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一 (4)
卷之三十一 (4)
1. 治腫脹解利諸劑
(《拔萃》)香蘇飲,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一兩,去白),紫蘇,漢防己,木通(各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通口服。
(《聖惠》)紫蘇橘皮湯,治遍身腫滿,臟腑自利。
紫蘇,橘皮,蘇子,大腹皮,香附子,茯苓(各五分),木香(三分),半夏(制),檳榔,桔梗(各四分),五味子,甘草(各二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通口服。
(《索矩》)三和湯,治脾濕腫滿。
陳皮,厚朴(姜炒),白朮,檳榔(各一錢),紫蘇(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良方》)加味枳朮湯,治氣為痰飲所隔,名曰氣分脹滿。歌曰:
氣分中滿並胸痹,三者雖殊皆此類。
胸痹氣實中滿虛,氣分挾飲茲為異。
趺陽微遲寸遲澀,兩處推求病端的。
陰氣不通則骨疼,陽氣不通身冷劇。
陰氣前通痹不仁,陽氣前通惡寒慄。
陰陽相得氣乃行,氣轉即散分虛實。
實則失氣虛遺尿,腹滿脅鳴何以治?
心下堅大似旋盤,桂附術湯為最妙。
枳殼,白朮,辣桂,紫蘇莖葉,陳皮,檳榔,桔梗,五靈脂(炒),木香(各半錢),半夏,茯苓,甘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聖惠》)赤茯苓丸,治水濕太過,四肢腫滿,喘急風不宣通。
葶藶(四兩),漢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五錢),
上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湯下。
(《良方》)楮白皮散,治風毒氣,遍身腫滿。
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一錢),紫蘇,桑白皮(各錢半),陳皮(去白,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良方》)檳榔散,治石水病腹光緊急如鼓,大小便澀。
檳榔(末,半兩),商陸,生薑(各一兩),桑白皮(一兩半),甘草(炙,一分),
上除檳榔外,用水二盞煎一盞,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調檳榔一分,平明當利。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湯,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半夏(制),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良方》)鯉魚湯,治卒浮腫,上氣喘急,小便急澀,大便難。
鯉魚(二斤,去腸肚鱗洗淨),赤茯苓,桑白皮,豬苓,澤瀉,紫蘇(各一兩),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
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魚,取汁三升,去魚內藥,煮至二升。食前溫服一盞,魚亦食之妙。
(《良方》)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起突,喘滿倚息,不能轉側,不得臥,不得食,小便秘澀,溺出如割而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驗。其病重之人煎此藥時,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約水一斗,止取藥一盞,服後小水必行,時即漸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為愈。
白話文:
治腫脹解利諸劑
香蘇飲:治療因水氣導致的虛腫,症狀為小便呈現赤澀。 藥材包含:陳皮(一兩,去除白色部分)、紫蘇、漢防己、木通(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一兩,加入兩杯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一杯,在飯前服用。
紫蘇橘皮湯:治療全身腫脹,同時伴隨腹瀉。 藥材包含:紫蘇、橘皮、蘇子、大腹皮、香附子、茯苓(各五分)、木香(三分)、半夏(經過炮製)、檳榔、桔梗(各四分)、五味子、甘草(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一兩,加入兩杯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一杯,一次性服用。
三和湯:治療因脾濕引起的腫脹。 藥材包含:陳皮、厚朴(用薑炒過)、白朮、檳榔(各一錢)、紫蘇(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混合為一份,加入一杯半水、三片薑、一顆棗,煎煮後服用。
加味枳朮湯:治療因氣被痰飲阻隔,導致的「氣分脹滿」。這個方子的歌訣說明:氣分脹滿、胸痹(胸悶痛)、中滿(腹脹滿)這三者雖然症狀不同,但病因有相似之處。胸痹是氣實的表現,中滿是虛弱的表現,而氣分脹滿則是氣被痰飲阻隔所致。如果發現脈象微弱遲緩或細澀,需要仔細辨別病症的根源。陰氣不通則會骨痛,陽氣不通則會身體發冷。陰氣先通則感覺麻木不仁,陽氣先通則會發冷顫抖。陰陽二氣調和才能氣血運行順暢,氣順了,脹滿就能消散。如果氣實則會失氣,氣虛則會尿失禁,腹部脹滿且腸鳴該如何治療?如果心下(胃部)感覺硬實像盤子,用桂附術湯最為有效。 藥材包含:枳殼、白朮、辣桂、紫蘇莖葉、陳皮、檳榔、桔梗、五靈脂(炒過)、木香(各半錢)、半夏、茯苓、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為一份,加入一杯半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前溫服。
赤茯苓丸:治療因水濕過盛導致的四肢腫脹,伴隨氣喘和呼吸不暢。 藥材包含:葶藶(四兩)、漢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桑白皮湯送服。
楮白皮散:治療因風毒之氣引起的全身腫脹。 藥材包含: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一錢)、紫蘇、桑白皮(各一錢半)、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五分)。 將以上藥材混合為一份,加入一杯半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
檳榔散:治療腹部腫脹如鼓的「石水」病,伴隨大小便不暢。 藥材包含:檳榔(磨成粉末,半兩)、商陸、生薑(各一兩)、桑白皮(一兩半)、甘草(炙過,一分)。 將除了檳榔以外的藥材,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去除藥渣,在五更天(凌晨)分兩次服用,每次服用時加入檳榔粉一分。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服一次。
大半夏湯:治療因脾胃濕氣過重,導致水液停留在腸胃,溢出到皮膚而形成的「水脹」,症狀為身體有流水聲、心悸氣喘。 藥材包含:半夏(經過炮製)、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五錢,加入一杯半水和三片薑,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溫服。
鯉魚湯:治療突然發生的浮腫,伴隨呼吸急促、小便困難且頻急、大便困難。 藥材包含:鯉魚(二斤,去除內臟鱗片洗淨)、赤茯苓、桑白皮、豬苓、澤瀉、紫蘇(各一兩)、杏仁(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炒過)。 先用五升水煮魚,取汁三升,去除魚和藥材,再煮至二升。飯前溫服一盞,魚肉也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導水茯苓湯:治療水腫,症狀為頭部、臉部、手腳全身腫脹,按下去會凹陷,鬆開後又會突起。同時伴隨氣喘、呼吸困難、無法翻身、無法躺臥、無法進食、小便困難且量少如黑豆汁,服用其他治療氣喘的藥無效,使用此方可以痊癒,效果顯著。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煎煮此藥時,要像熬製阿剌吉酒一樣,用約一斗的水,只取出一盞藥汁服用,服藥後小便必會通暢,並逐漸增加,直到小便變為清白色才算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