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5)

1. 【治痢發散諸劑】

(《局方》)人參敗毒散,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羌活,獨活,人參,甘草(炙),柴胡,前胡,茯苓,枳殼(炒),川芎,桔梗(各等分),倉米(一撮),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五葉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頭痛加天麻。

(丹溪)神術湯,治痢下陷瀉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風芍藥湯,治前證。

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取微汗。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大便秘,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制,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每服一兩,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盞半煮至一盞,內諸藥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良方》)倉廩湯,治禁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即吐逆。

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炒),陳倉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熱服。

白話文:

【治療痢疾發散的各種藥方】

(出自《局方》)人參敗毒散 用於治療高燒、腹瀉,以及症狀像痢疾又不像痢疾,像血又不像血,排出像混濁酒液的狀況。

藥材包含:羌活、獨活、人參、炙甘草、柴胡、前胡、茯苓、炒枳殼、川芎、桔梗(各等份),以及一小撮倉米。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五片薄荷,加熱後服用。若是怕冷就熱服,若是怕熱就溫服。如果因濕氣引起,可以加入白朮;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天麻。

(出自丹溪)神術湯 用於治療痢疾導致腹瀉不止,久治不癒的狀況。用此方可以將體內的邪氣向上升散,通過發汗來痊癒。

藥材包含: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做成一服的份量,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三寸蔥白,煎煮後服用,幫助發汗。

(出自丹溪)防風芍藥湯 用於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痢疾症狀。

藥材包含: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做成一服的份量,用水煎煮,在飯前加熱後服用,以達到微微發汗的效果。

(出自《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 用於治療大便秘結,或者有便意卻排不出來,頻繁跑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或者排出少量白膿,或者帶有少量血絲的狀況。切勿使用瀉藥,而是應該提升陽氣,這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

藥材包含:制蒼朮(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一兩。其中蒼朮另外切成片狀,先用一碗半水煮到剩下一碗,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到剩八分,在空腹飯前服用。

(出自《良方》)倉廩湯 用於治療痢疾導致無法進食且有發熱,這是因為毒氣衝擊心臟,吃東西就會嘔吐的狀況。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炒枳殼、陳倉米(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加熱後服用。

2. 治久痢虛脫固澀諸劑

《十劑》云:澀可以去脫,故滑脫者,以澀藥收之。

(河間)神效三香散,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後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後藥也。

罌粟殼(去穰蒂醋炒,一兩二錢),陳皮(一兩三錢),肉豆蔻(麵煨,四錢),茯苓,白扁豆(炒。各四錢),木香,人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前服。

(《拔萃》)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中作痛。

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各一錢),罌慄殼(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

(《局方》)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肉桂(半錢),人參,當歸,訶子,木香,甘草,肉豆蔻(麵煨。各一錢),芍藥,白朮(各錢半),粟殼(蜜炙,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秘方》)訶子散,治瀉利腹痛,漸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煎湯調下。

(《選要》)木香散,治脾胃虛弱,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㽲痛,久痢脾滑。

木香,赤石脂,訶子肉,附子(制),甘草(各一錢),藿香,肉豆蔻(面炮。各一錢半),丁香(五分),當歸(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湯,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㽲痛,裡急後重,發渴無時,日夜無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罌粟殼(蜜炙),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厚朴(薑製,二錢),人參,乾薑(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錢,小兒每服錢半,量人大小加減。

(《良方》)當歸四聖散,治一切下痢膿血頻並,臍腹絞痛不可忍。

當歸,芍藥(各二錢),御米殼(二錢,蜜炒),甘草(炙,五分),茯苓(五分),黃耆(一錢二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治新久諸痢。

罌粟殼(蜜炙,二錢),木香,地榆,陳皮,乾薑(炒黑),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湯,治患痢疾,不問赤白,並皆治之。

訶子(二枚,半生半熟),木香(一塊,棗子大),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甘草(一寸,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食前下。

(《良方》)白朮聖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疾。

白朮,肉豆蔻(煨),砂仁,石榴皮,當歸,乾薑(炮),陳皮,甘草,訶子,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御藥》)六神散,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罌粟殼(蜜炙,一錢),青皮,陳皮(去白),烏梅肉,乾薑(炮。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秘方)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禁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乾薑(炮,四兩),罌慄殼(蜜炒,半斤),地榆(炒),甘草(炙。各六兩),白芍藥(三兩),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

(《選要》)水煮木香丸,治一切痢疾赤白,裡急後重。

木香(不見火),訶子(炮),當歸(六兩),青皮,甘草(各二兩四錢),罌粟殼(蜜炙,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嚴氏)禹餘糧丸,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餘糧,赤石脂,龍骨,蓽茇,乾薑(炮),訶子(煨),肉豆蔻(煨),附子(制),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仲景)桃花湯,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斤,半銼半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則勿再服。

(東垣)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

椿根白皮,訶子肉(半兩),母丁香(三十個)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寶鑑》)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久瀉痢疾,腹痛無休。

御米殼(四兩,醋炒),龍骨,南白膠香(各三兩),甘草(炙,七錢),乾薑(炮,半兩),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寶鑑》)豆蔻燥腸丸,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後重。

附子(制),赤石脂(各一兩),舶上硫黃,良薑(切炒),肉豆蔻(煨),乾薑(各半兩。炮),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下。

(《和劑》)大斷下丸,治臟腑停寒,腰腹㽲痛,下痢不已。

高良薑(兩半),牡蠣(煅,一兩),附子(制,一兩),乾薑(炮,兩半),細辛(兩半),龍骨(研),赤石脂(各一兩),枯礬,肉豆蔻(麵煨),訶子肉(各一兩),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黃用)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醫林》)百中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日夜無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罌粟殼(蜜炒,四兩),厚朴(姜炒,四兩),

上為末,米湯調下二錢,忌生冷有毒物。

(丹溪)固腸丸,治濕痢大便下血,曾去陳積之後,用此燥下濕,實大腸。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研為細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

(《正傳》)和中飲,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無不效,但發熱禁口不可用。

陳皮,白朮,茯苓,芍藥(各一錢),草果仁(十分),甘草(三分),陳倉米(二錢),砂糖(三錢),粟殼(醋炙,一錢半),烏梅(一個)

上咀,作一服,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