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九 (3)
卷之二十九 (3)
1. 治痞滿理氣諸劑
(《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各三兩),
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服。
(《宣明》)檳榔散,治傷寒陰證下後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虛軟。
檳榔,枳殼(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黃連湯調下。
(《寶鑑》)三脘痞氣丸,治三焦痞滿,水飲停積。
木香,白豆蔻,青皮,三稜(炮。各一兩),檳榔(半兩),沉香,大腹子,陳皮(各一兩),砂仁,沉香(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六十丸,陳皮湯下。
白話文:
桔梗枳殼湯,治療因傷寒引起的痞氣,胸悶脹滿到快要斷氣的程度。
藥材:桔梗、枳殼(各三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三份,每次取一份加水兩碗煎成一碗服用。
檳榔散,治療傷寒陰證,在腹瀉後形成痞證,感到脹滿但不疼痛,按壓腹部感覺虛軟。
藥材:檳榔、枳殼(等量)。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連湯調服。
三脘痞氣丸,治療三焦部位痞悶脹滿,水飲停積的症狀。
藥材:木香、白豆蔻、青皮、三稜(炮製過,各一兩),檳榔(半兩),沉香、大腹子、陳皮(各一兩),砂仁、沉香(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十丸,可以增加到六十丸,用陳皮湯送服。
2. 瀉熱散寒治痞諸方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或寸沉關浮而有熱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銼,以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脈沉遲也。
大黃(二兩),黃芩,黃連(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去皮另煮)
上銼,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仲景)半夏瀉心湯,治汗下後身寒痞滿而嘔,飲食不下,脈徵,按之不痛,非柴胡證。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薑瀉心湯,治汗下後胃中不利,干噎食臭,自利腸鳴,脅下有水氣,而心下痞滿。
半夏(半升,泡),黃芩,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一兩),生薑(四兩),
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服,日三次。
(仲景)甘草瀉心湯,治下後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結熱以其胃中虛,客氣上逆也。
半夏(半升,泡),黃芩,甘草(各三兩),黃連,乾薑(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煎法同上。
(仲景)大陷胸湯,治傷寒下早而成結胸痞滿,手不可按。
小陷胸湯,治傷寒小結胸而痞不痛者。(二方並見傷寒門。)
(《醫林》)加味陷胸湯,治熱壅痞滿,胸膈痛,或兩脅痛。
枳殼(麩炒),桔梗(各四錢),半夏(泡),黃芩,栝蔞子,黃連(各二錢),麥門冬(去心,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姜五片、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利下即安。凡瘧利病後發熱留滯胸膈,及其飲酒過度胸滿結痛,亦宜服此,神效。
一法只用小陷胸湯加桔梗、枳殼甚效。
栝蔞實散,治胸脅痞滿,胸中微痛引背喘急妨悶。
栝蔞實(另研),枳殼(麩炒),半夏(泡),桔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煎服亦可。
破氣湯,治婦人氣上逆,胸膈作痛滿悶。
烏藥,香附子(各錢),紫蘇,陳皮,檀香,薑黃,砂仁,甘草(炙。各錢半),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蔥一莖,煎八分去渣,入沉香、木香末各五分調服。
(《金匱》)栝蔞薤白飲,治胸痞之病,喘息咳唾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下緊數,薤白白酒栝蔞飲主之。
