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十九
2. 燥證門
3. 病機敘論
經曰:諸澀枯涸,幹勁揭皴,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又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原病式》曰: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人身中外澀澀,皆屬燥金之化也。故秋脈澀。澀,燥也;或麻者,亦由澀也。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乾澀、枯槁、乾裂、皮膚緊繃起皺的現象,都屬於燥邪所致。」又說:「燥邪過盛就會導致乾燥。」還說:「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變會影響心脾,會出現無法忍受的煩躁,女性會停經,如果病情傳變為消渴症(風消),再傳變為腹部脹滿急迫(息賁),就會死亡,無法醫治。」
《原病式》說:「澀,物體潮濕就會滑潤光澤,乾燥就會澀滯,這就是燥與濕相反的道理。像是人體內外出現的各種乾澀,都屬於燥金的變化所造成。所以秋天的脈象多為澀脈。澀,就是乾燥;或是出現麻木的感覺,也是因為乾燥所引起的。枯,就是不繁榮旺盛。涸,就是沒有水液。乾,就是不滋潤。勁,就是不柔和。春秋季節的氣候相反,就是因為乾燥與潮濕不同所造成的。」
4. 燥以風熱為原
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盛則金衰而風生,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主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金受火制,因而成燥。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熱、火都屬於陽;寒、燥、濕都屬於陰。燥和濕之間又有些微不同。雖然燥屬於秋天的陰氣,但它不同於寒濕,所以反而和風熱歸為一類。因此,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金氣衰弱,進而產生風,因為風能夠克制濕氣,熱能夠耗損津液,反而導致寒象。當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時,風熱就會勝過水濕而形成燥。一般人罹患風病,大多是因為熱邪太過旺盛,而風燥的產生,是因為它同時兼具熱的特性,以熱為主。然而,當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風熱又過於旺盛,以至於能克制水濕時,金氣受到火的壓制,就會因此形成燥的病症。
5. 燥因血少腎水不足
燥乃二陽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之為病也。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因受火熱,則為燥氣之化。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下滋腎水,灌溉周身,充榮血脈,則內外燥氣之化而為病,皆由此也。有因火病克伐太過,有因吐利而亡津液,或預防養生誤食金石,或房勞致虛,補塞燥劑;有食味過厚,辛熱太多,醇酒炙肉,皆助火而損真陰。日漸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熱轉深而燥病偏作。
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焦乾,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躁,在下則腸胃枯澀,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為痿弱無力,在脈則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而腎水失生化之源也。
劉河間分大便秘結或消渴之類為燥病之裡證;身熱、皮膚燥澀乾疥、爪枯之類為燥病之表證。而於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可得而悉。
大法:身表熱為燥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
肝氣自甚則風勝,加之燥熱則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則成消渴。(詳見本方。)
風、熱、燥並,郁甚於里,故煩滿而或秘結。(詳見秘結門。)
風、熱、燥甚,而筋緩不收,為痿痹。
白話文:
乾燥的病症,主要是因為陽明經的燥金之氣(肺與大腸)出了問題。金本來是陰氣的主導,也是水的源頭,如果受到火熱的影響,就會轉化成燥氣。寒冷的水氣在上面無法生成,就無法向下滋養腎水,進而灌溉全身、充盈血脈,導致內外都產生乾燥的病症,原因都在這裡。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火熱的病邪過於強盛,損害了陰液;有的是因為嘔吐、腹瀉而導致津液虧損;有的是因為養生觀念錯誤,誤食金石類的藥物;有的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身體虛弱,又使用了補塞的燥藥;有的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吃了太多辛辣燥熱的食物,像是濃酒和烤肉,這些都會助長火氣,損耗真正的陰液。長期下來,身體就像被煎熬一樣,血液會逐漸衰竭,使燥熱變得更嚴重,乾燥的病症就開始出現。
