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一 (3)
卷之三十一 (3)
1. 水腫分利諸劑
(《醫林》)白朮澤瀉散,治痰病化為水氣傳變水鼓,不能食。
白朮,澤瀉,陳皮(去白),木香,檳榔,茯苓(各等分),痞加枳實,腫加牽牛。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導氣通經湯,治脾氣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去白)桑白皮,白朮,木香,茯苓(各一兩),雨水時加澤瀉。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煎一盞,通口服。
(《直指》)蘿蔔子飲,治水病浮腫。
蘿蔔子(生,半兩),赤茯苓,牽牛末(炒),葶藶(炒),甘草,半夏(制),川芎,檳榔,青木香,辣官桂,青皮,陳皮,白商陸(各三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導水飲子,治水飲腫脹。
吳茱萸(三錢),黃連,茯苓,蒼朮(各一兩),滑石(七錢半),
上為細末,滴水丸。每服七十丸,食前車前子燈心湯下。
(《良方》)人參木香散,治水氣腫病。
人參,木香,茯苓,白朮,滑石,豬苓,澤瀉,甘草,檳榔,琥珀(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日進三服。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淨府。
楮實子(一斗五升,膏),白丁香(一兩),白茯苓(二兩),
上二味為末,用膏子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後服補中調養藥。
(《病機》)白茯苓湯,治變水。
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常服,從少至多。或煎熟入薑汁和麵,或作粥飯常服,五七日後脹下再與白朮散。
(《病機》),白朮散
白朮,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茯苓三錢煎湯調下。或丸服亦可,三十丸從少至多,後治以黃耆建中之類調養之,忌房室、豬魚、鹽醬、麵食。
(《良方》)三白散,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二兩),白朮,木通,桑白皮(微炒),陳皮(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薑湯調下。小兒五分。
白話文:
水腫分利諸劑
(《醫林》)白朮澤瀉散,治療因為痰病轉化為水氣,進而變成腹水,導致無法進食的狀況。
藥材:白朮、澤瀉、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木香、檳榔、茯苓(各等分)。如果腹部脹滿,加入枳實;如果水腫嚴重,加入牽牛子。
用法:將藥材磨粗,每次服用七錢,用水兩碗、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服用。
(《拔萃》)導氣通經湯,治療因為脾氣過盛,導致氣機不暢,引起面部、手腳浮腫的狀況。
藥材: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桑白皮、白朮、木香、茯苓(各一兩),在多雨時節加入澤瀉。
用法:將藥材磨粗,每次服用八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一次服用。
(《直指》)蘿蔔子飲,治療水腫疾病。
藥材:生蘿蔔子(半兩)、赤茯苓、炒牽牛子末、炒葶藶子、甘草、製半夏、川芎、檳榔、青木香、辣官桂、青皮、陳皮、白商陸(各三錢)。
用法:將藥材磨粗,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生薑四片煎煮後服用。
(《集成》)導水飲子,治療水濕積聚引起的腫脹。
藥材:吳茱萸(三錢)、黃連、茯苓、蒼朮(各一兩)、滑石(七錢半)。
用法:將藥材磨成細末,加水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在飯前用車前子燈心草湯送服。
(《良方》)人參木香散,治療水氣腫脹的疾病。
藥材:人參、木香、茯苓、白朮、滑石、豬苓、澤瀉、甘草、檳榔、琥珀(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一天服用三次。
(《拔萃》)楮實子丸,治療水氣引起的腹部脹滿,並清潔腸道。
藥材:楮實子(一斗五升,做成膏狀)、白丁香(一兩)、白茯苓(二兩)。
用法:將後兩味藥磨成末,用楮實子膏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至小便清澈、腹脹消除為止,之後再服用補中調養的藥物。
(《病機》)白茯苓湯,治療因病導致體內水分代謝異常的狀況。
藥材: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二錢)。
用法:將藥材磨粗,分成兩次服用,每次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七分,經常服用,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也可以煎好後加入薑汁和麵食用,或是煮成粥飯經常服用。服用五到七天後腹脹消退,再服用白朮散。
(《病機》)白朮散
藥材:白朮、澤瀉(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細末,用三錢茯苓煎煮的湯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每次三十丸,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之後用黃耆建中之類的藥物調理身體,忌諱房事、豬肉、魚肉、鹹味調料和麵食。
(《良方》)三白散,治療膀胱有熱,又受到風濕侵襲,導致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暢的狀況。
藥材:白牽牛子(二兩)、白朮、木通、炒桑白皮、陳皮(各二兩半)。
用法: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薑湯調服。小兒服用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