栝蔞實(一枚),薤白,白酒(二升)
上三味同煮一升半,分二服,食後溫飲。
(《醫林》)開結枳實丸(一名木香利膈丸)治濕痰痰飲,胸膈痞悶,時作鳴聲。
枳實(炒),白朮,半夏(制),南星(泡),明礬(枯),大黃(各半兩),牽牛(頭末,二兩),皂角(炙,去皮弦子),旋覆花(各一兩),青皮,木香(各五錢),
白話文:
瀉熱散寒治痞諸方
-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療心下痞悶,按壓時感覺柔軟,寸關脈浮,或寸脈沉而關脈浮且有熱的症狀。
-
使用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
將藥材切碎,用二升沸水浸泡,稍後擠出藥渣,分溫兩次服用。
-
附子瀉心湯: 治療心下痞悶,同時怕冷出汗,脈象沉遲的症狀。
-
使用大黃(二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附子(一枚,泡過並去皮,另行煎煮)。
-
將藥材切碎,用沸水浸泡,稍後擠出藥渣,加入附子汁,分溫兩次服用。
-
半夏瀉心湯: 治療發汗或瀉下後,身體怕冷、痞悶且想吐,吃不下東西,脈象弱,按壓時不痛,但不是柴胡證的症狀。
-
使用半夏(半升,洗過)、黃芩(三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
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再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
生薑瀉心湯: 治療發汗或瀉下後,胃部不適,乾嘔、吃東西覺得有腐臭味,腹瀉並腸鳴,肋下有水氣,同時心下痞悶的症狀。
-
使用半夏(半升,泡過)、黃芩(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一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一兩)、生薑(四兩)。
-
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再煮至三升,分次服用,每天三次。
-
甘草瀉心湯: 治療瀉下後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再次瀉下後痞悶加劇。這並非因熱結,而是胃氣虛弱,導致氣機上逆。
-
使用半夏(半升,泡過)、黃芩(三兩)、甘草(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
-
煎煮方法同上。
-
大陷胸湯: 治療傷寒初期瀉下太早導致胸部結實痞悶,手按壓會感到疼痛。(此方與小陷胸湯均見於傷寒篇。)
-
小陷胸湯: 治療傷寒初期胸部輕微結實痞悶,但按壓時不痛的症狀。
-
加味陷胸湯: 治療熱邪壅塞導致痞悶,胸膈疼痛,或兩脅疼痛。
-
使用麩炒枳殼(四錢)、桔梗(四錢)、泡過半夏(二錢)、黃芩(二錢)、栝蔞子(二錢)、黃連(二錢)、去心麥門冬(二錢)。
-
將藥材切碎,分為兩次煎服,每次加生薑五片、水兩盞,煎至八分,飯後服用,瀉下後就會好轉。對於瘧疾、病後發熱停留在胸膈,以及飲酒過度導致胸悶疼痛的情況,此方也有效,效果顯著。
-
另一種方法是只用小陷胸湯,再加桔梗、枳殼,效果也很好。
-
栝蔞實散: 治療胸脅痞悶,胸中輕微疼痛並牽引至背部,呼吸急促妨礙氣機的症狀。
-
使用另研的栝蔞實、麩炒枳殼、泡過半夏、桔梗(等分量)。
-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製成丸藥,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也可以直接煎服。
-
破氣湯: 治療婦女氣機上逆,導致胸膈疼痛、滿悶。
-
使用烏藥(一錢)、香附子(一錢)、紫蘇(一錢半)、陳皮(一錢半)、檀香(一錢半)、薑黃(一錢半)、砂仁(一錢半)、炙甘草(一錢半)。
-
將藥材切碎,分為兩次煎服,每次加水兩盞、生薑三片、蔥一根,煎至八分,去除藥渣,加入沉香、木香末各五分調服。
-
栝蔞薤白飲: 治療胸部痞悶,呼吸急促、咳嗽、吐痰,感覺氣短,寸口脈沉而遲,關脈上下弦數的症狀,使用栝蔞、薤白、白酒一同煎煮。
-
使用栝蔞實(一枚)、薤白、白酒(二升)。
-
將三種藥材一同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服用,飯後溫飲。
-
開結枳實丸(又名木香利膈丸): 治療濕痰、痰飲,導致胸膈痞悶,時常出現鳴響。
-
使用炒枳實(半兩)、白朮(半兩)、製半夏(半兩)、泡南星(半兩)、枯礬(半兩)、大黃(半兩)、牽牛(頭末,二兩)、炙皂角(去皮弦子,一兩)、旋覆花(一兩)、青皮(五錢)、木香(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