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 (2)

1. 山嵐瘴瘧候

《巢氏病源》云:此病生於嶺南,帶山嵐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溫毒之氣故也。其病重於傷暑之瘧。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說:這種疾病出現在嶺南地區,帶著山嵐的氣息,症狀是會出現冷熱交替的情況,且時間有一定的規律,這都是因為山溪源嶺中的有毒氣息所導致的。它的嚴重程度比受暑引起的瘧疾更甚。

2. 勞瘧

巢氏云:凡瘧久不瘥者,則表裡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

白話文:

巢氏說:凡是長時間沒有痊癒的瘧疾患者,其身體內部和外部都已經變得虛弱,外來病邪還未能消退,而人體本身的正氣也無法恢復。因此即使疾病有短暫的好轉,稍微一動就又會引發病情。

3. 痰瘧候

痰瘧者,謂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結實,因成瘧疾,即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也。

嚴氏云:《內經》謂瘧生於風,又夏傷於暑,此四時之氣也。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致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一日一發者易治,間日一發或二三日一發者難愈。

白話文:

患有痰瘧的人,指的是胸膈處先有痰積結實,繼而引發瘧疾,導致患者心下脹滿、氣逆、反胃嘔吐。

嚴氏說,《內經》中提到瘧疾源於風,又或是夏天因暑氣受傷,這些都是季節性的因素。 也有可能是乘涼時飲用冷飲,或是在風中睡覺,或是在潮濕的地方休息,或是飲食無度,導致脾胃不和,痰積在中脘,進而發展成痰瘧。 可以說,沒有痰就無法形成瘧疾。 一天發作一次的痰瘧容易治癒,而隔天發作或兩三天發作一次的痰瘧則較難痊癒。

4. 五臟瘧候

巢氏曰: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病欲飲清水,多寒少熱。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急卒反於常倫;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屍。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證也。其人若虛,則為風寒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肺病為瘧,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觀疾,表裡相應,依源審治,乃不失也。

白話文:

巢氏說:心臟病導致瘧疾的人,會感到心煩意亂。他們想要喝冷水,身體多寒少熱。如果原本心性平和的人,突然行為反常;或者說話說到一半就停住,用手撓腳趾。這樣的人必定會死,雖然災禍還沒到來,但已經是行屍走肉了。這是心臟病的聲音徵兆。虛症就補,實症就瀉,不可治癒的,要明察。

肝臟病導致瘧疾的人,會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身體顫抖,看起來像是死人一樣。如果原本性格溫和的人,突然暴怒,說話反常,時而緩慢時而急促。說話說到一半,用手摸眼睛,好像在思考什麼。如果沒有立刻發病,災禍必定會到來。這是肝臟病的聲音徵兆。如果患者虛弱,就是風寒所傷;如果患者實熱,就是熱氣所傷。陽氣盛則瀉之,陰氣虛則補之。

肺臟病導致瘧疾,會忽來忽去,讓人心寒,寒氣加重就會發熱、容易驚嚇,像是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這是肺瘧的症狀。如果原本聲音洪亮的人,突然變得低沉,說話費力,需要用力才能發出聲音,而且說話反常。別人和他說話,他直視著卻不回應。雖然說還沒生病,但肯定活不久了。這是肺臟病的聲音徵兆。觀察病情,表裡要相應,要根據病根來診治,才能不失誤。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腸中鳴,鳴已汗出。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鼻笑,不答於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句月,病必至也。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自掉不定,手足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柵腹。此腎病聲之證。虛實表裡,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白話文:

如果脾臟有病,會導致瘧疾,讓人感到寒冷,肚子痛,腸子咕嚕咕嚕響,響完之後就出汗。如果原本性格溫和的人,突然變得喜怒無常,無端地發怒或大笑,說話語無倫次,而且不理會別人,這就是脾臟病變的徵兆。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一個月,疾病就會發作。

如果腎臟有病,也會導致瘧疾,讓人感到虛弱無力,腰部和脊椎疼痛,而且不停地翻滾,排便困難,身體搖搖晃晃,手腳冰冷。如果原本不愛生氣的人,突然變得容易生氣,性格大變,這就是腎臟已經受損,雖然還沒明顯發病,但已經出現徵兆。如果見到人還沒開口說話就先笑,然後又閉口不說話,用手捂住肚子,這就是腎臟病變的症狀。對於虛實、表裡、浮沉、清濁這些病症,要仔細觀察,然後針對性地治療。

5. 瘧有三因

陳無擇云: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肌飽,房室勞逸,皆能致之。經所謂夏傷暑,秋痎瘧者,此則因時而敘耳,不可專以此論。

外所因證有寒瘧,有溫瘧,有癉瘧,並同《素問》。有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水。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慽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