在身體外部,會出現皮膚乾裂脫屑;在身體上部,會出現咽喉、鼻子乾燥;在身體中部,會出現體液減少、煩躁不安;在身體下部,會出現腸胃枯燥、津液不足而導致排便困難;在手腳,會出現痿軟無力;在脈象上,會出現脈搏澀滯而細微。這些都是因為陰血被火熱所傷,導致腎水失去了生化的源頭。
劉河間將大便秘結或消渴(糖尿病)等症狀歸為乾燥病的裡證;將發熱、皮膚乾燥粗糙、指甲乾枯等症狀歸為乾燥病的外證。通過這些可以了解乾燥病是屬於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等不同的病理情況。
總的來說,身體表面發熱代表乾燥在外,口渴想喝水代表熱在內。
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風邪加重,如果再加上燥熱,就會引發疾病,導致筋脈僵硬、抽搐,甚至嘴巴緊閉。
燥熱過於嚴重,導致脾胃乾枯,就會形成消渴(糖尿病)。(詳細情況請參見相關的方劑論述。)
風邪、熱邪、燥邪同時存在,鬱積在體內,就會出現煩悶、脹滿,甚至便秘。(詳細情況請參見便秘門。)
風邪、熱邪、燥邪過於嚴重,導致筋脈鬆弛無力,就會形成痿痹(肢體癱瘓無力)。
6. 脈候
脈緊而澀為燥。或浮而弦為風燥。或芤而虛為血少而燥。
白話文:
脈象摸起來緊繃且不流暢,表示身體乾燥。或者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且像弓弦一樣繃緊,表示是風邪引起的乾燥。或者脈象摸起來中間空虛且整體虛弱無力,表示是血虛引起的乾燥。
7. 治法
8. 治燥以滋陰養血為本
經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皆由血液衰少,腎水不充。故諸賁郁病痿,皆屬肺金燥氣之化也。夫秋深火熱,火行物燥,甚則木葉萎落,故治法當以甘寒滋潤之劑,能生血勝熱。陰得滋而火得制,液能潤而燥能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如是則氣液宣通,內神茂而外色澤矣。
經云:燥者潤之。非滋陰血之謂歟?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則滋陰養血治燥之意也。
白話文:
經典說:手能握住東西是因為有血液滋養,腳能走路是因為有血液供應。所謂的「燥」這種病症,都是因為體內的血液衰少,腎臟的陰液不足所導致的。所以像是肌肉僵硬、活動不利、痿軟無力等病症,都屬於肺金的燥氣所引起的變化。秋天的時候,天氣轉涼,但如果還有火熱之氣,就會使萬物變得乾燥,嚴重的話就會導致樹木的葉子枯萎掉落。因此,治療這種乾燥的病症,應該使用甘甜寒涼且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可以產生血液並壓制熱邪。陰液得到滋養後,火熱之氣就能被控制,身體的津液能潤澤,乾燥的症狀自然能消除。當腎的精氣向下流注,精血就能向上滋養全身,這樣一來氣血就能暢通無阻,內在的精神會旺盛,外在的氣色也會變得光澤亮麗。
經典說:乾燥的症狀要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這不就是說要滋養陰液和血液嗎?經典又說:東方代表肝木是實,西方代表肺金是虛,要瀉南方的火熱,補北方的腎水。這就是滋養陰血來治療乾燥的道理。
9. 治燥用風熱藥不可太過
燥病雖為風熱之化,施治當審輕重之分,以養血潤燥為主,加佐辛涼可也。若或純用辛涼驅風,苦寒泄熱,不無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而燥愈增。
丹溪云:皮膚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白話文:
治療燥病使用風熱藥物不可過度:
燥病雖然是由風熱轉化而來,但治療時應仔細考慮病情輕重,以養血潤燥為主,輔以少量辛涼藥物即可。如果一味地使用辛涼藥物來驅散風邪,或用苦寒藥物來清泄熱邪,不免會捨本逐末,反而忽略了根本病因,世人常犯這種錯誤,導致燥病更加嚴重。
朱丹溪說:皮膚乾燥龜裂,甚至裂開出血疼痛,或皮膚乾燥搔癢,都是因為火邪灼傷肺金,導致燥邪過甚的緣故。應該使用四物湯(註: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去掉川芎,加入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等藥材來治療。
10. 藥方
11. 養血潤燥劑
(虞氏)生血潤膚飲,治燥證。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反而莫能搔癢;又或歲金太過,或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皆為燥,並患燥病,服悉愈。
川當歸(酒洗),生地黃(同上),熟地黃,黃芩(一錢),天門冬(錢半),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黃耆(一錢),栝蔞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紅花(一分),升麻(二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如大便結燥,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東垣)導滯通幽湯,治大便結燥,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生地黃,桃仁(各一錢,另研),紅花(三分),升麻,熟地黃(各五分),炙甘草(三分),
上水煎,調檳榔末五分服。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元戎》)桃仁四物湯,治血澀秘結不通。
桃仁,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大黃(各等分),
