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 (3)

1. 瘧疾大法有五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積,久而發者為老瘧,不已者為瘧母。風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遂閉汗不能得泄,暑舍於內,故大法當汗之。瘧而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當用青皮湯之類是也。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發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實也。苟因飲食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2. 脈候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宜發汗針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肺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瘧脈弦大者吐之,不愈須再吐之。凡弦而大者為瘧脈。若虛濡而數者非瘧也,乃陰虛證耳。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曉亦得微汗而解。此皆似瘧而非瘧。

3. 治瘧之始當以汗解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乃天之邪氣所傷,當以汗解。故仲景河間悉用發表之藥,但以寒熱多少,分經絡而治。

傅氏云:瘧系外邪,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邪氣得出,自然和也。

瘧無汗,要有汗,發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無汗,以升麻葛根川芎蒼朮柴胡之屬;有汗,以當歸、芍藥、參、耆、黃柏之屬調之。)

4. 發散之後便宜止截

凡瘧數作之後,發散和解了,便宜截之。久則中氣虛弱,邪愈深而難治。

5. 治瘧初作不可峻截

瘧疾多起於暑熱風濕,未經發散,遽用常山烏梅、丹、砒劫劑,輕者必重,重者必危。夫三日一作者,陰經受病也,作於子午卯酉,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厥陰瘧也;作於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汗而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

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非汗多不解。若已經誤用劫劑,胃氣重傷,似難速愈,必先與參朮等補劑加減以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至腑,其發無時。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須漸漸趲早,方是佳兆。

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以汗之難易為優劣也。

6. 汗吐下三法治瘧

瘧疾有三陰三陽之異。蓋傷於陽者近而暴,傷在陰者遠而深;在氣則發之早,在血則發之晏;淺則日作,深則間之。此雖分在陰在陽,是乃淺深之謂,皆當從汗而發也。《機要》謂在三陽經,其汗下和解同傷寒治。外邪解而內未已者,以早晚分氣血,而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桃仁承氣下之。

《兩廣撮生》論暑毒瘴瘧,每用疏轉之劑取下根源。其有先傷暑後發瘧涉年餘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解毒雄黃丸,黑血如泥瀉下極臭,由是遂愈。因知諸瘧皆有積,在治法之外,又當隨輕重而利導之。實者加子和舟車丸、浚川散、隱君滾痰丸之類;虛者養正丹木香檳榔丸之類。

可見常山於瘧作效,為能消痰破癖,上可吐涎而下可利水故也。久瘧胸中鬱郁,欲吐而不能吐,當以藜蘆散雄黃散吐之。此為暴病而氣實者設也。丹溪論邪氣深入陰分血分而成久瘧者,必當用升發藥,自臟而出之於腑,然後自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藥,則邪氣愈陷下而難出也。

又久瘧之人正氣虛者,不可用劫藥損其胃氣,劫之數次不愈者,病若不變,必待春來陽氣上升,瘧氣隨升發之氣而出方已。遇此者當以補之。

7. 內經刺瘧法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委中,(足膝後橫紋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虛者勿刺,宜大調中湯羌活柴胡桂枝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宜刺足陽明跗上衝陽穴,(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宜大調中湯加桂枝、石膏黃芩、芍藥。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中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宜刺足少陽俠谿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是穴。)大調中湯加柴胡、黃芩、芍藥、人參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公孫,(公孫為太陰絡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一寸,刺灸。)藥宜大調中湯加桂枝、芍藥、甘草、人參。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大溪,(此少陰絡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刺三分,灸三壯。)藥宜大調中湯加知母、黃芩。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藥宜大調中湯加川芎當歸、玄胡、苦楝,脈沉微加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