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後熱。

內所因證,病者以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瘧。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名曰脾瘧。以憂傷肺,肺氣凝痰所致,名曰肺瘧。以失志傷腎所致,名曰腎瘧。所致之證同《素問》。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郁潔痰飲所致。

白話文:

陳無擇說:瘧疾的成因有三種,外感則因四時氣候,內因則因七情鬱結,飲食過飽,房事勞逸失度,都能導致瘧疾。經書裡說夏傷暑氣,秋生瘧疾,這只是根據季節而論,不能以此作為唯一的論點。

外感所致的瘧疾,有寒瘧、溫瘧、癉瘧,這三種與《素問》中的記載一致。還有濕瘧,患者寒熱交加,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脹滿,容易出汗、嘔吐。這是因為汗出之後又受涼沐浴,或者居住在潮濕的地方,或者淋雨導致的。還有牝瘧,以寒為主,不發熱,只是身體發冷、顫抖,病症會按時發作。這是因為過度感受陰濕之氣,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的緣故。

除了這五種瘧疾,還有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結合而發病的。除了癉瘧是純熱證,溫瘧是先熱後寒,牝瘧沒有發熱以外,其他瘧疾都是先寒後熱。

內因所致的瘧疾,患者由於積怒傷肝,氣機鬱結而導致的,叫做肝瘧。由於過喜傷心,心氣耗散而導致的,叫做心瘧。由於思慮過度傷脾,氣機鬱結,津液凝聚而導致的,叫做脾瘧。由於憂愁傷肺,肺氣凝滯成痰而導致的,叫做肺瘧。由於失志傷腎而導致的,叫做腎瘧。這些內因所致的病症與《素問》中的記載一致。這五種瘧疾都是由於感受外氣不和,氣機鬱結,痰飲停滯而導致的。

不內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幼相似。有鬼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乍無,南方多病。有胃瘧者,飲食飢飽,傷胃而成,世謂食瘧。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後復發,微勞不任。亦有數年不瘥,結成症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瘧母。以上證,各有方以治之。

白話文:

不論是內因或外因,凡是患上疫瘧的人,在一年之內,不論老少,症狀都十分相似。患上鬼瘧的人,常做惡夢,夜間多有恐懼感。患上瘴瘧的人,忽冷忽熱,忽發忽止,南方地區較為常見。患上胃瘧的人,飲食不節,過飽傷胃而引起,俗稱食瘧。患上勞瘧的人,多年不愈,反覆發作,稍勞則不能承受。也有數年不愈,病情纏綿,積聚在腹部脅肋處,稱為老瘧,也稱瘧母。以上各種症狀,都有相應的方劑可以治療。

6. 瘧分三陰三陽淺深之異

《機要》云: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緩。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也。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發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緩,為痎瘧也。

白話文:

《機要》一書中記載:經書裡說:「夏天受暑氣侵襲,秋天就容易得瘧疾。暑氣傷害較輕的,發病時間較近且病情較急;暑氣傷害較重的,發病時間較遠且病情較緩。痎瘧,就是久瘧。」由此可知,夏天受暑氣侵襲,氣機閉塞無法外泄,邪氣內行,等到秋天就容易發作瘧疾。

有些人是三陽經受邪氣侵襲,有些人是三陰經受邪氣侵襲,症狀各不相同。

在太陽經受邪氣侵襲,稱為寒瘧,治療以發汗為主;在陽明經受邪氣侵襲,稱為熱瘧,治療以瀉下為主;在少陽經受邪氣侵襲,稱為風瘧,治療以調和為主。這三陽經受邪氣侵襲,稱為暴瘧,發病時間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這就是暑氣傷害較輕,發病時間較近且病情較急的情況。

在陰經受邪氣侵襲,則不分三經,統稱為濕瘧,應該從太陰經的角度論治,發病時間在處暑之後冬至之前,這就是暑氣傷害較重,發病時間較遠且病情較緩,屬於痎瘧的情況。

7.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

子和云:《內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世醫皆以脾寒治之,用姜附雄黃之類?復有指為食瘧,此又非也。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皆夏傷於暑,遇秋風寒而後發也。邪熱淺則連日,邪熱深則間日。併入於裡則寒,併入於表則熱。若此論,則了不相干於脾也。

治平之時,其民夷靜,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以熱治熱,亦能取效;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以熱攻熱,轉為瀉血吐血瘡瘍嘔吐之疾,豈與夷靜之人同治哉?予嘗用張長沙汗吐下三法愈瘧病極多,大忌錯作脾寒治之。

白話文:

子和云:“《內經》既然說夏天受暑氣而導致瘧疾,為何歷代醫家都用溫補脾陽的方法治療,使用生薑、附子、雄黃等藥物呢?還有人說是飲食不節引起的瘧疾,這也不對。他們不知道《內經》的論述其實并非如此,都是夏天受暑氣,到了秋天遇到風寒才發病的。暑邪淺表則連日發作,暑邪深入則間日發作。暑邪入裡則寒,暑邪在表則熱。按照這個道理,瘧疾與脾臟毫無關係。”