上水煎或丸服俱可。
(《拔萃》)六味地黃丸,治下焦燥熱,小便短數,陰虛火旺,燥熱勞瘦,並治。
(丹溪)大補陰丸,治燥熱。(二方並見火門。)
清氣化痰生津甘露丸,治咽乾,燥渴,多痰而咳。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同上),橘皮(鹽水拌),天花粉(各二兩),人參(一兩),知母(鹽水炒一兩二錢),枯梗(一兩),粉草(五錢),
(《臞仙》)瓊脂膏,治血虛皮膚枯燥,消渴等證。
生地黃(鮮者二十斤洗淨,細搗取真汁去渣),鹿角膠,真酥油(各一斤),白砂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末),生薑(二兩,搗取真汁)
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棝如餳,以瓷器取貯,每服二、三匙,空心溫酒調下。
瓊玉膏,治證同前及肺熱咳嗽,燥甚。(方見咳嗽門。)
天門冬膏,治血虛肺燥,皮膚坼裂及肺痿咳血。
天門冬(鮮者不拘多少)
上洗淨,去皮心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渣,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下。
地仙膏,治諸燥證。
山藥(一斤為末),杏仁(一升去皮尖),牛乳(二升)
上以杏仁搗細,入牛乳、山藥,拌勻絞汁。用新甕瓶密封,重湯煮一日。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或湯下。
(《證治》),活血潤燥生津飲
麥門冬,天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天花粉,當歸,栝蔞仁,麻仁泥,粉草(各等分),
上咀,水煎溫服。
白話文:
養血潤燥劑
(虞氏)生血潤膚飲,治療因乾燥引起的疾病。像是皮膚乾裂,手腳乾燥,搔抓後出現皮屑,甚至出血疼痛,手指甲變厚,反而無法止癢;也可能是因為天氣過於乾燥,或秋季過於乾燥,長期晴朗無雨等情況,都屬於乾燥,這些情況引起的疾病,服用此方都能治癒。
藥材包含: 川當歸(用酒洗過),生地黃(也用酒洗過),熟地黃,黃芩(一錢),天門冬(一錢半),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黃耆(一錢),栝蔞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紅花(一分),升麻(二分)。
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煎煮成一碗,飯後溫服。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入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東垣)導滯通幽湯,治療大便乾燥,幽門不通暢,導致胃氣上逆,無法正常吞嚥,氣機無法向下運行。這個方劑主要針對幽門問題,用辛溫潤燥的藥材來治療。
藥材包含: 當歸,生地黃,桃仁(各一錢,另外研磨),紅花(三分),升麻,熟地黃(各五分),炙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調入檳榔末五分服用。如果加入大黃,就叫做當歸潤燥湯。
(《元戎》)桃仁四物湯,治療血瘀導致的大便不通。
藥材包含: 桃仁,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藥,大黃(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或製成藥丸服用都可以。
(《拔萃》)六味地黃丸,治療下焦(指下半身)燥熱,小便量少次數多,陰虛火旺,因燥熱導致的消瘦,這些情況都可以治療。
(丹溪)大補陰丸,治療燥熱。(這兩個方子在火門篇都有詳細說明。)
清氣化痰生津甘露丸,治療咽喉乾燥,口渴,多痰咳嗽。
藥材包含: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橘皮(用鹽水拌過),天花粉(各二兩),人參(一兩),知母(用鹽水炒過,一兩二錢),桔梗(一兩),甘草(五錢)。
(《臞仙》)瓊脂膏,治療因血虛引起的皮膚乾燥,以及消渴症等症狀。
藥材包含: 生地黃(新鮮的二十斤,洗淨,搗爛取汁去渣),鹿角膠,真酥油(各一斤),白砂糖蜜(二斤,煎煮一、兩次,撈去浮沫),生薑(二兩,搗爛取汁)。
先用文火和武火熬煮生地黃汁,煮沸數次後,用絹布過濾,取清淨的汁液,再次煎煮二十次,加入鹿角膠,再加入酥油和蜂蜜,一起煎煮一段時間。等到變得像麥芽糖一樣濃稠時,用瓷器裝起來保存。每次服用兩、三匙,空腹用溫酒調服。
瓊玉膏,治療與瓊脂膏相同的病症,以及肺熱咳嗽,乾燥嚴重的情況。(方子在咳嗽門篇有詳細說明。)
天門冬膏,治療因血虛引起的肺燥,皮膚乾裂,以及肺痿(肺部萎縮)引起的咳血。
藥材包含: 天門冬(新鮮的,不限量)。
將以上藥材洗淨,去皮去心,搗爛絞汁,澄清後用布過濾去渣,用砂鍋小火熬製成膏狀。每次服用一、二匙,空腹用溫酒調服。
地仙膏,治療各種乾燥引起的疾病。
藥材包含: 山藥(一斤,磨成粉),杏仁(一升,去皮尖),牛奶(二升)。
將杏仁搗爛,加入牛奶和山藥粉,攪拌均勻後絞汁。用新的甕密封起來,隔水加熱煮一天。每次服用一、二匙,空腹用溫酒或湯送服。
(《證治》)活血潤燥生津飲
藥材包含: 麥門冬,天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天花粉,當歸,栝蔞仁,麻仁泥,甘草(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稍微切碎,加水煎煮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