較好。生長在高地,根短,味道甜,氣味香的是上品。生長在水邊或低地的,葉子細且像蘊草,顏色微黃,根長且味道苦,氣味臭的是下品,但也可以服用。味道苦甘,性平,藥性大寒,無毒。垣衣、地黃、貝母能增強其藥效,但忌曾青。服用天門冬時誤食鯉魚會中毒,用浮萍可以解毒。

  • **救飢:**採挖根部,換水浸泡去除苦味,去芯煮食,或者曬乾煮熟後加入蜂蜜一起食用,味道更好。
  • **治病:**相關藥用功效請參考其他本草書籍。

麥門冬:本草中說:秦國叫羊韭,齊國叫愛韭,楚國叫馬韭,越國叫羊耆。又名禹葭、禹餘糧。生長在隨州、陸州及函谷堤岸的肥沃土壤或石縫間,久未使用的廢地也有。現在輝縣的山野中也有。葉子像韭菜一樣長,冬夏都生長,根像穬麥一樣白色。產於江寧的比較小而滋潤,產於新安的比較大而白。大的植株像鹿蔥,小的像韭菜葉。味道甘甜,性平,微寒,無毒。地黃、車前能增強其藥效,但忌款冬、苦瓠、苦芺,畏懼木耳、苦參、青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