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即使使用砒石、辰砂等毒性藥物,用熱法治療熱症,也能取得療效;但在戰亂紛擾的年代,百姓勞苦奔波,內火與外火同時活躍,用熱法攻熱,反而會導致出血、吐血、瘡瘍、嘔吐等疾病,怎麼能與太平盛世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我曾經使用張仲景的汗法、吐法、下法,治愈了許多瘧疾患者,絕對不能錯把瘧疾當成脾寒來治療。

《玉機微義》云:瘧無脾寒及鬼食,皆是得之於暑,又謂治平與擾攘之時治瘧不同,皆確論也。然食瘧則世亦有之者。予觀其用藥,以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五苓散、桂苓甘露飲之類,則調之也。甚者咸欲承氣、大柴胡湯下之。更不愈,以常山散吐之。悉是寒藥降火之劑,蓋以瘧從火之化也。

又有謂治蒭蕘貧賤之人與富貴膏粱不同之論,固是,仍用溫脾散辰砂劫藥,貧賤之人豈與治平時人同歟?貧賤者脾胃虛寒,其可用劫劑歟?此上恐非出於子和之筆也。學者審之。

白話文:

《玉機微義》中說:瘧疾如果不是脾寒或鬼食,都是因暑氣所致。書中還提到治平時期和戰亂時期治療瘧疾的方法不同,這些論點都非常正確。但世俗間也有人認為吃瘧疾會得病。我觀察他們使用的藥物,多是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桂苓甘露飲之類,主要是調和脾胃。病情嚴重者,就用承氣湯、大柴胡湯瀉下。如果仍然不見好轉,就用常山散吐出。這些藥物都是寒涼降火的,因為他們認為瘧疾是由火氣化生所致。

也有人說治療貧窮百姓的瘧疾與富貴之人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個說法當然正確。他們用溫脾散、辰砂等劫藥來治療,但貧窮百姓脾胃虛寒,怎麼可以用劫藥呢?以上這些觀點可能不是出自於和子的筆下,學者們應該要仔細審慎思考。

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間,唯昊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處。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多惡寒戰慄,乃謂之脾寒爾。

實由風寒濕暑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收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凌虐人之狀,所以名瘧,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

白話文: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民間常說瘧疾是脾寒導致的呢? 其實,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我們知道,天地之間,只有像楚國、閩國、廣東這些陽氣盛的地方,才更容易出現瘧疾。這些地方地勢低窪潮濕,到了長夏時節,人們很容易因為天氣炎熱而患上中暑、霍亂、瀉痢等疾病,這些都是濕熱所致。而人體在夏季陽氣達到頂峰的時候,會把陰氣藏在體內,脾臟因此虛弱,身體容易疲倦,毛孔也會變得更加開張。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涼爽的水閣或樹蔭下納涼,或者用泉水洗澡,就會讓寒氣侵入肌肉。古人說「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就是指這種情況。

也有些人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導致內傷,進而發病。因為肌肉屬於脾臟管轄的範圍,所以瘧疾發作時,患者常常感到惡寒戰慄,因此就說這是脾寒導致的。

實際上,瘧疾是由風寒濕暑等邪氣鬱積在體表毛孔引起的。夏季毛孔舒張,這些邪氣無法入侵,不會生病。等到秋天氣溫下降,毛孔收縮,邪氣無法外散,就會在體內反复進退,造成寒熱交替,就像有人在凌虐你一樣,所以叫做「瘧」。 瘧疾是四季皆可發生的疾病,屬於傷寒範疇,因此十二經脈都可能受到影響而發病。

古方治法多兼於裡,內傷取效,脾胃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早晏日次不等,《內經》具病例已詳。後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劑也。

又曰:既瘧本夏傷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諸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散,感得時行不正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治療方法,大多注重內在,用來治療內傷,讓脾胃調和,精氣流通,陰陽平衡,各種病邪自然消散。這其實並不是針對脾臟的疾病。只是病氣會隨著經絡升降,發作時間早晚也不一樣,《內經》裡已經有詳細的病例記載。後世雖然也採用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等方法,但從來沒有執著於傷脾的燥熱藥物。

此外,瘧疾本是夏季傷暑而發病,有些人沒有吃藥,或者用符咒驅邪也好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夏季天地交合,萬物生長,濕熱蒸騰,各種蟲子吐毒的時節,人們因為暑熱而汗出,元氣虛散,感染了當時流行的邪氣而生病,所以用符咒驅邪也可能好轉,這就像改變了精氣的狀態一樣。然而古人說瘧疾不一定是脾寒,正是擔心人們過於注重溫脾的說法,而不了解生命的本源,錯失了治療疾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